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每當出現錯誤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真是的,又錯了,真是倒黴啊!”殊不知,錯誤的潛在價值對創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
人類社會的發明史上,有許多利用錯誤假設和失敗觀念來產生新創意的人。哥倫布以為他發現了一條到印度的捷徑,結果卻發現了新大陸;開普勒偶然間得到行星間引力的概念,卻是由錯誤的理由得到的;愛迪生也是知道了上萬種不能做燈絲的材料後,才找到了鎢絲……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你的僥幸心理,增強你的“冒險”力量。遇到失敗,從中汲取經驗,嚐試尋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瓦拉赫效應: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
哈佛心理學家解釋,瓦拉赫效應指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項和弱項,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智能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曾有一個叫奧托·瓦拉赫的人,中學時,父母為他選了文學之路,可一學期下來,老師給他的評語竟為:“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無奈,他又改學油畫,但這次得到的評語更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麵的不可造就之才。”麵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多數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隻有化學老師覺得他做事一絲不苟,具有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誰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並最終成了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這就是人們廣為傳頌的“瓦拉赫效應”。
比爾·蓋茨,這位赫赫有名的世界級成功典範,令無數人仰慕不已。其實,他的成功與他把握住未來的大趨勢,尤其是懂得經營自己的強項密不可分。
事實上,蓋茨一開始就與夥伴保羅·艾倫看出了個人電腦將改變整個世界的趨勢,他們兩個人經常通宵達旦地探討個人電腦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對這場革命的到來深信不疑。對於初出茅廬的微軟來說,“它將到來”是他們的堅定信念,而他們就是為這將要到來的計算機時代開發軟件。沒想到竟使他們的公司迅速上升到世界舞台的前列,並發揮著超凡的作用。但當時他們至少窺見IBM或數字設備公司這樣的主板生產公司已陷入自身無法意識到的困境了。“我記得從一開始我們就納悶,像數字設備公司這樣的微機生產商生產出的機器功能強大但價格低廉,那麼他們的發展前景在哪裏呢?”“IBM的前景又在哪裏呢?在我們看來,他們好像把一切都弄糟了,而且他們的未來也將是一團糟。我們對上帝說,天啊,這些人怎麼能不警覺呢?他們怎麼能不震驚害怕呢?”
蓋茨的技術知識是微軟所向披靡的成功秘訣中最重要的一條,而這也正是他的核心強項,他始終保持著對這一領域的決定權。許多時候,他能比他的對手更清楚地看到未來科技的走勢。
微軟公司的同事們都盛讚蓋茨的技術知識讓他獨具優勢,他總是能提出正確的問題,他對程序的複雜細節幾乎了如指掌。
和蓋茨個人的以強項打天下幾乎如出一轍,微軟公司把開發新產品作為全部事業的中心,不斷根據市場需求推陳出新,發揮自身優勢,力求變弱為強,深謀遠慮,未雨綢繆,牢牢把握住了世界信息產業市場的未來。
微軟與任何公司一樣,實際上類似於一個動態的人體係統。它之所以能夠有效運行,是因為微軟人將競爭所需的各種技術能力和市場知識結合了起來,並且把它們付諸行動。產品開發是微軟所有事業的中心,公司的存亡和盛衰關鍵在於新產品。
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如果微軟沒能推出Word和Excel新版本,並把它們結合進Office套裝軟件的話,它的收益一定會下滑。後來,這些產品占收益和利潤的一半左右。僅僅為了維持它在操作係統上的銷售額,微軟就必須從MS—DOS邁進到Windows,它成功地開發了Windows NT的兩個版本,並有初步跡象顯示新產品Windows95隨後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微軟還必須源源不斷地增添有用功能來說服其成百萬的現有顧客購買產品的新版本,雖然舊版本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夠用。為了保持市場份額在未來持續增長,微軟計劃創建種類繁多的、結合先進的多媒體及網絡通信技術的消費性產品。顯然,微軟麵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公司能否繼續增進其開發能力,並且建立更大、更複雜的軟件產品和以軟件為基礎的信息服務。就像我們已經指出過的那樣,微軟還必須極大地簡化這些中間產品,從而將它們成功地推銷給世界上數十億的新興家庭消費者。
不言而喻,微軟公司今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蓋茨準確的市場定位和產品的推陳出新,人們公認微軟公司的成功是由於不停地創新,而蓋茨對未來形勢精確的分析和其獨有的戰略眼光,以及對自己強項的經營程度,不僅為微軟公司的員工,也為其對手所稱道。
這一切也正是瓦拉赫效應的典型體現,幸運之神就是那樣垂青忠於自己個性長處的人。哈佛心理學家指出,人生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個性長處,經營長處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則,必將使自己的人生貶值。
第4周人生處世的定律
跳蚤效應:目標成就人生
跳蚤效應,哈佛心理學家解釋為“習得性無助”,即長期積累的負性生活經驗會使人喪失信心,繼而喪失創造力。換言之,人生由目標決定,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有多大的目標,就有多大的人生舞台。
生物學家曾經將跳蚤隨意向地上一拋,它能從地麵上跳起一米多高。在一米高的地方放個蓋子,這時跳蚤跳起來會撞到蓋子。如果一再地讓跳蚤撞到蓋子,過一段時間後拿掉蓋子,就會發現:雖然跳蚤繼續在跳,但已經不能跳到一米高以上了,直至結束生命都是如此。在實驗中,跳蚤調節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適應了這種狀況,不願再改變。與此類似,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1952年7月4日清晨,濃霧籠罩著加利福尼亞的海岸。一位34歲的叫費羅倫絲·柯德威克的女士,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處涉水進入太平洋,開始向加州海岸遊去。在此之前,她是遊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位女性。這次若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遊過加利福尼亞海峽的女性。
