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企業形象:千金難得好口碑(1 / 3)

第十二卷 企業形象:千金難得好口碑

第一章 賺錢有度: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今天的競爭社會,你如果在美國讀MBA,會教你怎麼樣可以賺last penny,可以怎麼樣賺到最後一分錢。我們中國人的想法是,賺錢好,但是對人有害的事情不做。

在一個商業社會,商人是越賺多越好,自由的事業,有的機會送到你麵前,非常非常吸引。法律也準許,一般人也是認可,這個事業也是可以做的啊。但如果我對這業務心中有著疑問,我認為是不應該做的,我情願犧牲這賺錢機會。如果記者先生不寫這個的話,我就講出來。我們在外國一個地區有很大的投資,連機場、高爾夫球場也有好幾家,還有8萬英畝,差不多50萬畝。那麼這個國家的prime minister給我一個賭場的牌照,這是配合他整個旅遊區的牌照。我公司經理知道我不喜歡這類的事,他給我一個提議,說這個是最沒本,就是不用本錢,又有錢賺的。將這個牌照先租給其他的外國人經營,租金一億五千萬美金。當時我就說寫上“放棄”,絕對不可以經營這個事業。後來這個國家的prime minister來香港找我。他說:“整隊兵跟著我跟我要牌照,我給你,因為你有大的發展在這裏,你為什麼不要?你公司的同事要我來遊說你,說這是個好事業。”我們開會說,要另造一個房子,在酒店外麵,讓其他的人做賭場,你要給哪個人牌照3年我們就租給他3年。所以我那邊這部分的經理常常講:“我們的主席啊,最容易的生意他就不要,辛苦得不得了的他做。”這是我的經營概念:可以賺的錢應該賺,不過要合法合理。在今天的競爭社會,你如果在美國讀MBA,會教你怎麼樣可以賺last penny,可以怎麼樣賺到最後一分錢。我們中國人的想法是,賺錢好,但是對人有害的事情不做。

——摘自《李嘉誠談企業戰略》

背景分析

在《第一財經日報》上曾經刊登過一篇李嘉誠演講的摘錄,其中幾句發人深省:“我相信隻有堅守原則和擁有正確價值觀的人,才能共建一個正直、有秩序及和諧的社會。一個沒有原則的世界是一個缺乏互信的世界。我相信沒有精神文明、隻有物質充斥的繁榮表象,是一個枯燥、自私和危險的世界。”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中國香港經濟亦受到很大衝擊,地產及股市大跌,人心惶惶,國際對衝基金及大炒家多次利用股市潰擊聯係彙率及期指市場,以期獲取暴利。當時也曾有人多次向長江集團要求借取股票在市場拋售,借以增強沽售壓力,加速股市崩潰,以遂攫利目的。經估算,當時如果肯借出股票,隨便就可獲得數以十億元計的利潤。但李嘉誠沒有這麼做,他認為此舉會對香港市場構成很大損害,故而一口拒絕,對這樣的錢,李嘉誠說他是絕對不會賺的。當他認為當一樁生意與自己心中的義有衝突時,他的選擇隻有兩個字:放棄。

在公司的一次重要會議上,李嘉誠讓人記下這樣一句話,公司經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他說,一個有使命感的企業家,在捍衛公司利益的同時,更應重視以努力正直的途徑謀取良好的成就,正直賺錢是最好。這種“可賺的錢應該賺,不可賺的錢絕對不賺”的態度打破了人們眼中唯利是圖的商人形象,為商界樹立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人類擁有諸多欲望,想要滿足這些欲望,離開了財富是辦不到的,所以人人愛財。但是,財富取得的方式,卻多種多樣。絕大多數人取之有道,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合理合法地發家致富,不少創業英雄成了人們崇拜的偶像。如微軟創始人蓋茨、華人首富李嘉誠、大陸富豪劉永行兄弟,等等。

