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得大賢,蕭倉吏草房說前因(1 / 2)

蕭謹,字子離,涼州扶風茂林人氏,其祖上亦曾顯赫於涼州一時,後家道中落,謹為家中長子,年十三,便帶家中幼弟外出謀生,十餘年來,可謂是走遍了整個秦,蜀,晉,韓四國之地,至年餘年前,方才帶著幼弟返回故裏。

確不巧的是,正好趕上秦武昭王戰沒於沙場,魏,韓,蜀,楚四國同伐於秦,而秦之涼,肅,金,安四州之地,亦同時失陷於外,大亂將起,蕭謹無奈,遂隻得隨著幼弟,停居於這富郡之地。

也因此,才會有了前麵一般事情。

“孤自繼大位以來,時逢天下大亂,我大秦國前有魏,韓,晉,楚,蜀五國龍盤虎踞於外,後有,月支,烏恒二蠻夷虎視眈眈於側,內焦外困,值此我大秦風雨飄搖,四麵楚歌之時,敢問先生何以教我?”同樣的一翻話,完全沒有半點改動,就當著馬良的麵,李顯以同樣的一個問題向蕭謹問道。

此時,便是連那馬良,亦是頗有些玩味地看著蕭謹,他倒是很想聽聽這位號稱學究天人,每每總是能把他給比下去的子離兄,能說出什麼樣的一番見解來。

或許是因著這連日來的戰亂勞累所致吧,此時的蕭離雙眼中布滿著層層的血絲,精神上亦很是憔悴不堪。

然而,即使是如此模樣,此時,隻要你站在他麵前,看著他那一副成竹在胸的自信樣子,你亦會感覺得到,自他自上所散發出來的那一份獨特的魅力與智慧的氣息。

此時的蕭謹,在聽到李顯的問話後,確並沒有即刻的回答,而是微低著頭,仔細地推敲演算起來。

這並不是說蕭謹不如馬良,而恰恰相反,這正是蕭謹的可貴之處。

一個合格的謀士,從他腦海出所出的任何一條計策,這都是都關係著一整個國家的民生,可能會是一整個國家千千萬萬的生靈性命。

這就是謀士的作用。

所以,謹慎,三思而後行,這無疑是一個合格的謀士的最基本要求,因為他不光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他所麵對的整個國家的百姓負責。

而蕭謹無疑是一位有著很沉重的責任感的謀士。

或許是因為這幾天真的太累了吧,此時的蕭謹,就這般輕閉著雙眼,靜靜地盤腿而坐於一邊,均勻的呼吸聲中,隻仿佛是睡了過去一般。

一刻鍾,一刻半鍾,兩刻鍾。。。在這安靜的有些詭異的氣氛當中,李顯足足是等了三刻鍾時間,方才見得蕭謹睜開了那雙滿含著疲憊的雙眼。

當他滿含著歉意的笑容出現在李顯的腦海裏時,李顯分明是看到了那眼中閃過的一絲沉重和憂慮。

“稟大王,微臣已是略有所得。”此時的蕭謹,用他那獨特的,帶著點沙啞的口音,慢慢的,一點一滴地向李顯說來。

“微臣以為,大王著梁老將軍領兵十萬,而出兵以平我大秦後院之亂,大王此舉,以微臣想來,大王必已是有十足把握說服楚國與我大秦結盟矣。若微臣所猜不錯,大王必是已經派大將領軍左赴於漢州之地,取漢中子午道,作征蜀之勢,以回應楚矣,如此,楚,蜀二國之圍自解矣。”

話雖然隻是說了個開頭,但此時的李顯,確明顯是感覺到了蕭謹那強悍的推理能力。

做為一個地方上的小官兒,蕭謹並不可能接觸到太高深的軍事機密,然而,蕭謹僅僅是從梁鎮分兵以平定涼、肅、金、安四州之地,就能猜出李顯的前期所有安排來,這一份見真知灼的推本事,李顯絕對是自愧不如也。

但是一邊的馬良顯然是並不怎麼服氣的,隻看他嗡聲問道:“子離兄僅僅是從那梁老將軍領兵平定四州之地,就從而武斷地認為,我大秦以有兵退楚,蜀二國的能力?這也未免太過於武斷了,要知那楚、蜀二國,雖世代相仇,亦隻是為國之發展之路上而所相仇視也,更何況,蜀、楚二國在國力上亦近乎等同,平常紛爭也隻是些小摩擦,若有大利益麵前,此二國必會休戰而一致對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