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癌症是一種可防治的慢性病(1 / 2)

百科聚焦

作者:何裕民

數十年來,我們隻是提高了早期癌症的治療效果,癌症的機理,也隻是顯示了冰山一角。但是癌症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四分之一”的啟示

早在80年代末,美國有醫學專家報告說,在80歲上下老年人的屍解中,1/4左右身體內患有腫瘤,但這些老人生前都無與癌症有關的任何症狀。而他們的死亡,也是由於其他疾病或原因。換句話說,在老年人體內,出現腫瘤是十分自然之事。

近有海歸學者黃又彭教授,在歐洲從事免疫學研究,自訴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屍體,80歲左右老人100%地體內存在隱匿性的、無任何症狀的腫瘤。他預計如人的平均壽命達到100~120歲,每個個體體內的腫瘤將達到3~4個。但多數情況下,這些腫瘤並不一定威脅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甚或一定條件下不影響他們的生存期限。

以上海地區和美國為例,每年新發癌症患者比例都約占總人口的千分之三,如人的平均期望壽命以80歲計,約1/4的人在一生中會因癌症而求治。這再清晰不過地表明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常見病,是一種伴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常見疾病。

最近美國國家疾病控製中心的專家預測,假定美國公民期望壽命達到90歲,那麼,將有47%的男性和32%的女性死於癌症!

人類還不可能攻克癌症,隻能預防某些癌症的發生或減緩、延遲其發生的時間,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其帶癌生存的時間。從本質上說,多數上了年齡的老人所發生的腫瘤,是一種伴隨著機體的衰老過程而難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會患骨質疏鬆、腦組織會變性(早老性癡呆)一樣。

眾所周知,癌細胞是細胞(主要是幹細胞)的分化障礙,也就是說細胞在複製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生物學現象。正因為有這種偏差,生物才會進化或衰亡。越到老年,細胞複製的次數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因此,老年人好發腫瘤。當然,這時,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監視、識別、清理係統等的功能,也隨著衰老日漸弱化,偏差增多。故異常分化的癌細胞難以及時被識別和清除,也促成了癌變。

研究表明,如今臨床上80%的癌症發生與生活方式不良有關。努力糾正諸如酗酒、抽煙、過食肥甘等不良生活方式,至少可以減少30%-40%腫瘤的發生,延緩許多腫瘤出現的時間。這等於是抗擊了腫瘤,延長了生命。此外,中老年後,適當用些調整製劑,特別是有明確的調節免疫、誘導細胞分化、誘導細胞凋亡的中成藥,是有積極的防範或延緩癌症發生功效的。

對付癌症的六字方針

腫瘤是種難治性的慢性病。人類對付腫瘤,應打“組合拳”,強調綜合措施。在過去的20多年實踐基礎上,醫生們總結出了醫、藥、知、心、食、體的六字方針,作為“組合拳”的核心內容,實施10多年來,收效顯著。

所謂“醫”,就是醫師、各種醫療措施。除人們熟知的手術、化放療外,還強調腫瘤科醫師給予病人的,絕不僅僅是醫療中與治療腫瘤有關的東西,還可以給得更多。許多老病人常半月、一月或三五個月來到醫院一次,或為了改改方,聽聽建議和鼓勵;有的說白了,就想來感受一下圓桌診療氛圍,聽聽醫生的說法,給自己來打打氣,“充充電”,回去就心裏坦蕩踏實多了。

所謂“藥”,就是醫院所給予的中西藥物,也是治療中“組合拳”的主體。當然,是以中藥為主,湯方、片劑等都有。醫院不時還建議配合一些必要的西藥,這須以病人確有需求,且代價最小,利益最大為宗旨。

所謂“知”,是認知、知識、態度。關於癌症,人們普遍存在著認識偏差,並由此引發出一係列問題,特別是精神心理問題。而這些又是促使人們對癌症高度恐懼的根本原因,也是腫瘤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禍根之一。認知療法認為,隻有改變了認識問題,才能形成正確的知識和相應合理的應對過程,也才會有正確的態度。醫師給病人的首先應該是關於癌症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