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幸福感不一定與CPI正相關(1 / 3)

第1章 幸福感不一定與CPI正相關

第1周幸福的“心計”

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美國某大學心理係的一堂課上,一位教授向學生們介紹了一位來賓——“比爾博士”,說他是世界聞名的化學家。比爾博士從皮包中拿出一個裝著液體的玻璃瓶,說:“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種物質,它的揮發性很強,當我撥出瓶塞,它馬上會揮發出來。但它完全無害,氣味很小。當你們聞到氣味,請立刻舉手示意。”

說完話,博士拿出一個秒表,並拔開瓶塞。一會兒工夫,隻見學生們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都依次舉起了手。但是後來,心理學教授告訴學生:比爾博士隻是本校的一位老師化裝的,而那個瓶子裏裝的物質隻不過是蒸餾水。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這些學生之所以“睜著眼睛說瞎話”,是因為受到了比爾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裏裝的是一種他正在研究的物質,氣味很小,所以學生們就相信了,並且似乎聞到了那種特殊物質的氣味。

中世紀的一個監獄裏,一個即將處決的犯人被蒙上眼睛,醫生在他旁邊說,你將被割開動脈,你的血將慢慢流盡而死。說著,醫生用一鈍器刺了一下犯人手腕處,又悄悄打開身邊的一個水龍頭,讓水慢慢地滴落。不久,那犯人就癱軟下來,竟昏死過去。

醫生什麼都沒做,但犯人卻嚇得昏死過去,這是心理的因素起了作用。而這心理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

暗示在心理學上及精神醫學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會受到暗示的巨大影響。良好的暗示能把人帶進“天堂”,消極的暗示能把人帶進“地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給自己良好的、積極的心理暗示。例如,星期天,你本來約好和朋友出去玩,可是早晨起來往窗外一看,下雨了。這時候,你應該這樣想:下雨了,今天可以在家裏好好讀讀書,聽聽音樂了;而不是:糟糕!下雨天,哪兒也去不成了,悶在家裏真沒勁。

暗示可以來自自我,也可以來自他人。外界的暗示我們無法控製,但我們可以正麵地、積極地利用它,這樣結果就是美好的。反之,如果我們消極地、惡意地利用它,那麼,帶來的結果隻能是痛苦和災難。

一個人開著皮劃艇逆流而上,正當他奮力向前的時候,另一個順流而下的開皮劃艇者把他撞到了岸邊。他對那個人大聲詛咒說:“你為什麼不看著點!”他憤怒地回到河流中繼續逆流而上,此時又一個順流而下的皮劃艇把他撞得離開了自己的路線,他對這個人罵道:“你這個白癡,你沒有見到我向上逆流滑行有多麼艱難嗎?”他怒氣衝衝地繼續向上,可是又一隻往下來的皮劃艇把他撞離了航線。當他張開嘴正想大罵時,才發現這個皮劃艇是空的。

沒有人會浪費時間罵一個空船,他把自己的皮劃艇撥正了方向又繼續向上了。這個人為什麼會在別人撞了他的船以後既受到撞擊之苦又受到了情緒之累呢?如果一開始那些船就是空的又會怎麼樣?如果他假設那些船是空的,結果又會如何?他就不會額外增加那麼多無端的煩惱了。

哈佛心理學家普遍認同這樣的觀點:對刺激情境的認知決定情緒和情感的性質。也就是說,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取決於對當前事情怎麼去理解或解釋。

所以,想要幸福的人就必須學會用正麵的暗示來調節自己,讓積極的自我暗示帶你走出陰影與困境。

警惕“配套效應”,別讓他人的“睡袍”左右你的幸福

18世紀,法國有位哲學家名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優良、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上睡袍在家中反複尋找感覺時,總覺得家具的風格與睡袍非常不協調,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舊東西全部更新了。書房的擺設也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200年後,美國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據此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也叫“配套效應”。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現實生活中,配套效應可以帶來好的結果,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這取決於所參照的“睡袍”的價值。有價值的“睡袍”可以促使我們為了與之配套而產生一係列好的或者對我們成長有利的行為表現,反之,劣質的“睡袍”卻可以使我們走向倒退。

其實,我們又何嚐不是被諸多種“睡袍”所脅迫呢?大多數人都有個很大的心理特點,就是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當聽到別人發出“他的發型可真難看”、“衣服是那麼的土氣”之類的“睡袍”時,我們就開始打退堂鼓,開始懷疑自己的發型、衣服,去嚐試自己並不真心喜愛的東西。

