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大結局(3 / 3)

西域的成功征服,給大漢上下開啟了一段開疆拓土的熱潮,特別是某日伏泉不知從何處拿出的所謂諸夏地圖,上有七大洲,令得不少因征西域,升官封侯的武將沸騰,紛紛請纓,要為大漢開疆拓土。

新掌權的皇帝劉崇,也是欲建立功勳,鞏固自己威信的皇帝,當即應允,而伏泉也在此時上奏,以諸將不識水利,願辭去驃騎將軍職,為下海洋一將。

滿朝為之嘩然,不知伏泉為何放權,劉崇再三挽留,都不改伏泉本意,當下應允。

……

茫茫大海裏,漢家海上絲綢之路所用的大船上,伏泉一身戎裝的望著海麵,心緒萬千。

“隻能做到這一步了……”伏泉想著:“未來天下如何,自有後人評說……”

之所以伏泉選擇放權,也是因為伏泉為了自保,或者說,不想讓大漢又陷入外戚和皇權猜忌的內外爭鬥中。

終究,他隻是外戚,而小皇帝已經大了,若是繼續由他執掌朝政,雖然皇帝會因為開疆拓土高興,但畢竟會埋下鏟除伏泉這外戚的禍根。

雖然說以伏泉的勢力,不怕皇權,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不怕,他這輩子所做的漢家征服四夷的努力白費。

若是伏泉和皇帝奪權,必定天下皆亂,那些一直蟄伏的勢力反水,恐怕塞外西域,他所遷徙的世族豪強,第一個把他的征服成果毀滅得幹幹淨淨。

因此,與其如此,不如他早點放手,在權利和漢族征服四方之間,他選擇後者,畢竟,中華地大物博,曆史已經證明,不可能存在萬世一係的王朝,就算他成為皇帝,最終也不知會被那個後世子孫給敗壞了,還不如讓漢族征服世界,這樣的話,就算王朝毀滅,也不至於出現亡族滅種的危機。

況且,小皇帝劉崇,有他多年的教導,還有那一堆伏泉認真考慮提供的征服建設思路,相信隻要他不傻,完全按照自己方案來,那也不需要他參與了。

……

光熹十二年,帝改封陽都侯伏泉,為瀛侯,封地為其所找到的瀛洲,又改封其弟劉協為貴西侯,封地為大漢統治的故西域大宛境內,再次掀起了全國世族豪強對於征服開拓的熱情,一個後世名為軍國擴張主義的東西,全麵在大漢發酵……

而大漢在征服四方時,隨著時局變故,最終實施了封國與都護府並行的統治手段,長城之內,是十三州構成的本土。

長城之外,則以都護府與封國統治,都護府以文官、武將主導,封國以劉氏宗親、異性功臣坐鎮,如此格局,像極了宗周之時,周公召公分陝而治的格局。

(全書完)

寫到這裏,泉釋總算歇了口氣!

這本書很多人說還可以繼續寫什麼的,不過我實在堅持不住了,而且說實話收了西域,其他的征服擴張也就是一直水而已。

一本書,兩百萬字其實差不多了,成績好當然可以多寫,不好的話,這樣收尾最好。

總得來說,泉釋這本嚐試很失敗,可能是漢末三國被人寫爛了,也可能是題材不討起點讀者好。

說實話,我隻是想表現出一個最真實的那個世界,甚至於後來陷入了一個掉書袋的環節裏,走了不少新人的通病。

哎……前事諸般痛苦,說多了都是淚……不提也罷!

下麵說說新書,已經發了,看了前幾章的朋友都該加了,書名《明末好國舅》!

希望沒加的朋友也加下,然而看在我這本兩百萬字的人品保證上,投下你們寶貴的推薦票!

至於為什麼又寫外戚,原因也很簡單,我杠上了,而且明朝寫外戚的很少,既然如此,我有這方麵經驗,自然最後決定了這題材!

不多廢話,相信看多了明朝當官科舉小兵種田爭霸的你們,也該換換口味,在明朝外戚不幹政的祖製下,見證一個外戚崛起大明,挽救大明國運的故事吧!

當然,至於有人對明代外戚能否崛起,提出異議,其實明朝已經給了答案。

英宗複辟時,孫氏外戚其實就崛起了,隻是後來自己作死,政治人才少,沒得權幾年給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