那天早晨,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再加上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看不清。時間一個鍾頭一個鍾頭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前關注著她。在以往這類渡海遊泳中,她最大的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15個鍾頭之後,她感覺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這時,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然而,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到。幾十分鍾之後,人們還是把她拉上了船,而那個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
當別人告訴她這個事實後,從寒冷中慢慢複蘇的她很沮喪。她告訴記者,真正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她一生中就隻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兩個月後,她成功地遊過了同一個海峽,她不僅成為第一位遊過加利福尼亞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鍾頭。
事實上,對於柯德威克這樣的遊泳好手來說,遊過那個海峽並不是不可實現的,隻是因為她看不到前方的目標,便感覺沒有了“路”。第二次,明確目標後,她便堅定地沿著自己選擇的路遊向了成功的彼岸。這個事例形象地說明了跳蚤效應。
如今,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在人生路口上舉棋不定,不知道是繼續求學深造,還是直接走向工作崗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工作,還是根據自己的專業找工作……其實,這些迷茫與躊躇,都是因為沒有給自己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哈佛心理學家建議,當你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後,堅持下去,人生就不會迷茫,道路就不會消失。
不值得定律:心態決定選擇
不值得定律,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哈佛專家解釋說,它反映了人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如果在做自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哪怕是用西瓜換芝麻,也會感到快樂,並認為每一個進展都很有意義。
倫納德·伯恩斯坦年輕時和美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柯普蘭學習作曲,附帶學習指揮技巧。當他在作曲方麵一發不可收的時候,他的指揮才能被當時的紐約愛樂樂團指揮發現,並被力薦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結果,他一舉成名,在近30年的指揮生涯中,成了愛樂樂團的名片。然而,他並不認為自己非常成功,始終受著“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矛盾的折磨。
從伯恩斯坦的事例可以看出,在人們的眼中,他是出色的、成功的;但在他自己的眼裏,他並不是成功的。他一生都活在苦惱和矛盾之中,最後還是帶著深深的遺憾告別了人世。這就給予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值得”與“不值得”的距離有多遠,就在於我們的內心如何衡量。
如今,不少年輕人得到一份工作後,都渴望證明自己的優秀,卻認為簡單小事不值得做,從而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價值的機會和走向成功的契機。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前總裁傑克·韋爾奇說:一旦你產生了一個簡單而堅定的想法,隻要你不停地重複它,終會將之變為現實。年輕人大多心高氣傲,認為自己從一開始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就應該得到豐厚的報酬,往往會對手頭上的瑣碎工作不滿,動不動就興起“拂袖而去”的念頭。一位先知說過:“無知和好高騖遠是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錯誤,也是導致頻繁失敗的主要原因。”其實,小事也好,大事也好,都是我們內心價值觀的一種判斷,我們不妨聽聽比爾·蓋茨的勸告:“年輕人,從小事做起吧,不要在日複一日的幻想中浪費年華。”
那麼,究竟哪些事值得做呢?哈佛心理學家認為,通常這要取決於三個因素:
1.價值觀。一般來說,隻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2.現實的處境。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3.個性和氣質。例如,成就欲較強的人往往喜歡做具有挑戰性、創新性的事情,依附性較強的人往往喜歡風險小甚至無風險的事情,等等。
明白了這個道理,做事或做選擇時,我們就要理性地對待內心的“值得”與“不值得”。
木桶定律:克服人生“短板”,避開成事暗礁
木桶定律,是指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位老國王給他的兩個兒子一些長短不同的木板,讓他們各做一個木桶,並承諾:誰做的木桶裝下的水多,誰就可以繼承王位。大兒子為把自己的木桶做大,每塊木板都削得很長,可做到最後一條木板時沒有木材了;小兒子則平均地使用了木板,做了一個並不是很高的木桶。結果,小兒子的木桶裝的水多,最終繼承了王位。
俗話說“人無完人”,確實,人是存在許多弱點的,如惡習、自卑、犯錯、憂慮、嫉妒,等等。根據木桶定律,這些短處往往是限製我們能力的關鍵。哈佛心理學家指出,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並不是用最長的木板來衡量的,而是要用最短的木板來衡量。木桶裝水的容量受到最短木板的限製,所以,要想讓木桶裝更多的水,必須加長最短的木板。
此外,根據木桶定律,做事情遇到問題時不要蠻幹,要找到導致問題產生的短板,徹底解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家剛起步的電子商務公司,采購與銷售是兩個獨立的部門,公司規定兩個部門的資料每周溝通兩次。然而,由於平時業務繁忙,再加上兩個部門的員工不能及時交流溝通,總是造成銷售人員在認為商品有貨源的情況下接受了顧客的訂單,但采購部實際上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相應的貨源,導致顧客不能按時收到商品。公司因此經常接到投訴和顧客不滿的抱怨,嚴重影響業績和公司的形象。
總經理發現了兩個部門缺少溝通這一關鍵而又薄弱的環節,在全公司所有員工的電腦上安裝了即時溝通軟件,保證兩個部門的員工能及時溝通;同時,還在公司建立了庫存與近期貨源一覽表,從而避免了有單無貨的不良現象,既提升了公司的形象,又提高了公司的業績。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采銷兩個部門溝通的這塊“短板”,無論銷售人員如何努力接訂單,對解決問題仍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此,抓住導致問題的短板,並從根本上予以解決,常能使問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