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公益慈善:當作企業社會責任去落實
第一章 做慈善:花時間去做,而不隻是捐點錢
你有多餘的錢財,應該多參與社會公益。
中國過去有不少富可敵國的商家,但古老的傳統思想是基業傳萬代,考慮讓兒子代代相傳。我認為讓實業千秋萬代繼續下去是應該的,但一個人基本生活保障並不需要太多。你有多餘的錢財,應該多參與社會公益。所以,商業我會慢慢地放,公益事業我想更多地直接參與,希望借此能引起其他參與者的使命感和更多人的共鳴。
——摘自《李嘉誠實話實說》
背景分析
當今隨著對善行的推崇,社會上也出現了過分誇張善行,過分強調“付功”的現象。人們從一次次的“博名”“詐捐”中獲得了一個經驗,那就是“沽名釣譽”。但是,實際分析我們便能發現,這隻是一種十分主觀臆斷的行為。
2006年8月,李嘉誠宣布把其私人持有的約28.35億股長江生命科技股份悉數捐給李嘉誠基金會,這些股權總值約24億港元。李嘉誠還承諾,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於我財產的1/3”。據測算,基金會未來收到的捐款將超過80億美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大地震,第二天李嘉誠就以李嘉誠基金會的名義,向四川地震災區捐助3000萬元人民幣賑災。第二輪捐助更達1.2億元,而這隻是李嘉誠慈善事業的冰山一角。
李嘉誠並沒有因為有人對他的善舉提出質疑而寒心,因為他知道,做善事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更不是為了沽名釣譽,所以他低調,很多時候都是過去很多年慈善行為才被挖掘出來。不管順境、逆境都持之以恒地待人以善心;特別是在受到他人的諷刺、毀罵、誤解時也不改為善之心。
20世紀80年代,擁有雄厚財力的李嘉誠成立慈善基金會,命名為“李嘉誠基金會”。至2010年2月底,基金會已捐出及承諾款項達113億港元。李嘉誠有過少年失學之痛,因此重視教育投資;父親因病去世、自己與肺結核奮戰多年則使他關注醫療,李嘉誠說:“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
1981年,廣東潮汕地區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在李嘉誠的資助下成立。李嘉誠從加拿大、中國香港挖腳名師擔任各學院院長。其中的醫學院是中國最優秀的醫學院之一。這種真正付出時間做慈善的行為和細節化的行動為汕大帶來了生機。不僅如此,李嘉誠還動用他的國際人脈,廣邀名人授課,例如請星巴克咖啡創辦人霍華德?舒爾茨講授商業道德課程。即便是在李嘉誠的公司麵臨較大困難時,他也沒有停止對汕頭大學的資助。
在給汕大籌委會的信中,李嘉誠動情地寫道:“汕大創辦成功與否,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為重要……即使可能麵對較大困難的經濟情況下,也一定要做這件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李嘉誠到汕頭大學訪問時,學生和教職員工對他的愛戴和景仰之情溢於言表。
由此可見,在李嘉誠的眼裏,慈善並非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一件要真正付出時間去做的事情。在麵對重大困難時,能夠不為金錢利益而動搖,不故作姿態,不打腫臉充胖子,而是慎重決策,分清輕重,目光長遠,並且平和麵對公益事業,舍得並且甘心於投入時間,親自參加建設。這,才是慈善的真正意義所在。
拓展透析
中國香港富得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餘氏慈善基金會主席餘彭年祖籍湖南,是中國內地第一個建立超十億美金民間慈善基金會的慈善家,20世紀80年代起,30年的時間裏一直從事著慈善工作,他欲將畢生財產捐給慈善福利事業。
曾有記者這樣問道:如果有人認為您做善事是為沽名釣譽,您會怎麼想?
