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公益慈善:當作企業社會責任去落實(2 / 3)

成立基金會的初衷,就是為了掌握新時代的“社會資本”。李嘉誠在《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發布會》上的講話也提到了“社會資本”:

1999年世界銀行報告表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社會整合對社會經濟繁榮及持續發展日益重要。有論者認為在知識時代,社會資本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資本像其他資產一樣是可以量化的,有可量度的可轉變性、耐用性、彈性、可代替性、創造其他形式資本的能力。若真如是,那麼社會資本包括的小區關係、信任與分享信念、小區參與、義務工作、社會網絡及公民精神等,這些全屬可量化和有效益的價值,我們都應樂於參與投資。建立社會資本就是社會希望的泉源;公民精神與公民權利相比,有時甚至來得更重要。隻有通過全力增進社會資本,才可以駕馭知識與創新的動力,或者這就是一個宏觀與微觀經濟層麵之間的合理關係。我們有幸活在一個充滿機會令人興奮的時代,我們擁有更多創意、更多科技、更多時間、甚至更長的壽命。今天,是時候去領悟社會資本的重要性,通過幫助他人重塑命運,為進步賦予新的意義。

“社會資本”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是企業在新時期的社會責任:通過對社會資本的投資,促成整個社會由物質富裕轉向精神富裕,這是一個高層企業運作者應該主動扛起的。

拓展透析

那麼,企業為什麼應該扛下社會責任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呢?這是新時代的需要。一家企業如果秉承著過時的財富觀,必然也會在新時代中沒落。投資公益,就是投資社會資本,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趨勢,也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一條不成文責任。

2010年,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來到中國舉辦慈善晚宴。兩人來華的目標,是通過慈善晚宴的形式,對中國富豪“勸捐”。到場的中國企業家約50人,有王石、陳光標、餘彭年、曹德旺、柳傳誌、張朝陽、馬雲、李連傑和時任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央企領導人等。事實上,中國企業家在慈善和社會責任這一點上,並不比世界巨富們保守,宣布“裸捐”的陳光標,還有民營慈善第一人曹德旺,在這方麵的積極程度和實際行動都要高調和務實得多。

2011年5月5日,曹德旺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家族基金會——河仁基金會。該基金會對福耀玻璃持股14.98%,其比例之高,在西方也十分罕見。按照章程,河仁基金會將在中國的教育、醫療、環保、緊急災害和災後重建幾個領域發揮效用。

曹德旺捐出價值35億元的股權,用每年的分紅和資本運作所得去做慈善。一次性贈予河仁基金會3億股股權後,曹德旺應繳納的所得稅款高達5億餘元。2010年5月4日,曹委托中國扶貧基金會,把2億元善款發放給92150萬戶受災民眾。按照當時的協議,他要求扶貧基金會在6個月內發完救助款,差錯率低於1%,還把公益基金行內10%左右的管理費率壓低到了3%,被稱作“史上最苛刻捐款”。

在曹德旺看來,做慈善和管理公司一樣。社會責任,也要像企業的合同一樣執行,對方有合同義務,必須遵守契約精神。“1%是對質量的要求。我們搞企業的,企業講PPM(百萬分之一)的缺損率,客戶對我的要求是萬分之一。1%已經可以了。”據胡潤慈善榜統計,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開始,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50億元,其中現金捐款達18億元。

從1998年開始,曹德旺踏上慈善之路,向武漢洪災區捐出300萬元,向閩北災區建甌市捐出200萬元。2006年6月的閩北洪災,福清基地員工捐47萬多元,用於閩北小學教學樓重建……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如今是世界上第一大汽車玻璃製造商。而很多西方企業之所以願意和他做生意,正是因為他的這份社會責任。在地方政府那裏,曹德旺的事業總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曹德旺的事業也步步走向高峰。一個突出的事實是,在中國眾多的上市公司中,曹德旺的企業一直是管理最優秀的前十名。

