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方政府執行力的製約因素及對策
公共治理
作者:吳禮明
【摘要】當前我國提升地方政府執行力具有諸多製約因素,比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問題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挑戰、按部就班的機械執行使執行效果難盡人意等。提升地方政府執行力,需要我們著力增強地方政府行政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政府執行上級政策、決定的效率,加快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機製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決策機製體係等。
【關鍵詞】地方政府執行力 提升 製約因素 對策
地方政府執行力,是指我國省級和省級以下各級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各項工作任務的能力,是政府在實現決策目標的過程中所采取的行動,以及在行動中體現出來的地方政府素質特征。早在100年前,美國學者古德諾就明確地提出了政府在執行政策中的重要意義,古德諾提出:“一種國家意誌的表達,如果得不到執行,實際上什麼也不是,隻是一紙空文。”①在當前我國全麵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執行力的問題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提升地方政府執行力是時代需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作出了決定,會議決定在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要求在2020年完成全會決定的改革目標。《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製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②這充分體現了我黨對政府執行力建設的高度重視。在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各項改革目標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地方政府執行力的高低對全麵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對當前地方政府執行力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查找地方政府執行力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提升地方政府執行力,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政治任務,事關我國改革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事關我國廣大基層民眾能否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政府行政工作的生命力源自執行力,執行力的強弱事關政府能否通過具體的行政工作貫徹落實國家意誌,事關能否通過建設服務型政府讓廣大人民群眾受益,事關能否提升政府行政服務的效能,政府執行力對一個地方的發展大局、民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影響。政府的良好形象、公信力正是通過政府的執行力得以樹立起來的,如果政府的執行力偏弱,那麼,再好的製度、再好的政策、再偉大宏偉的目標都無從實現。當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執行力仍然有待提高,在全麵深化各項社會主義改革的過程中,提升政府執行力仍然是一項十分重要而急迫的任務。
當前提升地方政府執行力的製約因素
當前,我國各級地方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政府執行力建設問題,許多地方政府製定實施了責任製、服務承諾製、政風評議製等,並且不斷加強效能監察,切實推進對行政機關法定代表人的行者問責,使政府執行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中央各項政策得以在基層貫徹落實,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好評。但是,也應看到,我國部分地方政府的執行力仍然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不相適應,要深入貫徹落實好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各項改革目標,必須改變某些地區政府執行力普遍低下的問題。當前提升地方政府執行力的製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挑戰。突出地表現為,某些地方政府對中央和上級政府的政策、命令明明有能力執行、可以執行而抗令執行、拒不執行。這些地方政府基於自身利益考量,拒不執行上級的命令,不落實國家的法律法規,不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這些地方政府執行不力,並非不具備執行中央政策和上級政府指令的能力,而是因為政府自身的私利或者政府某些領導個人的私利而抗拒執行,有的是因為在認識上的不到位而沒有貫徹執行,其原因方方麵麵、多種多樣,而且有的地方政府存在有禁不止的現象,政府執行力問題在這些地方成為必須予以解決的重大問題。在這些地方,由於政府的因素,導致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法律法規、上級黨委要求和政府指令沒有得到應有的貫徹執行,對這一現象如果不進行認真治理,必定對中央權威產生極大削弱,對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產生嚴重挑戰。
按部就班機械執行,難以收到應有的執行效果。少數地方政府為了規避責任,或者由於地方政府靈活性、創新力不足,以認真貫徹執行中央政策、上級政府指令為名機械執行,這實際上就是以執行的名義破壞執行,不僅難以收到執行的效果,甚至在許多時候可能產生負麵作用。我國長期以來存在“官本位”的思想,官僚作風嚴重敗壞了官僚集團在民眾中的形象,政府工作人員在思想上也形成了較大的惰性,不懂得從本質上理解中央和上級政府政策指令的真正意圖,習慣於通過機械的、簡單的方法照搬、照轉、照抄上級精神,甚至“以會議落實會議”,沒有產生絲毫的執行效果。這種典型的教條式、應付型的執行方式全然不顧執行的最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