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養獨特人才
通過培養外部沒有的獨特的人才類型,培養人才獨特的能力素質,獲得其他競爭者沒有的獨特的人才競爭優勢,這既是人才培養上的超越競爭,也能通過獨特的人才而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價值,開辟新的發展領域,以人才培養的超越競爭實現整體的超越競爭。獨特人才培養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根據特有需要培養獨特的複合型人才,使這種複合型人才成為自己的特有人才。一般的專業人才由高校批量培養,很難有獨特性,而如果對普通專業人才進行企業或區域特有的知識、經驗、技能培訓,將普通專業與企業或區域特有的需要和相關知識、經驗、技能相結合,就可以把普通專業人才培養成為企業或區域特有的複合型人才。二是根據需要率先培養他人沒有的新型專業人才。現有許多人才類型在開始時都是原來沒有的新興人才類型,如計算機人才、物業管理人才、遊戲人才等。要善於捕捉市場發展需要,率先培養新型專業人才,以新型人才創造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項目、新的產業,開辟新的事業發展空間,從而實現整體的超越競爭戰略。
4.人棄我取
人才引進中也可以實現超越競爭,其方法就是人棄我取。人才競爭重點是爭奪高層次人才和熱門專業人才,一些普通人才和冷門專業的人才卻受到冷遇,往往供過於求。而不同地方、企業戰略目標不一樣,人才需求也不一樣。人才引進要從自我實際需要出發,而不能盲目地跟風趨熱,盲目地進行人才競爭。如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地區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人才需求類型和層次存在差別,東部地區人才需求層次較高,需要高科技人才、國際化人才,而西部地區可能更需要企業創業人才、技能人才、特色農業人才等。大企業與小企業,處於不同發展層次,對人才需求也不一樣。適合別人的人才並不一定適合自己,而別人不要的人才可能正是我所需要的。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要善於抓住機會,人棄我取,不經過競爭而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自己需要的人才。如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相關人才的轉移,發達地區過剩的人才和需要轉移的人才可能正是落後地區所需要的。落後地區不僅要善於抓住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機會發展經濟,也要善於抓住發達地區人才轉移的機會吸引人才,而不必盲目地與發達地區爭奪熱門人才和高級人才。中小企業、落後地區與大企業、發達地區存在著競爭性,但也存在著分工和互補性,這種分工和互補性使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出現空當,在人才競爭中要善於利用這些空當打穿插戰,巧妙地避開人才競爭而獲得所需要的人才。這就是人才引進中的不爭之爭。
5.創新人才競爭方式
為了爭奪人才,競爭者爭相使用各種競爭方式,如用優厚的工資待遇爭奪人才,用靈活的用人製度爭奪人才,用良好的環境爭奪人才,等等,人才競爭一定程度上成為人才競爭方式的競爭。人才競爭之所以表現激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都用相同的手段、方式、途徑等因素去爭奪人才,如在競爭手段上大家都拚待遇、拚條件,在競爭途徑上大家都召開人才招聘會。要避免激烈的競爭,超越競爭,就要在人才競爭的手段、方式、途徑等方麵進行創新,善於發現、應用新的手段、方式、途徑等去吸引、招聘、培訓、激勵、留住人才,如柔性用人、用項目吸引人、載體吸引人都是近幾年新出現的吸引人才的方式。要善於將自己擁有的一些特有資源轉化為人才開發與管理的資源,轉化為吸引、激勵人才的資源,如國際化企業利用國外基地去培訓人才、組織員工出國休假;地理位置好、自然環境優美的區域和組織,要充分發揮這些先天的、其他競爭者難以複製的優勢,使之成為人才競爭的獨特優勢。
超越競爭戰略的實施要求競爭主體有更高的眼光和創新能力,通過創新去贏得人才競爭。其與差異化競爭的區別在於,差異化競爭是追求人有我新的局部創新,而超越競爭追求的是人無我有的完全創新。實施超越競爭戰略,要轉變競爭觀念,具有創新思維和辯證思維。競爭不一定是對抗,最有效的競爭是尋求無人競爭的新領域。競爭在多數時候需要盯緊競爭對手,追求擊敗競爭對手,但有時卻要敢於拋開競爭對手,停止競爭,另辟蹊徑,而不是總盯著競爭對手,被競爭對手牽著走。既要勇於競爭,又要善於規避競爭、超越競爭。競爭不是目的,打敗競爭對手也不是最終目的,通過競爭戰勝對手,隻是為了獲取更大利益。創造價值、獲取最大利益,這才是戰略的最終目的。競爭總要付出代價,如果不通過競爭就能獲取利益,何樂而不為呢?不要為競爭而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中迷失自我。不爭之爭是最高明的競爭之道,不爭而勝是全勝之道。這就是競爭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