人生本就短暫,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更是不多,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實實地活一次?為什麼不能讓自己脫離總是建立在別人基礎上的參照係?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讓所有人都滿意。跟著他人的眼光來去的人,會逐漸暗淡自己的光彩。

西莉亞自幼學習藝術體操,她身段勻稱靈活。可是很不幸,一次意外事故導致她下肢嚴重受傷,一條腿留下後遺症,走路有一點跛。為此,她十分沮喪,甚至不敢走上街去。作為一種逃避,西莉亞搬到了約克郡鄉下。

一天,小鎮上的雷諾茲老師領著一個女孩來向西莉亞學跳蘇格蘭舞。在他們誠懇的請求下,西莉亞勉為其難地答應了。為了不讓他們察覺自己殘疾的腿,西莉亞特意提早坐在一把藤椅上。可那個女孩偏偏天生笨拙,連起碼的樂感和節奏感都沒有。

當那個女孩再一次跳錯時,西莉亞不由自主地站起來給對方示範。西莉亞一轉身,便敏感地看見那個女孩正盯著自己的腿,一副驚訝的神情。她忽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刻意掩蓋的殘疾在剛才的瞬間已暴露無遺。這時,一種自卑讓她無端地惱怒起來,對那個女孩說了一些難聽的話。西莉亞的行為傷害了女孩的自尊心,女孩難過地跑開了。

事後,西莉亞深感歉疚。過了兩天,西莉亞親自來到學校,和雷諾茲老師一起等候那個女孩。西莉亞對那個女孩說:“如果把你訓練成一名專業舞者恐怕不容易,但我保證,你一定會成為一個不錯的領舞者。”

這一次,他們就在學校操場上跳,有不少學生好奇地圍觀。那個女孩笨手笨腳的舞姿不時招來同學的嘲笑,她滿臉通紅,不斷犯錯,每跳一步,都如芒刺在背。西莉亞看在眼裏,深深理解那種無奈的自卑感。她走過去,輕聲對那個女孩說:“假如一個舞者隻盯著自己的腳,就無法享受跳舞的快樂,而且別人也會跟著注意你的腳,發現你的錯誤。現在你抬起頭,麵帶微笑地跳完這支舞曲,別管步伐是不是錯。”

說完,西莉亞和那個女孩麵對麵站好,朝雷諾茲老師示意了一下。悠揚的手風琴音樂響起,她們踏著拍子,歡快起舞。其實那個女孩的步伐還有些錯誤,而且動作不是很和諧。但意外的效果出現了——那些旁觀的學生被她們臉上的微笑所感染,而不再關注舞蹈細節上的錯誤。後來,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中。大家盡情地跳啊,跳啊,直到太陽下山。

哈佛心理學家告誡人們,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裏,就會找不到自己的路。

一個人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之中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倘若你今天為某個人換衣服,明天為另一個人換發型,那麼你自己的想法又該擺放在哪裏?如此下去,還有幸福可言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要想生活的幸福,就不要過度在意他人的流言飛語,走自己的路。

幸福遞減定律:莫讓內心失去對幸福的敏感

一個饑腸轆轆的人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給了他一個麵包,他邊吃邊慨歎:“這真是世界上最香甜的麵包!”吃完,智者給了他第二個麵包,他開心地繼續吃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滿足感。吃完,智者又給了他第三個麵包,他接過麵包,一副飽脹的樣子吃了下去。智者又給了他第四個麵包,這一次,他滿臉痛苦,最初的快樂蕩然無存。為何饑餓者得到的麵包總數不斷增加,而幸福感與快樂卻隨之減少?這就是著名的幸福遞減定律。

哈佛心理學家解釋,幸福遞減定律指人們從獲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和幸福感,會隨著所獲得的物品的增多而減少。

與最前麵的例子相似,我們在生活中還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人在很窮的時候,總覺得有錢才是幸福;但真成了富翁的時候,再被問及什麼是幸福,他往往會說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不再是金錢。

事實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並不是幸福真的減少了,而是由於我們內心起了變化。正如幸福遞減定律所闡釋的,人在處於較差的狀態下,為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興奮不已;而當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得優越時,人的要求、欲望等就會隨之提升。

所以,當你感覺不到幸福的時候,可能幸福依然在你的周圍,隻是你的內心對它不再敏感。

一個國王帶領軍隊去打仗,結果全軍覆沒。他為了躲追兵而與人走散,在荒野裏跋涉了兩天兩夜,期間粒米未食、滴水未進。後來,他遇到一位放羊的老人,老人見他可憐,就送給他厚厚一片黑麵包。饑寒交迫的國王狼吞虎咽地就把黑麵包吃光了,當時他覺得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東西。於是,他問老人如此美味的黑麵包加了什麼神奇的香料,老人回答說“饑餓”。