一般來說,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錢賺得越多越好。但北京著名股票操盤手李克華表示,我隻賺我研究透徹的股票的錢,不賺沒有研究或者研究不透徹的股票的錢。隻賺該賺的錢,不賺不該賺的錢;隻賺理性的錢,不賺運氣的錢。李克華講的是穩健賺錢。李嘉誠也是如此,並且用得更加徹底。對於很難賺到的錢,李嘉誠如果認為可以賺,那麼就是再難他也會去做。然而對於送到麵前的、利潤非常誘人且法律也準許的賺錢機會,如果他認為是不應該做的,那他情願犧牲這次賺錢的機會也不會昧著良心去做。他說:“在一個商業社會,錢當然是賺得越多越好,假使有一項賺錢的事業,非常非常吸引人,前景好得不得了,法律也準許,這個事業可以做。但是就算這樣的事業,如果帶有疑問在我心裏,我情願犧牲。”

一次,李嘉誠在加勒比海巴哈馬國投資,擁有貨櫃碼頭、飛機場、酒店、高爾夫球場及大片土地,成為當地最大的海外投資商。巴哈馬政府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賺大錢的賭場牌照,作為酬謝李嘉誠的禮物。麵對送來的錢財,李嘉誠婉轉地拒絕了。若說當著政府人員的麵可以拒絕是情理之中,那麼麵對領導人呢?李嘉誠仍然沒有答應要牌照。

作為一位有著廣泛交際的人,難免會遇到種種問題,或是極大的困境,或是朋友的饋贈,等等。有些困境難以逾越,很多人便會選擇屈從,不擇“手段是否不正當”,不管饋贈是否得當,很多人往往會選擇順水推舟,秉著有錢賺白不賺的心理,接下了這些燙手山芋。 對於李嘉誠來說,不擇手段的成功就是那顆“燙手山芋”,也許很香甜,卻會給自己烙下不光明的痕跡。與其獲得這種快速的成功,不如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往前走。

關於李嘉誠不賺不義之財的小片段可謂是非常多,但不管是什麼情況下,李嘉誠始終堅持自己的賺錢理念:可以賺的錢應該賺,不過要合法合理。可以賺足last penny,可以想辦法賺到最後一分錢,但是不能傷天害理。因此,李嘉誠公司下麵的員工才會稱讚李嘉誠“從不賺取不義之財”。

拓展透析

不該賺的錢,就應該一分不取,哪怕它有著很好的前景,甚至眼前有著頗豐的收益,否則,這筆“巨款”就會成為日後砸毀品牌的“利器”。

美國默克藥廠長期被公認為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製藥公司,這家藥廠特別注重科研創新,僅僅依靠這一點,默克藥廠就成了醫藥企業界的優秀典範。這功勞很大一部分是屬於默克CEO雷蒙德?吉爾馬丁的,吉爾馬丁是默克公司的“空降”CEO。開始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被商業評論家拿來做傑出CEO的典範,他不但積極配合管理團隊和董事會,更是極大地發揚創新精神。在吉爾馬丁任職期間,默克研發出了治療關節炎的新藥Vioxx,這種藥在獲得專利權後,迅速占領了美國市場,一度成為全球最暢銷的藥品之一。

但是,這種藥在使用的過程中,被發現對心髒有副作用,經常會有醫療機構的研究人員向公眾和默克公司發出藥品有副作用的警告,但是這位CEO一直都不作聲。事實上,這種藥本身確實存在問題。因為吉爾馬丁並沒有重視此事,後來導致出現了服藥者死亡的事情。當這件事情出現的時候,吉爾馬丁拒絕承認錯誤。一開始他沉默不語,也不出麵應對。社會輿論壓力越來越大,而死者的家屬也聯合起來起訴默克,最後驚動了美國國會。國會針對此事成立了調查組來調查此事,直到此時,吉爾馬丁才不得不出來。但他還是狡辯說,是藥都是有毒性的,更何況他的太太也正在服用這種藥物,說明該藥的副作用是控製在合理範圍內的。

後來國會經過調查發現,這種藥確實有問題,但是公司領導層還是強行推出該藥。萬般無奈之下,吉爾馬丁才開始道歉,然而道歉也是非常不誠懇。最後越拖越糟,小事變成了大事。生前服用過Vioxx,死於心髒病的原沃爾瑪產品經理恩斯特的遺孀獲得了約2.5340億美元的賠償。讓默克公司害怕的是,類似的訴訟還有4200多起。一旦這個判決引發骨牌效應,默克的賠償金額可能高達180億美元。資本市場上,默克公司的股票一路狂跌,落後於華爾街股市的其他板塊。醫藥界人士把這看作是20多年來行業最不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