大多數中國企業家的財富積累史,要比西方的富豪家族和大型企業短得多。中國的企業家和企業的年齡多數一樣的年輕。這個事實,也被胡潤看成是每年胡潤財富榜報告的例行內容。不過,在中國這個傳統上將慈善看成是個人功德的社會,捐助更多的是一種私人行為。絕大多數企業家對於高調慈善並不感冒。由於曆史傳統的影響,一些人甚至害怕過度在慈善業走秀會泄露財富的秘密,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纏。

事實上,大多數主動參與到社會責任行動中的企業,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什麼麻煩,相反,這些企業大多數受到了社會最大限度的回報。比爾?蓋茨曾經說,他本人從慈善中得到的反而更多。其實,中國不少著名的社會責任品牌企業同樣如此。總而言之,人們有理由相信,社會責任是企業文化和取向的一個大趨勢,未來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加入到投資公益的隊伍當中來。

第三章 回饋社會:勇擔社會的責任

當有能力及有意願對社會竭盡一己之責,我們必能創出希望和有效的變革,打造一個真正公平、公正,充滿自由動力和快樂和諧的社會。這是我個人的追求,我知道這也是你們的追求,願與大家共勉。

很多人常常問我,你一生努力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為股東和公司屬員創造價值,現在你又為何如此專注貢獻於公益事業?處身現今流行的社會資本和社會企業的滔滔理論中,我的答案很簡單,在我腦海中有連串問題,在一個變幻莫測的社會中,老定律已非必然,那麼我們曆久常新的價值觀在哪裏?在一個豐裕和競爭激烈的社會,當爭取個人成就的欲望是如此強烈,誰又會領會為社會和諧付出心思與誠意的呼籲?在一個官僚和公式化令想象力流於匱乏的世界,多元的科學和哲理經驗與情操如何能成為一個人生命的重要元素?

在現實社會中,觀念和價值製度充斥著互不融合和相互矛盾,我不認為能有單一的良方,可達至真正的社會和諧,但我深信其中一個關鍵,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至誠”,當我們在建立自我成功的同時,永遠不要忘記追求無我,常常抱著為民族和人類做出貢獻的良願,當有能力及有意願對社會竭盡一己之責,我們必能創出希望和有效的變革,打造一個真正公平、公正,充滿自由動力和快樂和諧的社會,這是我個人的追求,我知道這也是你們的追求,願與大家共勉。

——李嘉誠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十周年頒獎典禮上致辭

背景分析

有人說,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定富足,是李嘉誠最大的心願。的確如此。江澤民同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李嘉誠時就盛讚他“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李嘉誠的愛國熱忱,使得全球華人都對他表示了無限的欽佩和愛戴。他所取得的成就固然令人驚歎,但是其以一個成功者富不忘本的情懷,更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有資料稱,在《大公報》工作了40多年的杭州人韓老先生曾感慨萬千地說:“李嘉誠確實是個能人!確實聰明才智過人!潮汕人真了不起。他能吃大苦耐大勞才有了今天。人們不僅佩服他會做生意,會賺錢,更佩服他有獨到的眼光,愛國愛鄉呀!”

李嘉誠從不忘家、不忘鄉,更不忘國,盡可能地對香港及內地保持樂觀的態度,並且致力於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相連,發展中國中藥事業,關注慈善事業,躬親於公益事業,他的一係列愛國舉措無不被人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為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199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共同籌資,設立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該計劃是一項專項、高層次的人才計劃,旨在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該項計劃包括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崗位製度和長江學者成就獎3個部分。

1998年起,在整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的第一期,教育部計劃在全國高等學校國家重點建設學科中設置300~500個特聘教授崗位,並為這些教授提供優厚的待遇。2004年,國家對這一計劃的實施力度進一步加強,增加教授的數量,同事擴大獎勵的學科領域。2005年6月,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覆蓋區域進一步擴大,將港澳地區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一並包括在內。1998年至2006年期間,一共有97所高校分八批聘任了799位特聘教授、308位講座教授,其中有14位優秀學者榮獲“長江學者成就獎”,可以說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2011年12月15日,全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細則頒布,使得更多的人文社科專業、中西部高校也納入了計劃之中,進一步增大了計劃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