後來,國王回到王宮,下令膳食總管按他的描述做放有“饑餓”的黑麵包,可是怎麼做也沒有原來的味道。為此,他派人千方百計找來了那個會做“饑餓”黑麵包的老人。誰料,當老人給他帶來一籃子“饑餓”時,他卻怎麼也找不到當初的那種美味。

不難看出,國王回宮後,盡管黑麵包還是當時的“饑餓”,但因為頓頓都是山珍海味,飽食終日,令其再也沒有饑腸轆轆的感覺,所以“饑餓”的美味自然也不複存在了。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幸福不過是人們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靈活多變的,同一個人對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再用前麵那個饑餓者與麵包的例子來說。一開始他非常饑餓,第一個麵包送到嘴裏,便感到無比香甜,無比幸福;吃第二個麵包時,由於吃完第一個麵包已經不那麼饑餓了,幸福的感覺便會明顯消減;等吃第三個和第四個麵包的時候,反而有了肚子發撐、吃不吃都無所謂的感覺,當然也就沒有幸福感了。

這種幸福的遞減告訴我們:幸福隨著追求而來,隨著希望而來,隨著需要而來,但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它又像過客一樣,不會永遠停留在某時、某處。既然如此,那不斷追求和企盼幸福的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我們應學會用心體會生活,去感受生活中點滴的幸福。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禮物,如果你抱怨食物不夠美味,請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跟他們比,難道你不幸福嗎?如果你抱怨工作不順、乏味,請想想那些仍為尋找工作而四處奔波的求職者,跟他們比,難道你不幸福嗎?如果你抱怨愛人不夠浪漫,請想想那些還在為沒有結束單身生活而向上帝禱告的人,跟他們比,難道你不幸福嗎?如果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請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卻不能生育的人們,跟他們比,難道你不幸福嗎?

所以,請時刻提醒自己,幸福就在我們身邊,要懂得用心去感受,不要讓我們的內心麻痹,失去對幸福的敏感。

第2周讓你的心靈充滿陽光

快樂是一種內心的體驗

幸福本沒有絕對的定義,許多平常的小事往往能撼動你的心靈。能否體會幸福,隻在於你的心怎麼看待。幾百年來,哈佛一直告訴學子們,想要擁有幸福的生活,就要懷有一顆樂觀的心。

1967年夏天,美國跳水運動員喬妮遭遇了改變她人生的一跳——她從跳板上滑倒,等她醒來,發現自己的已經全身癱瘓,隻剩下脖子可以活動。 喬妮哭了,泳池沒有給她榮譽,卻讓她終身都不能離開輪椅。這樣的現實讓喬妮痛苦不堪,甚至失去了繼續生活的動力,整天以淚度日。 幾個月以後,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自己的價值,她借來許多勵誌方麵的書籍,一本一本認真地讀了起來。讀書對於她來說並不輕鬆,因為他需要用嘴含著竹簽來翻書頁。僅僅是這個動作,就讓她嚐到了重新開始生活的苦澀。但是她還是堅持讀完了很多書籍,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看完別人的故事之後,喬妮發現自己並不是最不幸的人,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悲劇發生,有很多像她這樣的人,最後走上了別的道路,也可以做得很成功。 一番思索之後,喬妮決心從繪畫入手。中學時代,繪畫曾是她的愛好,那就從以口代手,銜筆作畫開始。這是非常艱辛的過程,敲你的家人常對她說:“喬妮,不要為難自己了,我們會養活你的。”但家人的安慰更讓喬妮意識到,要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為了積累繪畫的素材,她常常乘車外出,拜訪大師。練習的過程中,她常常將自己關在屋子裏,不要任何人幫忙。幾年堅持下來,她的風景油畫已經可以在畫展上展出,並得到了專業認識的認可。 喬妮的故事感動了一名記者,記者請她將自己的經曆寫成故事告訴更多人,這讓喬妮高興,但同時,她也發現,自己要表達思想竟是如此不順利,於是,喬妮又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學習之路。 1976年,她的自傳《喬妮》問世,她收到了數以萬計的讀者來信。兩年之後,她的另一部作品《再前進一步》又問世了,該書以作者的親身經曆,告訴殘疾人應該怎樣麵對生活。喬妮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她自己扮演影片的主角,她成了青年們的偶像,成了千千萬萬個青年自強不息,奮進不止的榜樣。  每一個讀了這個故事的人都會深深地被喬妮那種不向命運屈服、熱愛生命的精神所感動。是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價值,就必須要經受住磨難的考驗;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必須要接受和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