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幸福感不一定與CPI正相關(2 / 3)

哈佛學者告訴人們,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體驗。金錢、名車、豪宅等那些外部的條件並不能成為你真正快樂的來源,真正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並非隻有你是不幸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和對待不幸。無須抱怨命運的不濟,不要隻看自己沒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擁有的,我們就會感到:其實我們很富有。樂觀的人就是這樣看待生活和問題的,他們總向前看,他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主宰一切,包括快樂和痛苦。

的確,你不但可以創造財富,而且還是這些財富的指導者。生活是你自己的一切,選擇快樂還是痛苦都在你自己。

你要善於發現事情光明的一麵。要想贏得人生,就不能總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消極的東西上,那隻會使你沮喪、自卑,徒增煩惱,還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結果,你的人生就可能被失敗的陰影遮蔽它本該有的光輝。一個人生活在世上,要敢於麵對生活微笑,而不向生活緊鎖眉頭。微笑和緊鎖眉頭就是對人生兩麵的選擇。你選擇正麵,你就能樂觀自信地舒展眉頭,麵對一切。選擇背麵,你就隻能是眉頭緊鎖,鬱鬱寡歡,最終成為人生的失敗者。悲觀失望的人在挫折麵前,會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樂觀向上的人即使在絕境之中,也能看到一線生機,並為此而努力。

上天是公平的,他帶給每個人幸福生活的同時,也會給他們帶去痛苦和缺憾,這些缺憾可能是身體上的一些缺憾,才智上的一些缺失,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挫折。麵對這些生活中的缺憾,是反複強調自己的缺憾而在痛苦和自卑中艱難度日,還是正視缺陷,把它當做特別的賜予,安然地享受生活,其實,就看你的心如何選擇。

快樂要由自己創造

巴辛是一名銀行職員,他的心情總是很好,從來就沒人見到他有煩惱的時候。當有人問他近況如何時,他總會回答:“我快樂無比。”

如果哪位同事心情不好,他就會告訴對方怎麼去看事物好的一麵。他說:“每天早上,我一醒來就對自己說,巴辛,你今天有兩種選擇,你可以選擇心情愉快,也可以選擇心情不好,我選擇心情愉快。每次有壞事情發生,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受害者,也可以選擇從中學些東西,我選擇後者。人生就是選擇,你要學會選擇如何去麵對各種處境。歸根結底,你自己選擇如何麵對人生。”

有一天,銀行遭遇了三個持槍歹徒的搶劫。歹徒朝他開了槍。

幸運的是發現較早,巴辛被送進了急診室。經過18個小時的搶救和幾個星期的精心治療,巴辛出院了,隻是仍有小部分彈片留在他體內。

6個月後,他的一位朋友見到了他。朋友問他近況如何,他說:“我快樂無比。想不想看看我的傷疤?”朋友看了傷疤,然後問當時他想了些什麼。巴辛答道:“當我躺在地上時,我對自己說有兩個選擇:一是死,一是活。我選擇了活。醫護人員都很好,他們告訴我,我會好的。但在他們把我推進急診室後,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他是個死人’。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動。”

“你采取了什麼行動?”朋友問。

巴辛說:“有個護士大聲問我對什麼東西過敏。我馬上答‘有的’。這時,所有的醫生、護士都停下來等我說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大聲吼道:‘子彈!’在一片大笑聲中,我又說道:‘請把我當活人來醫,而不是死人。’”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改變你對事物的認知和自己的心情,隻要你願意選擇積極樂觀的想法,你就可以成為快樂的主人。快樂是一種最有價值的珍寶,人們都想得到他,但是總有一些人,難以達成自己的這個心願。

本來,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讓人感覺到幸福,但是現實中我們的感受卻與此大相徑庭,我們被種種壓力與挫折壓得喘不過氣來,生活已然被壓力填滿,不僅很少感受到快樂,有時甚至產生“鬱悶”甚至悲觀的情緒。

這種現象,當然與生活一些現狀有關,但是,也許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雖然肩負著很大的壓力,快樂就真的離我們遠去了嗎,生命中就真的沒有能夠讓我們快樂的事物了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快樂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擁有正確的心態。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快不快樂,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決定。其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發生一些讓人傷心或者煩惱的事,但是作為生活主角的我們,應該學會適應自己的處境,不鑽牛角尖,樂觀地去生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心理自我調整”,一個善於調整自己心理的人,一定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和諧的人。

你的快樂與否正是你的生活態度造成。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以為自己處於某種狀態並相應地為之,這種狀態就會愈發明顯。有時候我們本來不是很難過,但一哭起來,卻越哭越傷心,就是這個道理。當你認為自己很可憐,讓痛苦爬滿額際,你的生活就會真的很痛苦;而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樂,並且快樂地去生活,那麼你的生活也就真的很快樂。事實上,快樂的神泉就在你心中,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順其自然,讓心不再搖擺

“心理擺效應”,指在心理學中人們那種由於特定背景下的心理活動而引發的心理像鍾擺那樣向兩極擺動的現象。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過心情如大海的波濤一樣大起大落的時候?例如,同朋友聚會時熱熱鬧鬧、快快樂樂,自己獨處時孤寂、冷清;出去玩一場覺得很開心,可回來後又為日常生活的單調枯燥而心煩……這些,都是我們內心向兩個極端擺動的現象。

麵對心理擺效應給我們帶來的不良反應,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我們應懂得順其自然,要知道,人生不能總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遠是低穀。