他很坦率地回答:“我做善事不求任何回報,做了那麼多善事,我從不接受戴任何帽子(頭銜)——除了深圳市榮譽市民,這個稱號就足夠了。我向老家湖南也捐了數千萬善款,但一個湖南的頭銜都沒接受,也沒有和湖南做一筆生意,何必要有交換條件呢?”此外,他還表示:“我沒有什麼養生之道,做善事就好有精神。做善事就是我的養生之道。”
猶太人洛克菲勒成為世界首富的時候,別人勸他把財產留給他的孩子們,洛克菲勒回答:“這些錢是從大眾那裏來的,因此也應該回到大眾那裏去,到它們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去。”
洛克菲勒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他幫助成千上萬的食不果腹的孩子,讓他們可以吃上飯,讓他們上學接受教育,讓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主要投資在醫療教育和公共衛生上麵。他的基金會先後投資達數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
不妨再說說汶川地震。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企業社會責任”就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對象。企業的社會形象和文化品牌的認知度,很大程度上開始和社會責任掛鉤。在汶川大地震後,不少企業家在捐款和社會責任問題上出現偏差,成為網絡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例如王石就因為“員工每人限捐十塊”的輕率言論,被貼上“王十塊”的惡意標簽。而新東方,在這一場史無前例的世紀大地震災難麵前,其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形象,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正麵展示。
在地震發生時,俞敏洪正在全國巡回演講的路上。可俞敏洪還是迅速和幾位負責人碰頭,最短時間內製訂了集團社會捐贈的計劃。新東方先後在汶川地震救援的捐款達到1500萬元。以新東方的營業規模來說,這樣的捐款實屬難得。2007年,俞敏洪套現股票,也不過隻得到4億元而已,但這筆錢,大多數被俞敏洪花在香港設立的慈善捐助基金會上。
俞敏洪是一個具有悲憫心的企業家。他總是能在別人、社會需要幫助的情況下伸出援手,幫助身陷困境的人們。俞敏洪眼中,新東方的責任是被劃分成企業經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
首先,新東方是一個企業。企業不能夠贏利而導致員工失業,從經營和職業道德方麵說,的確是一種不講道德的行為,也是經營責任缺失的行為。
新東方作為營利性的教育機構,一直誠信納稅,提供就業崗位,這一點在中國的教育行業有口皆碑。畢竟在各個大學爭相貸款擴張,債務無法償還,甚至師德有愧,教學氛圍滑落之時,新東方仍能逆勢而行,這實屬難能可貴。
其次,新東方作為企業,但並沒有脫離社會,更不能以企業之名,以利潤為目標,斷言放棄社會責任。作為上市公司,新東方在國內外,都要和員工、社區、機構、潛在的社會弱勢群體打交道,這本身就是新東方的社會責任的第二個對象。
2004年,俞敏洪代表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向社會捐贈善款總計143萬餘元人民幣,他也因此成為“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上唯一的一名教育家。未來新東方在這一條漫長的社會責任路上,還將走得更遠、更堅定,更加穩健和自信。至少在俞敏洪眼中,這是他辦企業的力量和理想的源泉之一,也是新東方事業的新的支柱。
從李嘉誠、彭餘年、洛克菲勒、俞敏洪等企業家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將公益慈善當作企業的正經業務來做是非常必要的。做慈善並不是將錢移交給慈善基金會,而是主動承擔起社會的一份責任,為社會未來的發展傾注自身企業的一份力量。做好企業,就是要做有良心的企業,或許這便是大企業家們試圖傳達的全新經營理念。
第二章 投資公益,就是投資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像其他資產一樣是可以量化的,包括的同理心、同濟心、信任等在內,是宏觀與微觀經濟層麵之間最重要的聯係,我們應該樂於對其投資。
作為企業家,我們都知道尋找正確的資本投資的重要性,而社會資本像其他資產一樣是可以量化的,社會資本包括同理心、同濟心、信任與分享信念、小區參與、義務工作、社會網絡及公民精神,等等,這些全屬可量化和有效益的價值,是宏觀與微觀經濟層麵之間最重要的聯係;同濟心是人性最坦率及強而有力的內心表達,能建造、能強化、能增長及治療和消除痛楚,我們都應樂於參與投資。
——李嘉誠在新加坡接受“馬康福布斯終身成就獎”致辭
背景分析
1980年李嘉誠基金會成立,主要在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幾方麵進行係統的資助。根據基金會網站公布的數字,2006年年初,李嘉誠把自己持有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普通股份出售,並宣布由此得到的約78億港元的收入全部捐作公益事業。截至2013年,李嘉誠個人捐款金額已達130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