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競爭構成要素有人才競爭主體、人才競爭對象、人才競爭內容、人才競爭範圍、人才競爭手段、人才競爭方式、人才競爭途徑等。
一、人才競爭內容
如何吸引人才來企業工作?如何促使人才留在企業工作?如何促使人才投入地工作?如何使人才素質適應企業發展需要?人才競爭不僅僅限於人才招聘或使用等某一個環節,而且貫穿於人才招聘、人才激勵、人才使用、人才培養等人才開發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形成了人才競爭鏈,使人才競爭全程化、係統化,隻有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才能確保人才競爭的整體優勢,而某一個環節失利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全盤皆輸。如人才雖然招聘來了,如果不能很好地激勵和使用,可能會很快地流失,即使仍然留在企業,也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不能轉化為企業的實際競爭力。
二、人才競爭手段
為了在人才競爭中獲勝,競爭主體會使用多種手段、多種方式開展人才競爭。概括起來,人才競爭手段和方式主要有:
1.吸引留學
留學生多數素質優秀,畢業後很可能留在就讀國工作,吸引外國留學生因而成為國際人才爭奪的主要手段之一。為吸引外國留學生,發達國家紛紛采取提供獎學金、擴大招生名額、放寬招生條件、簡化入境入學手續、放寬畢業後就業限製等措施。如為了吸引外國留學生,美國聯邦政府與大學、私人基金會合作,設立了多種資助留學生的資金,如國際開發署和雷布賴特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等。美國每年對外國留學生的投資多達25億美元。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2002年報告,自1954年以來,在美外國學生平均每年增加1.1萬人。2001~2002學年,在美外國學生達到58.3萬人,其中本科生26.1萬人,研究生26.4萬人。研究生中約44%是由美國資助來美國學習的。美國是接收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吸引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留學生來就讀,其中近一半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
2.移民政策
各國為吸引外國人才,紛紛製定和修改調整移民政策,使之向高素質人才傾斜。美國曾多次修改調整移民政策,1990年實施新移民法,重點向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傾斜,並對管理人才、科學家、特殊技能人才、特殊藝術人才、娛樂名流和著名運動員等六類人才提供“簽證快車道”。美國政府還特別批準每年6000名外國著名科學家和高級科技人才直接來美國合法定居。加拿大實行移民計分製,目前年度指標約21萬~23萬名,其中一半以上為技術移民。澳大利亞2002~2003年度計劃移民11萬人,其中技術移民6.3萬人,占60%。芬蘭為了吸引外國人才,將外籍科技人員稅率減低到當地人員的58%。在國內人才競爭中,各地區為吸引人才也紛紛調整戶籍政策,出台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
3.工作簽證
除移民外,一些國家還通過發放工作簽證、工作許可證等方式來吸引所需要的外國人才來從事中短期工作。如美國從1990年開始實施“H-IB工作簽證計劃”。H-IB工作簽證的發放對象是美國急需而在美國難以解決的專業人才,由美國的用人單位提出申請,移民局批準後受雇者就可以來美國工作3年,期滿後還可以申請延長3年。H-IB簽證限額開始為每年6.5萬名,後來擴大到每年11.5萬名,2000年又增加到每年19.5萬名。目前美國持此類簽證者人數已超過150萬。留學、移民、工作簽證被稱為美國爭奪外國人才的三大法寶。德國為解決信息人才短缺,自2000年起實施“綠卡計劃”,擬從東歐、印度等國緊急招聘2萬名電腦專業人才,準許其在德國工作3~5年。至今已有1.5萬餘名外國IT人才來德國工作。此外,英國、意大利、法國等國也紛紛擴大了工作許可證發放規模。
4.就地取材
跨國公司是國際人才競爭主體,跨國公司在其他國家廣設機構,就地取材,利用所在國人才為企業服務,實現人才本土化,已成為國際人才競爭的一種常見方式。如目前歐美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各類分支機構近5萬個,中國員工占80%以上。IBM、微軟、沃爾瑪等公司的中國員工更是超過了90%。獲取人才與賺取錢財一樣,成為企業跨國經營的主要目的,如一些跨國公司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就是為了獲得當地優秀的人才。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中國建立了研發機構。日本企業也把實驗室建到美國的一些高等學府或高科技中心附近,以獲取美國高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