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明覺厲(1 / 2)

送走了王修和呂商英,徐誠忻餘興未消,拉著晚晴聊天。如今他有這麼好的一個平台:上有哲宗皇帝為他撐腰,下有一幫兄弟朋友擁護,自己又主持了樞密院。各方的條件似乎都已經成熟,“富國弱兵”的大宋曆史好象已經有了改變的可能。

徐誠忻倒不是想名垂青史,但既然老天讓他來到北宋,不留下點什麼總是對不起那一道閃電的。雖然他的知識有限,造不了飛機坦克,不過他這個半吊子大學生加炮手在冷兵器時代還是可以有所做為的。

倆人正聊得開心,管家又來報,說是章惇章相來訪。章惇是當朝丞相,正一品大員,哲宗對他信任有加。他代君行變法之事,這次平叛又立下大功,哲宗為示恩寵賜太師銜。“太師”雖為虛銜,卻是最高榮典,他能委身來訪的確讓徐誠忻有些意外。

晚晴眼光閃爍,提醒道:“相公,章相此人城府極深、處事老辣,須得小心應對。”

徐誠忻對她擺擺手,表示心中有數,便帶著笑臉迎了出去。

“章太師,晚生正想方便的時候去府上聆聽教誨呢,不想勞您大駕光臨,真是那個啥......蓬壁生輝啊!”

章惇嗬嗬笑道:“徐大人聖眷正隆,又屢建奇功,本官雖為百官之首也不敢小覷,實是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啊。”

“過獎了,章太師請。”

章惇略一謙讓便穩穩步入廳堂,在上首位坐下。徐誠忻陪坐一旁,下人上茶後,倆人略一寒喧便轉入正題。

“徐大人,本相聽說聖上已經同意鐵衛營擴編到十萬之眾,不知可有此事?”

“能傳入章太師耳朵裏的事多半不會有錯,”徐誠忻笑道:“此事不假,不知太師有何高見?”

章惇嘿嘿一笑,道:“倒也沒什麼高見,隻是略略有些擔心罷了。”

“太師請直說。”

章惇慢悠悠地喝了口茶,沉吟片刻才說:“徐大人憂心國事、心係北疆,這份心思本官都是明了的。聖上英明,立誌去陳出新、改革弊政,本官雖才智不足卻蒙聖上信任,勉強迎難而上。本官深知我朝積屙頗甚,吾等不過中才之輩尚能明了,聖上豈會不察?但有些東西是動不得的,其中的關竅......徐大人精明能幹,自不必明說了。”

徐誠忻微微一笑,道:“章太師能出此肺腑之言晚生真是感激不盡,這些話我都記下了。”

“那麼,徐大人打算怎麼做呢?”

“章太師是我的前輩,尚能迎難而上,我等後輩自然是以太師為榜樣也給它來個迎難而上!”

“這......”章惇本想勸他住手,誰他還來勁了,一時搞不清他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想了想,又說:“徐大人,十萬大軍不是小數目,兵源、糧餉、軍校都是問題,現在朝廷戶部空虛,怕一時半會還辦不了此事。”

“沒事,”徐誠忻嗬嗬笑道:“我已經跟兵部王大人談妥了,兵源直接從現役的禁軍中抽取。既不擾民又不耗國庫銀子,一舉兩得。”

章惇一愣,想了想便端起茶,邊喝邊道:“徐大人果然大才,此計甚好,甚好。”

“章太師放心,鐵衛營雖擴編至十萬,但已歸兵部管轄,與其餘禁軍並無兩樣。”

章惇自然知道這事,但徐誠忻坐鎮樞密院,發兵權全在他手中。中間雖有個兵部,但後部的權限遠不能與樞密院相比,況且聽口氣王修已經與他聯成一氣,以後大宋的兵權豈不全握在他們二人手中。

他正思量著,徐誠忻又道:“章太師,本來明天我想去你府上拜訪,有些事請教,今天您既然來了正好跟你商量一下。”

“是嗎,徐大人請講。”

“今天我與王大人談了會我朝的軍政,都感到積病甚多,打算做些改革,不然以後也無法與遼人做戰。”

“不知二位大人想如何改?”

徐誠忻感覺千頭萬緒,一時倒說不好,權衡片刻才說:“先改兩點吧,一是裁兵;二是重開武科,興辦軍校。您看行不行?”

“重開武科倒是不難,至於裁兵嘛......”章惇沉吟道:“此事關係重大,需得從長計議。裁兵需要大量銀子,那些退役的士兵並不是說給點銀子就行了,關鍵是要給他們一個活命的生計。武人向來不易管束,稍有不慎便會使天下盜匪四起、民不聊生啊。”

章惇的話倒也不無道理,但總不能因為這個就讓朝廷每年化大把銀子白白地養著他們吧。改革總是有困難的,辦法也總會有的。須得想個辦法好好安置他們才是,徐誠忻一時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