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關鍵時刻之多元化——人不到位,再熱鬧的行業也不進2(2 / 3)

巴菲特的第一條投資原則是“找出傑出的公司”。要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傑出,就要能夠判斷它的價值。巴菲特認為最好的計算公司價值的方法是數學家、金融專家約翰?伯爾?威廉姆斯提出的:通過計算公司整個生命周期中的盈利並對盈利作通貨膨脹及時間現值的調整,你就可以確定公司的真正價值。

而一位投行的著名分析師則認為,隻需要問3個問題,就可以判斷一個公司是否值得投資。這3個問題是他十幾年中看過上千家公司後總結出來的,分別是:有沒有定價權?回頭客的比例是多少?員工流失率是多少?

人不到位,再熱鬧的行業也不進

人不到位,絕對不動,再熱鬧的行業也不進。

人不到位,絕對不動,再熱鬧的行業也不進。我覺得我挺對。趙令歡正式加入聯想控股是2003年年初,那之前的半年我和朱立南合計好了在風險投資之外再開辟一個戰場做並購投資,但一直苦於沒有合適人選。因人設事是我進入投資領域後更強烈的感覺,不是什麼壞事。

——2005年7月柳傳誌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

背景分析

無論是做實業還是做投資,柳傳誌都給出了傲人的成績單。在他看來,這應該歸結為他自己善於相人、善於用人。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聯想在中國的企業裏,有一點還是可以稱道的,就是不僅做出了好的業務,而且帶出了人。”

在柳傳誌看來,投資主要做的有4件事情:募集資金、選擇項目、幫助成長、獲利退出。在國外,私募基金把“財技”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把怎樣設計交易結構看得很重。而枊傳誌把選項目和看人放在首要位置,正是在看人方麵有著獨到見解,聯想控股的投資才得以風調雨順。

聯想做投資有一個“事為先,人為重”的原則,“事為先”在上一節已經講過,這一節就隻講“人為重”。“人為重”的意思是,在選擇一個企業的時候,首先看領導班子的優劣,看管理者的才能。這些因素都看得比較透徹了,就可以投資了。在每個項目投資之前,柳傳誌都會抽出時間會見被投資企業的當家人,通過交談了解被投資企業管理層的情況,並進行評估。

弘毅投資之所以要在2005年幫助中國玻璃(原名江蘇玻璃集團,是一家債轉股企業)在香港成功上市,就是因為弘毅投資進入之前,不僅看到了玻璃行業仍然前景廣闊,也看到了江蘇玻璃的領導團隊有能力帶領企業繼續前進,隻是現有體製環境需要改善。正如柳傳誌自己所說,當時就是“看他們人能力還行才投資的”。事實證明柳傳誌對人的判斷是正確的。

柳傳誌說:“我們的長處就是懂得怎麼樣去選拔人,有曆史業績怎麼看,沒有曆史業績怎麼看,這是聯想投資和弘毅投資兩家公司都非常注重的指導思想。我們本身是從小做到大的,做企業的時候比較注意研究企業發展的規律。”

投資前,對企業管理團隊的考核,柳傳誌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第一,誠信,“如果他在跟投資人所有的交代之中有不誠信的東西,就要特別注意了,不管他其他方麵做得有多好”。

第二,管理人一定要把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三,要有管理能力,比如會不會建班子、懂不懂定戰略、會不會帶隊伍,有沒有悟性。

拓展透析

柳傳誌做投資時一直堅信一點,就是投進去以後不準備換人,除非有不得已的情況。原因在於:“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換人,一個CEO和他的班子的更換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在中國想換高層要付出很大代價,所以他特別看重早期對管理層的選擇。

在柳傳誌看來,投資的行業好選一些,人就難選一點。如果人不行,好行業裏也可能做不出好企業;而人如果非常出彩,中等行業裏可能也能做出彩,這就是投資的真本事了。

和柳傳誌持相同投資觀念的投資人還有很多,喬布斯的天使投資人李宗南就是其中一個。他在2012年中國互聯網站長年會上表示,在投資某個企業時,他看重的不是市場和技術,而主要是看創業者個人。

在李宗南看來,能夠獲得投資人青睞的人往往具備3個基本條件:

第一,必須有激情,廢寢忘食就是為了圓自己的夢。也就是說,如果想創業,但沒有強烈的激情,那就最好不要貿然嚐試;如果激情爆發出來了,那就是給創業者的信號,可以去創業了。

第二,必須有人品。如果一個人有很強烈的激情,但是他選擇用忽悠、去偷、去騙、去搶的方式來“創業”,這是投資人最忌諱的事情。而如果他有良好的品行,他就會認真踏實地做事,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獲得成功。

第三,必須有專業知識。如果創業者缺乏專業知識,那麼他有再多的激情、再好的人品都是空談,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將導致他無法落實自己的想法。

當然,投資人看重的“人”並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團隊,即“人人人”;三人成“眾”,也就是一個團隊,而且其中至少要包含3個方麵的基本認知經驗,一是技術,二是市場,三是財務。

1977年4月,喬布斯來到李宗南的辦公室,希望對方投資他的團隊。當時,李宗南在施樂公司創投部門任經理,施樂公司最有實力的實驗室就設在斯坦福大學校園內。

喬布斯對李宗南說:我要改變世界!我想給每個人一台電腦,使人們的工作量降低,使人們做事的時候事半功倍。

喬布斯在與李宗南的交談中顯示出強烈的創業熱情,而他基於專業思考產生的對於未來產品市場的展望更是打動了李宗南。喬布斯離開之後,施樂公司創投部門相關負責人開會討論是否投資蘋果公司,顯然,喬布斯的瘋狂想法也打動了這些負責人。最終,施樂公司以100萬美元買下了蘋果公司2%的股權,這意味著蘋果公司市值達到5千萬。

但實際上,對於蘋果公司的發展而言,真正關鍵的並不是“錢”,而是這筆投資背後隱藏著的實用資源。喬布斯作為一個創業者的聰明之處在於,他除了向施樂公司融資,還充分地利用了施樂公司的已有優質資源。他在成功融資之後就常常往施樂的實驗室跑,李宗南說他就“像小孩子進到糖果店裏,那個也要,這個也要”。喬布斯拿著施樂已有的技術不斷整合開發,在此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想法,形成了後來的一係列蘋果產品,並且像他最初宣稱的一樣,改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