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的春風,溫暖著千千萬萬人才的心田,吹綠了中國人才理論研究的田園。人才的春天來了,人才工作的春天來了,一個人才輩出、人才理論繁榮的時代來了。中國人才研究會組織編寫的《新世紀人才學理論叢書》的出版,正是這個百花園裏一株報春的新葩。它提供給大家的,有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馬克思主義人才論》,有精心編寫的《人才學基本原理》和《人才學新論》,有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人才市場新論》,有探索人才資源與經濟發展內在聯係的《人才資源經濟學》,有運用信息技術探索人才管理問題的《人才管理信息論》,還有人才思想重要典籍等。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人才理論的綜合性叢書,它比較全麵、係統地體現了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的形成、發展、特點和內容。

(一)

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繼承發展傳統人才思想,體現時代特征的結晶。

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創立於19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人學和經濟學兩個方麵,全麵闡釋了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本質、地位、作用和成長規律,形成了人才理論的科學體係,主要包括:人學論、人的自由全麵發展論、人是生產力要素論、教育與實踐成才論、人才與群眾關係論等等。其中,人學的理論、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的基石和核心。這些觀點集中反映了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和社會主義工人運動開始階段對人才和人才問題的理論概括。列寧、斯大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他們從社會主義建設和鞏固政權出發,提出和闡述了一係列關於人才問題的理論觀點,如:人才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團結、教育和使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培養建設工人階級專家隊伍;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等,從而把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我們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三代領導集體,以及以胡錦濤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站在時代的高度,繼承發展馬列主義,汲取我國傳統人才思想的理論營養,創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係。

關於人才的價值作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創新能力的競爭,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的競爭。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中國能不能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強盛不衰,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才。隻要我們把巨大的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

關於人才與群眾的關係。強調人才來自群眾,群眾中蘊藏著大量的人才。人才是十分珍貴的,但沒有群眾的支持,人才的作用也是難以發揮的。領袖是群眾封的,是群眾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確認的。我們工人階級的傑出人才,是來自人民的,又是為人民服務的。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上,才能不斷湧現出傑出人才。也隻有有了成批的傑出人才,才能促進我們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要十分重視從工人、農民和其他勞動者中選拔培養科技人才及各類專業技術能手,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形成中華民族的浩浩蕩蕩的人才隊伍,向科技革命進軍,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軍。

關於人才的科學內涵。強調隻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都是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國家要為每個人的發展創造廣闊的天地,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都能成才。要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曆、不唯職稱、不唯資曆、不唯身份,堅持人才的發展性、多樣性、相對性、層次性。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關於人才的開發和培養。強調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要完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銜接的教育體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為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服務。要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把人才資源能力建設作為核心,增強人才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麵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觀念,構建終身教育體係,鼓勵人們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參與終身學習,積極推動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社區建設,促進人才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堅持以培養造就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帶動整個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各級、各類、各地區、各種所有製人才協調發展。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關於人才的評價使用。強調人才工作的活力取決於體製和機製。人才的評價和使用,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選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長。要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製。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要建立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拔任用機製。要大膽提拔和放手使用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