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企業形象:千金難得好口碑(2 / 3)

維護企業形象有的時候不需要做一個專題計劃去實施,也不需要花費專門的資金進行改造。維護企業形象很多時候就是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在平日的策略製定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戒掉了“貪”,也就維護了自身的良好形象。

第二章 李家真經——“商人輕利重別離”

善待員工,真心替他們著想。這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不擇手段的成功隻能算作是僥幸,而且一定無法長久為繼。

強者的有為,關鍵在我們能否憑仗自己的意誌、堅持我們正確的理想和原則;憑仗我們的毅力實踐信念、責任和義務,運用我們的知識創造豐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園;我們能否將自己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我們的文化,使它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能曆久常新;我們能否貢獻於我們深愛的民族,為她締造更大的快樂、福祉、繁榮和非凡的未來。

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我對我的員工隻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一是給他們相當滿意的薪金花紅,二是你要想到他將來要有能力養育他的兒女。所以我們的員工到退休的前一天還在為公司工作,他們會設身處地為公司著想,因為公司真心為我們的員工著想。我決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如果這樣,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

——摘自《李嘉誠自傳》

背景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裏有一句說,商人重利輕別離,可見商人重利是人們心中固有的觀念。但事實上,在傳統中國商人的血脈裏同樣也流淌著重義的血統。李嘉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成功地將白居易的那句詩改成了“商人輕利重別離”,形成了獨有的“李家經商真經”。

香江才女林燕妮曾經與李嘉誠有一些業務往來,她說道,20世紀70年代時,塑膠花早過了黃金時期,根本無錢可賺。當時長江地產業的盈利已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增之不見多,減之不見少,但李嘉誠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

經過仔細詢問才發現,李嘉誠這樣做原來“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有人就說:“不少老板待員工老了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養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怪不得老員工都對你感恩戴德。”李嘉誠回答說:“一個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一輩,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不以創造利潤為目的的商人並不多見,李嘉誠重義輕利,故而麵對詢問十分坦然。

李嘉誠早就明白了“輕利重義”的道理。當年,李嘉誠離開塑膠公司自己創業時,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個以德報德,不重利輕義的人。

臨走前,老板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為他辭工餞行。李嘉誠並沒有閃爍其詞,而是很誠懇地說了這麼一番話:“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間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不過,我向你保證,我絕對不會帶走一個客戶,絕對不用你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銷售線路的。”

這種承諾對於一個年輕的創業者來說並不是一件輕易能夠實現的事情。因為是新廠,必然要開發客戶,但舊有的一切資源都不能用,而沒有絲毫名氣的新廠要想開發新客戶則是難上加難。但是,李嘉誠並沒有因此違背承諾。他重義輕利,甚至推辭了主動上門來的客戶,希望這些客戶繼續與原公司保持往來關係。

拓展透析

“商人輕利重別離”這條真經的本質在於輕利,不唯利是圖。然而,在眾多的書中,商人都被塑造成為唯利是圖的模樣,如“商人皆為利來”“商人不是慈善家”,等等,這其實隻因為沒有貫徹好這一原則而已。但我們不能一概而論,還是有很多企業家領悟到了這一點。

在山東,有一位因一時“不忍”而創業的民營企業家,他就是力諾集團董事長高元坤。按照他的說法,創辦力諾集團並非出於經商掙錢的目的,他本來在東省醫藥管理局工作,從沒想過要離開這種穩定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找到了他。這位朋友是沂南玻璃廠的領導,朋友告訴他自己的企業垮了,數百名員工的生活都將受到影響。高元坤聽完之後心裏非常難受,他一想到那麼多人將要丟掉賴以為生的飯碗心中便覺得“不忍”,於是他決心為大家找條出路,這才有了從銀行貸款50萬元創業的舉動。

像高元坤一樣,很多魯人經商都注重仁義。魯商集團董事長季緗綺在詮釋企業的使命時,曾說過魯商集團的核心思想是“仁智合一,商行天下”,仁為前,智為後,然後才談商行。以仁者思想、義士情懷經商的魯商雖然有時候很難從市場的角度看問題,卻往往也能因此積累厚實的人脈,人脈即錢脈,厚積而來。可見一個義字,成就的不僅僅是仁義品格,同樣也成就事業。

豪爽的山東人並不會隻將自己的人際關係局限在老鄉範圍之內,他們習慣以仁為處世核心,以禮為待人之道,所以無論對待朋友還是陌生人,他們都有一副仁者的情懷,更有義士的肝膽。魯商之中,“義利合一”“重義輕利”者不勝枚舉。電視劇《大染坊》塑造了一位清朝末年享譽全國的山東商業巨子陳壽亭。他原名陳六子,是山東周村人,年幼時父母雙亡,他隻能以討飯為生。一個冬天的早上,他假裝昏迷倒在了一家染坊的門口,染坊的周掌櫃為人和善,見他可憐便收留了他。後來他又成了染坊的夥計,並認了周掌櫃為義父,並改名陳壽亭。周掌櫃出於一份仁義之心收留他,因此撿回一條命的陳壽亭感念周掌櫃的恩情,並且秉持著周掌櫃與人為善、講究仁義道德的家風,振興了通和染坊,並將染廠開到了青島、濟南。

陳壽亭並非完全杜撰出來的人物,在魯商曆史中有原型可考,這位傳奇人物便是張星垣。在周村,張星垣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他流浪乞討時被周村的商人石茂然收留才保住了性命,並得到石茂然提供的一筆資金開了染坊,字號叫作“東元盛”,後來發展成為周村最大的染坊,20世紀30年代後陸續遷往濟南,慢慢發展到在各地開分號。張星垣的發跡雖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這個故事恰恰也說明山東人對義氣的重視。石茂然收留張星垣無非是出於同情和鄉情,但他的一番善意既成就了張星垣的事業,也為自己事業的發展打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局麵。

有人曾經說過,人之所以慷慨,是因為擁有的比付出的多。李嘉誠乃至上述的其他生意人等,擁有的其實也並不算多,但是他們仍舊始終將仁義道德貫穿在整個公司的運作之中。以重義輕利、以德報德的情懷經商的人,雖然有時候顯得很傻,但往往也能因此積累厚實的人脈和口碑。

有的時候,人們很難用數字來衡量這樣的“義舉”所帶來的具體利益,反過來也是一樣,因為不重視“義舉”而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義舉”其實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重義的企業往往能夠贏得良好的口碑,這在無形之中相當於為企業自身做了一次品牌的推廣,這便是“重義輕利”的最好回饋。再大額度的交易總歸也是有價的,而無形的口碑與形象卻是無價的。

第三章 最強的實力,最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