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體驗成功
如果遇到某些情況而感到信心不足時,可以用語言暗示:“你行,我也行。”或者像體育健將那樣大吼一聲,還可以回想由於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事例,或者合理想象將要取得的成功後的興奮,從而激發、增強自己改變現狀的信心。
5.正確認識、評價自己
客觀地恰如其分地分析自己的短處(弱項)和長處(強項),牢記上帝為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一定為你打開了一扇窗。千萬不要由於自己的某些不如人而看不起自己。
遠離攀比,走進“不抱怨的世界”
生活的差別無處不在,於是人們在差別中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卻讓人們習慣性地將自己所作的貢獻和所得的報酬與一個和自己條件相當的人進行比較。如果這兩者之間的比值大致相等,那麼彼此就會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比值大於另一方,那麼另一方就會產生心理失衡,從而不自覺地抱怨。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靈深處的利劍,對人、對己毫無益處,傷害的隻是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生活中有些人羨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沒在鮮花和掌聲中,名利雙收,以為世間苦痛都與他們無緣。其實走進明星、名人的生活,他們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譬如,美國前總統裏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不孝逆子的敲詐、虐待,戴安娜如果沒有魂斷天涯,幾人知道她與查爾斯王子那場“經典愛情”竟是那般糟糕……
人生失意無南北,宮殿裏也會有悲慟,棚屋裏同樣也會有笑聲。隻是,平時生活中無論是別人展示的,還是我們關注的,總是風光的一麵,得意的一麵,這就像女人的臉,出門的時候個個都塗脂抹粉,光豔亮麗,這全都是給別人看的。回到家後,一個個都素麵朝天,這就難怪男人們感歎:“妻子還是別人的好。”
於是,站在城裏,向往城外,一旦走出圍城,就會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在和別人對比上,應該跟自己的心靈去賽跑。
一個青年總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生活不幸福,終日愁眉不展。這一天,走過一個須發俱白的老人,問:“年輕人,幹嗎不高興?”“我不明白我為什麼老是這麼窮。”“窮?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
老人沒有正麵回答,反問道:“假如今天我折斷了你的一根手指頭,給你1000元,你幹不幹?”“不幹!”年輕人回答。“假如斬斷你的一隻手,給你1萬元,你幹不幹?”“不幹!”“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翁,給你100萬,你幹不幹?”“不幹!”“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000萬,你幹不幹?”“不幹!”“這就對了,你身上的錢已經超過了1000萬了呀!”
老人說完笑吟吟地走了。
由此看來,那些老是和別人進行攀比的人,他們心靈的空間擠滿了太多的負累,從而無法欣賞到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
其實我們不必對自己太苛求,我們又怎麼知道別人一定比自己好?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令人羨慕的東西,也有自己缺少的東西,沒有一個人能擁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於自己的內心感受。那些心態平和的人也許生活中物質的享受並不比任何人好,隻是他能接受自己,覺得自己好而已。
哈佛心理學家告誡那些總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總是看到你還不曾擁有的東西,而要靜下心來,放下心靈的負擔,仔細品味你已擁有的一切。學會欣賞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擁有,你就不難發現,自己竟會有那麼多值得別人羨慕的地方,幸福之神已在向你頻頻招手。
人世間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絕對的輸家,正如自然界中常青之樹無花、豔麗之花無果的道理。人各有其長,各有其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學會俯視,常往下比一比,生活必定會充滿快樂。
第4周幸福往往存於細微之間
向下比較:剪除欲望,簡單生活
四條腿的駱駝比兩條腿的母雞跑得快,四個輪的轎車比兩個輪的單車跑得快。蜈蚣有很多腳,他能否超過駱駝,顯然是不行的,並且說明了一個道理,速度的快慢與腿腳的多少並不成比例關係。但是據說,蜈蚣在爭取自己腳數量的時候,還和上帝發生一次有意思的對話。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樣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裏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多,當然跑得快。”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體上粘,從頭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是腳的軀體,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它開始要跑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劈裏啪啦地各走各的,它必須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慢了。
蜈蚣忙於應付自己一身的腳,其實像極了現實中的一些人。他們也急於往自己身上貼各種各章的標簽,車子房子牌子,少一樣都不行。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擁有更多的時候我們的煩惱也就會以正比例的方式增加。原因是什麼,人的欲望就像一個氣球,總想越吹越大,忙於吹氣球,而不會想到還有連氣球也買不起的人。這就需要人們練就一個向下比較的心態。
其實很多人都無法靜下心來檢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經擁有的”,都總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沒有的”。這,當然注定了奔波忙碌。
也許我們這一代都太精明了。無論是待人或處事,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到頭來,因為每個人的心態正彼此相克,所以很少能如願以償。相反,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放一放,多多檢討自己並改善自己,那麼,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它或許會成為我們快樂的源泉。
但是現代人被欲望沉沉地壓著,很少能體會到快樂。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適當的修剪一下自己的欲望吧,別讓那些不必要的貪念支配你的生活,讓你不經意的錯過了生命的花期。