哈佛心理學家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可怕的不幸、災難或不願意接受的事實,這些往往是我們無法選擇,也不可避免的。對此,明智的應對方案就是默默地接受,從而避免陷入灰暗的心境。還有一種方法,也可以幫助你減弱不幸的傷害,那就是,當不幸的事情降臨時,不要放在心裏,予以忽略,予以蔑視,以此來調整心態。

麵對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應該像詩人惠特曼所說的那樣:“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與挫折。”因為,環境不能決定你是否快樂,是你對事情的反應決定了你的心情。

請記住這樣一句話:要驅除生命中的黑暗,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生命充滿陽光;要避免混亂,就得追求和諧;要使頭腦清醒,就得使頭腦充滿真知;要遠離邪惡,就得多多思索美好可愛的事物;要擺脫一切討厭和不健康的東西,就必須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做到這一點,你就真正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人生不能總是處於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遠是詩,人生有聚也有散,生活有樂也有苦。有些人希望永遠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等理想的境界之中,因而對平凡的生活狀態總是心存排斥之意,他們的心境自然也就會因生活場景的變化而大起大落。

哈佛專家指出,我們應該學會體驗各種生活狀態的不同樂趣,既能在激蕩人心的活動中體驗著激情,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活場景發生較大轉換時,避免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極的情緒。

此外,為了避免心理擺效應,我們還要加強理智對情緒的調控。在快樂興奮中,保持適度的冷靜和清醒,當陷入情緒的低穀時,要把注意力轉入一些能平和心境或振奮精神的事情和活動中。

第3周告別壞心情,幸福自然來

消除猜疑,保持好心情

哈佛專家指出,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後把許多毫無聯係的現象都通過所謂的“合理想象”拉扯在一起,來證明自己看法的正確性。結果卻是越猜越疑,越疑越猜。

一天,同班的蘇珊在收拾桌子時,將墨水瓶放在了旁邊艾瑪的桌上,看到自己幹淨的桌子被蘇珊的墨水瓶弄髒了,艾瑪瞪了蘇珊一眼。其實蘇珊並沒有看到,其他同學也沒注意。但是瞪完之後她立刻後悔了,怕其他同學看見,不巧的是,正好有一位同學抬頭看艾瑪,艾瑪隻能不好意思地笑笑。

事情發生以後,艾瑪心裏非常擔心,怕同學說自己太小氣,以後對自己也不會那麼好了。艾瑪一整天都在注意其他同學的反應,也不出去上自習。恰好看她那位同學又問她:“你今天下午怎麼不去上自習呢?”艾瑪認為這是讓她走開,好和別人議論她剛才瞪眼的事兒。晚上大家一起去吃飯,艾瑪回來晚了點,其他人正說笑著,也就沒在意她,她認為他們一定彼此說好了,不理她了。第二天到了教室,艾瑪又發現別人用異樣的目光看著她。心想壞了,她們一定對全班同學說了,這一下全班同學都知道了,自己是個小心眼的人了。

以後到教室的時候,聽到同學們在笑,艾瑪就認為是在笑自己;她坐在教室的前麵,她擔心別人在背後說她的壞話;坐在教室的後麵,她又認為前麵的人回頭就是看她,然後再講她的壞話。為此,艾瑪整天坐立不安,覺也睡不踏實,怕睡著後別人講她的壞話。不久,艾瑪患上了失眠性神經衰弱,學習成績也下降了。她居然還在想:別人這下更會笑我學習成績下降了。

由此可見,猜疑心理的後果多嚴重啊!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猜疑是一種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象,是基於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心理而產生的心理障礙。

習慣猜疑的人往往會因為猜疑而生誤會,傷害了朋友,造成緊張氣氛,這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為了避免不應有的隔閡和衝突,消除猜疑心理、建立互信關係應成為人際交往中的準則。那麼,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第一,優化個人的心理素質。拓寬胸懷,來增加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隻有擺脫錯誤思維的束縛,走出先入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隻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的諒解。

第四,無視“長舌人”傳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果。因此,當聽到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受騙上當。

第五,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曆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於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麼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鬱鬱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思想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同學朋友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這對身心健康極有危害。所以,我們一定要消除猜疑心理。

正確認識自己,莫讓自卑心理吞噬幸福

人常常因為愛慕虛榮、攀比而給自己帶來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而不願與人來往,隻想與人疏遠,缺少朋友,顧影自憐,甚至自疚、自責;自卑的人,缺乏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抓不住稍縱即逝的各種機會,享受不到成功的樂趣;自卑的人,常感疲勞,心灰意懶,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沒有效率,缺少生活情趣。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是一種壓抑,更是一種恐懼。自卑是人生最大的跨欄,它就像蛀蟲一樣啃噬著我們的人格,攔截住快樂的生活,我們隻有成功跨越它才能找到幸福。

自卑心理,對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危害。自卑往往是抑鬱症的元凶,其危害性不能小覷。哈佛心理學家提供了以下幾個方法,希望能對所有追求幸福的朋友有所幫助:

1.注意自我激勵

人有時或多或少會有自卑的感覺,此時精神上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經不起挫折的打擊。所以不妨學習一下電影中的憨豆先生,善於自我滿足,知足常樂。

2.學會正確地分析原因

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認為自己不行。要知道自己的這次失敗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天氣、時間、運氣、身體等,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更不要耿耿於懷,和自己過不去。

3.建立新的興奮點

當自己處於劣勢、或對自己不利時,可以“移情別戀”,通過有意轉移話題、改作別的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即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也是最能體現自己才能的活動中去,以淡化和縮小短處(弱項)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陰影,減緩、化解內心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