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關鍵時刻之多元化——人不到位,再熱鬧的行業也不進2(1 / 3)

第五篇 關鍵時刻之多元化——人不到位,再熱鬧的行業也不進2

第二章 讓資本為你打工

買能力而不是買份額

買東西一定要有一個目的,是買能力,還是買當時的份額?

南方周末:前段時間有家大公司(惠普)要賣出PC部門,你覺得它是屬於犯錯誤的那家嗎?

柳傳誌:它現在是贏利的,要購買的話,價格會非常貴。但實際上它已經是一個被鬥敗的企業。當年它花了300億美元買了康柏,買得虧不虧?我們買東西一定要有一個目的,是買能力,還是買當時的份額?

我們更需要買的是能力,聯想需要的是把服務和硬軟件結合以及某些部件的研發能力。我買德國那家公司,那個公司一個非常突出的能力是把電信運營商的服務和自己的產品結合,我買回來以後就可以在中國推廣。我買日本NEC,是很便宜地買到了它的份額,現在我們在日本占27%的市場份額,所以我們很驕傲地說,全球三大國家,我們占了兩個。

但那家公司,買主還沒有談清楚,管理層就說要賣,軍心馬上就動搖了,而且庫存賣不出去,損失極大。來來回回,上百億美元的損失就出現了。

——2011年柳傳誌接受《南方周末》專訪

背景分析

2011年8月18日,全球PC銷量最大的IT企業惠普的 CEO李艾科(Leo Apotheker)出人意料地宣布公司正考慮在12~18個月內分拆或出售個人電腦業務。原因是李艾科計劃要對這家擁有72年曆史的老牌科技企業進行重大改革,以將公司業務重點轉向軟件產業和企業用戶。是分拆還是出售?是轉型還是退縮?一時間市場傳言四起。

外界紛紛傳言,三星和聯想最有可能收購惠普的PC業務。但聯想方麵很快表示,聯想收購惠普的可能性不大。緊接著惠普的公關部門也明確表態:不會賣給聯想。

當時的分析師都認為聯想應該在此時收購惠普PC業務。總部位於香港的三星證券分析師史蒂文-鄭(Steven Tseng)就曾發表評論說:“收購惠普PC業務也將有助於聯想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生產成本。作為全球第三大PC生產商,聯想收購惠普PC業務將使該公司在全球PC銷量的市場份額提升超過一倍,並取代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PC廠商。在一個成熟的產業,規模就是一切。對於聯想來說,為何不收購惠普的PC品牌來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呢?一旦成功收購,聯想將拉大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實力差距。”

但柳傳誌並不這樣認為,他在2011年11月接受《南方周末》的專訪時,對於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不適合買。

在柳傳誌看來,不適合買惠普PC業務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惠普的PC業務還是贏利的,要購買的話,價格會非常貴。

其次,盡管它還在贏利,但實際上已經是一個被鬥敗的企業。我們買東西一定要有一個目的,是買能力,還是買當時的份額?我們更需要買的是能力,聯想需要的是把服務和硬軟件結合以及某些部件的研發能力。聯想買德國那家公司,那個公司一個非常突出的能力是把電信運營商的服務和自己的產品結合,聯想買回來以後就可以在中國推廣,就能賺錢。

可見,在柳傳誌看來,惠普PC業務對聯想來說不是誘惑,反而是包袱,因此不宜投資。

拓展透析

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時對於企業能力的關注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僅僅看企業的產品及其所占市場份額。企業的能力包括整個企業團隊的能力,及其文化和組織架構,上升到品牌運營的能力,最終是一種跨界經營和產業鏈整合的能力。如果隻是買企業的份額,不注重企業的能力,一旦企業受到市場風浪的衝擊時,企業的價值就會迅速縮水。

作為Facebook(臉書)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投資人,彼得?泰爾的投資就是典型的買能力而不是買份額。

2004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泰爾接到好友雷德?霍夫曼的電話。“彼得,好久不見了,我聽說你一直在找好的投資項目,我這裏有幾個年輕人搞了一個神奇的網站,也許你會有興趣。”

霍夫曼的電話讓泰爾提起了興趣:“好吧,和我說說這個網站叫什麼名字?我得花點時間了解一下,如果真的是個不錯的項目我會考慮的。”

“對不起,你可能看不到這個網站,事實上我也沒有看到。它叫Facebook,是一個校園的社交網站,目前隻對大學生開放,所以我們看不到它。但是它真的很了不起,相信我,投資它你一定不會後悔。”霍夫曼說道。

“你是說讓我給一個甚至我都上不去的網站投錢?究竟是我瘋了還是你瘋了?”泰爾語氣略帶嘲諷。

但幾天後,泰爾在辦公室聆聽帕克描述Facebook的發展:短短幾個月的時間,Facebook就已經擁有了20萬注冊用戶,而且這些人的黏著率很高,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在Facebook上添加朋友、瀏覽簡介,Facebook成了這些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現有的34所大學和20萬用戶之外,還有大量的學校在等著加入到Facebook之中,他們已經收到了幾百個學校的請求。由於服務器的原因,他們必須放緩自己的發展腳步,這也是他們尋求融資的原因。

泰爾做風投很多時候不僅僅是看項目,更多的是在看人。聽完了帕克的介紹,他想更多地聽聽紮克伯格的想法:“能告訴我你究竟想把Facebook辦成什麼樣嗎?”

紮克伯格的回答是:“你也看到了,Facebook是基於大學郵箱注冊的實名社交網絡,在這裏每個人都是真實的,這是和其他所有網站最大的不同。實際上你可以在Facebook上做任何事,就和在現實中一樣。我們隻是用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把人們聯係起來。實際上,我覺得Facebook的未來應該是一個公用事業,也許它並不酷,但是任何人都離不開它。”

“公用事業”用在這時的Facebook上可能略顯大而無當,但這是紮克伯格真實的想法,在他的心裏從來沒有僅僅把Facebook當成一個網站這麼簡單。

紮克伯格簡單的回答給了泰爾充分的信心,他已經決定投資Facebook了。對於彼得?泰爾來說,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投資,因為Facebook後來的發展十分迅猛,2010年更是躋身世界品牌500強,超微軟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