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戲劇大師的如戲人生
寵書宣言
作者:覃學嵐
450年前,在遙遠的斯特拉特福——英國沃裏克郡的一個小鎮——的一個手套商家中誕生了一個嬰兒,這個嬰兒就是天下讀書人皆知的莎士比亞。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紛紛為其樹碑立傳,幾成時尚,就連法國文豪雨果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我們不妨來看看雨果筆下的莎士比亞:
他的詩有一種由無巢的蜜蜂在漫遊中釀成的蜜汁的濃烈香氣。這裏是散文,那裏是詩,一切形式都不過是盛著思想的花盆,它們對他都很適合。這種詩有悲有喜。英文是一種不定型的語言,有時對他有幫助,有時對他有妨礙。但是,在任何字裏行間,他那深沉的靈魂都是表露得清晰透明的。莎士比亞的戲劇伴隨著一種狂亂的韻律進行,它如此龐大,以至有些蹣跚不穩。它自己眩暈而且使觀眾也眩暈,但是又沒有任何東西像這種動人的偉大這樣堅固有力。在莎士比亞身上,有才氣,有靈智,有媚藥,有顫動,有蕩漾的微風,有使人看不見的感化力,還有不知名的高貴的營養汁。這一切形成他的動亂,但在這動亂深處卻是寧靜。這種動亂正是歌德所缺少的,有人錯誤地頌揚歌德心平氣和,其實這種心平氣和是低劣的表現。而動亂,卻是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具有的,在約伯、埃斯庫勒斯、阿裏傑埃裏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這種動亂,就是人性。在地球上,神明應該是合乎人情的。必須讓他向自己提出謎語,讓他自己為此煩惱。靈感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其中摻雜著一種神聖的癡愚。某種精神威嚴好像是遁世獨立的,是使人驚奇的。莎士比亞像一切偉大的詩人和偉大的事物一樣,充滿了一種夢想。他自己的成長使他自己也驚愕,他自己的風暴使他自己也害怕。人們簡直可以說,有時莎士比亞嚇唬了莎士比亞。他對自己的深沉也有點害怕。這是最高智慧的標誌。正是他的廣度震撼著他自己,並且使他發生一種難以形容的巨大的擺動。世界上沒有不起波瀾的天才。醉醺醺的野蠻人,好,就這樣稱呼吧。他是野蠻的,好像原始森林;他是醉醺醺的,好像滔滔的大海。
雨果這本專著的另一個中文本《莎士比亞傳》,2005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該書在“內容簡介”中稱:這是一代文豪用其“大心”去領悟另一代文豪的“大心”,這才是真正的“大手筆”……透過書中汪洋恣肆、慧眼獨具的文字,我們讀到的不止是莎翁,更是整個的西洋文明,幾千年傳承而下之西洋人的“精神世界”。這段話可以說較為中肯地概括了該書的特點。
與阿克羅伊德的《莎士比亞傳》出版於同一年的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中譯本名為《俗世威爾——莎士比亞新傳》,辜正坤、邵雪萍、劉昊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是哈佛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這位西方新曆史主義學派的統帥在莎學方麵的代表作。正如該書的英文名所示,其重點在於探討莎士比亞是如何成為莎士比亞的,作者在“前言”中明確表明:
要明白莎士比亞是誰,重要的是要循著他留在身後的言辭痕跡,溯源於他曾經曆的人生,尋蹤於他曾敞開心扉的人間世界。而如果要明白莎士比亞是如何運用想象力將他的生活轉換成藝術的,那麼重要的是要運用我們自己的想象力。
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爾——莎士比亞新傳》不僅體現了學者的嚴謹,在運用其想象力方麵也極具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