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自然是自前漢以後,繁華的絲綢之路,所帶來不止是各國在貿易上的富庶,更有文化上的進步。畢竟,國家有了錢,又不時常打仗,自然而然的提高文化知識了,這也就極大的增加了西域諸國的國家民族意識,對於大漢統治西域,可謂是極為不利。
因此,伏泉才會令漢軍攻西域時,要將西域文化破壞殆盡,最好連一個文字、一件有明顯異族圖案的服飾都看不到,最大限度的破壞西域諸國的文化意識。
這之後,伏泉一麵上奏對先前有功將士嘉獎,連封了幾個侯國在西域,如董卓為定西侯,封國為其占領的原小宛國內,曹操為平西侯,封國在他占領的原且末國境內,以及在西域安撫諸國表現出色的王鞘王維棟,被封為定遠侯,封地在車師國高昌城附近。
如此做的原因也很簡單,自然是要讓這些人,把他們的家族勢力都遷徙西域來,最大程度的幫助大漢穩固統治基礎。當然,不僅如此,伏泉還準備,日後向朝廷建議,劉姓宗室和國內列侯的封地,往日全部一點一點移封域外,可以多給他們大量封地,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勢力,快速發展建設。
甚至於劉協就封封國,伏泉也準備建議皇帝讓他作為宗室榜樣,就封域外,相信有了皇帝兄弟帶頭,即使有人有反對聲,也不好多說。當然,他們也沒賠,域外封地雖然多數都是未開發多少的土地,初期對他們來說不太好,但是一旦開發起來,大漢朝廷給的土地又多,從長遠來看,這些人是穩賺不賠的。
之所以讓這些人去建設域外,原因也很簡單,相比較於大漢朝廷花人力物力去建設,無疑這些累積了不知多少財富的貴族列侯去建設更好,畢竟,大漢朝廷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哪能隻顧這一地,而那些家中藏著無數財富貴族列侯,他們的財富藏著也是藏著,還不如拿出來為國家的地區開發,添磚加瓦了。
這移封侯國隻是一麵,另一麵,伏泉就是往西域輸送地方吏員,爭取每一地,都有平日教化地方,遇事可臨機動兵的能吏。
至於這些能吏從何而來,也很簡單,那就考舉而來,在當時為了爭奪鹽鐵稅權時,伏泉提出的考舉取吏,顯然一下子充實了大漢的基礎人才。
之後,隨著西域開拓,缺乏大量基層幹吏,伏泉便借此機會,一番爭奪,從各地州郡長官手裏,奪回了前漢時,便一直掌控在中央朝廷手中的地方吏員的任免權。甚至於,伏泉還提出“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行伍”這出自《韓非子·顯學》的話,準備不斷挑戰改革這出身便決定一切的大漢。
那些參與考舉的寒門人士,通過大漢關於識字、算術以及經書概要的基本考核後,便有了做吏資格,當然,這種考核,並不會太難,在伏泉看來能認真讀過幾年地方私學的,都可以應對。
之後,他們再經過驃騎將軍府的麵試,便可分派諸地,如此,一來保證這些人對於伏泉執政的支持,另一麵也能提高伏泉代表的中央朝廷,對於地方的集權統治。
西域納入大漢版圖之事,就此全麵開啟,而這三年裏,隨著董卓、曹操這兩個殺人魔王,統率漢軍一路西征,西域最終全為大漢所有。
一路征途上,漢軍但凡遇到抵抗頑強者,都以屠戮鎮壓,使得不少原先反抗者臣服,其中便有精絕、戎盧等小國獻表降國號投降。之後,更有西域大國烏孫分裂,其國內慕漢者,暗中聯絡段煨,以慕漢和感恩段會宗扶持烏孫社稷為由,率部投誠。
對於這些投降獻國者,伏泉都是給予優待,不過,讓他們這些國家宗室繼續待在西域,明顯不可能,按伏泉的意思,其國降王封侯,封地於塞北長史府劃地立封國,但其國家宗室全部遷入雒陽和長安,優待安置,期間強製學習漢家禮儀,待大漢官員考核無誤,方可就國。
至於這考核無誤是多久,那就要看伏泉的心意的,反正伏泉不介意讓他們一代人在中原耗到死,而他們原先的國民,則在西域接受大漢的教育三年後,確認無反意,再由他們自己決定去留,相信有這三年,這些西域百姓會成功的變成漢家文化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