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我們才會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人生,因為不能獲得而增進了生活的樂趣,生活也因為得不到而越來越美麗。所以,我們要學會知足,學會在遠處欣賞人生的美景。
哈佛心理學家告誡人們,無論社會和時代變得如何的喧囂與躁動,隻要我們願意去找,就一定能發現一片真正安靜的角落。即使真的沒有安靜的外在環境,我們也能保持一份心靈的寧靜,在那裏,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不要因為一時的失去而傷心,正因為現在的失去我們以後才能夠得到簡單的幸福。
布裏丹毛驢效應:果斷才能抓住幸福
法國哲學家布裏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一天,送草料的農民出於對布裏丹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結果,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相等的幹草之間,左看看,右瞅瞅,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就這樣,這頭可憐的毛驢猶猶豫豫、來來回回,最終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布裏丹毛驢效應,指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
人們總認為優柔寡斷是女人最大的通病,尤其是當她們身處愛情迷城的時候。然而哈佛心理學家指出,在選擇伴侶的時候,不光是女人,男人也一樣,總是東想西想,不知所措,害怕一時做錯決定,選錯了人,造成終生遺憾。有這樣一個故事:
巴克利今年33歲,文質彬彬,事業小成。在這個同齡人基本都已結婚的階段,巴克利決定尋找自己生命的另一半,於是他一個半月內結識了五個女人。
本以為選擇的範圍越大,對自己越有利,誰料,在這五個女人當中,有兩個女人令巴克利始終搖擺不定。一個叫伯莎,27歲,高挑豐滿,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美女;工作、家庭以及其他方麵都不錯,就是脾氣有點火爆。一個叫凱瑟琳,25歲,小鳥依人型;家庭背景很好,父母都是高官,外表清純可愛,但非常嬌氣。
因為兩人各有優勢,也各有缺點,而且對兩個人都有幾分愛意,這使巴克利實在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種徘徊和猶豫拖拖拉拉地持續了一年,巴克利與兩個女人也朦朦朧朧地交往了一年,但始終不敢肯定自己該與誰廝守一生。
結果,前不久伯莎告訴巴克利:“我們隻適合做普通朋友,因為你的優柔寡斷根本不適合我。”沒幾天,凱瑟琳也給了巴克利一個明確的交代:“在感情上,我更喜歡勇敢的男人,我們還是做好朋友吧。”
巴克利的優柔寡斷,使他對伯莎、凱瑟琳兩個女人的愛意最終都未能升級到一生一世的廝守之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肖伯納曾說過:“此時此刻在地球上,約有兩萬個人適合當你的人生伴侶,就看你先遇到哪一個,如果在第二個理想伴侶出現之前,你已經跟前一個人發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賴的深層關係,那後者就會變成你的好朋友,但若你跟前一個人沒有培養出深層關係,感情就容易動搖、變心,直到你與這些理想伴侶候選人的其中一位擁有穩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開始、漂泊的結束。”
也就是說,愛上一個人或許不需要靠努力,隻要彼此有“緣分”、有感覺,就可以產生愛意,但是,想“持續地愛一個人”,就要靠長期的“努力”了。所以,如果此刻你還沒有確定與自己廝守一生的伴侶,就不要再優柔寡斷了,敞開你的心扉,拿出你的勇氣,做出選擇吧!
史華茲論斷:“不幸”轉身是“幸福”
史華茲論斷,由美國管理心理學家史華茲提出,指所有不幸事件隻是在我們認為它不幸的情況下,才會真正成為不幸事件。
兩隻小鳥在天空中飛行,其中一隻不小心折斷了翅膀。無奈,它隻好就地棲息療傷,讓另一隻小鳥獨自前行。另一小鳥覺得夥伴受了傷,太不幸了,可是,本以為很幸運的它,沒飛多遠就慘死在獵人的槍口下。幸福有時候就是這樣,偏偏喜歡頑皮地轉身,以不幸的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
哈佛心理學家們相信,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壞的結果。很多時候,幸福也是一樣,總是隱藏在不幸的外表下麵。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所有不幸事件隻是我們的主觀看法,它本身並非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般糟糕。與之類似,還有我們常說的“不幸中的萬幸”。
有一個中年男人以在路邊賣熱狗為生,勤快加熱情使他的生意蒸蒸日上。沒幾年,他的兒子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便跟著他一起做生意。
有一天,兒子看到父親為了擴大生意想要大量購入原材料,便問:“爸爸,您難道沒有意識到我們將麵臨嚴重的經濟衰退嗎?”
父親不解地問:“為什麼這麼說呢?”
兒子答道:“目前,國際環境很糟,國內環境更糟,我們應該為即將來臨的壞日子做好準備。”
這個男人想,既然兒子上過大學,還經常讀報和聽廣播,他的建議不應被忽視。
於是,從第二天起,他減少了肉和麵包的訂購。沒多久,光顧的人越來越少,銷售量迅速下降。不過,因為他們的訂貨量也大量減少,所以,雖然沒多少利潤,但還不至於虧本。
他感慨地對兒子說:“幸虧你提醒我!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啊!”
很顯然,“幸”與“不幸”都是就人們自己心中的標準而言的。所以,我們能不能獲得幸福;是在不幸中掙紮,還是在幸福中陶醉;將來是步入幸福,還是陷入不幸,答案往往就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裏。
雖然世界是現實的,但看不見、摸不到的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裏。我們若懂得從不幸中看幸福,就會發現,生活原來別有洞天。
正如心理學家哈利·愛默生·佛斯迪克博士所指出的:“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失敗者,這就足以使你不能取勝;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偉大的人生以想象中的圖畫——你希望成就什麼樣事業、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為開端。”很多偉大人物的成功,就是憑借這樣一種智慧的心態。
事實上,時間是永不停息的,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幸”與“不幸”不是永恒不變的,我們隻有學會從不幸中看到幸福,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轉所謂的“不幸”的趨勢,自信地找準一個方向,耐心地、努力地堅持下去,幸福與成功便會水到渠成。
任何時代、任何事件,都是無所謂好壞的,眼前的一切,不過是時間軸上一個點的描述。學會放眼前方,用心去尋找、去捕捉那蘊於不幸中的幸福,我們最終便會發現,在這個無限延伸、充滿變數的軸線上,自己真的得到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