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經典定律(2 / 3)

有一次,蘇格拉底給學生們上課。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後從桌子下麵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裏的鵝卵石。當著學生的麵,他把石塊全部放到了罐子裏。

接著,蘇格拉底問全體同學:“你們說這個罐子是滿的嗎?”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是的。”

蘇格拉底又從桌子下麵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然後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滿的嗎?”

這次,所有學生都不做聲了。

過了一會兒,班上有一位學生低聲回答說:“也許沒滿。”

蘇格拉底會心地一笑,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裏。倒完後,他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告訴我,這個罐子是滿的嗎?”

“是!”全班同學很有信心地回答說。

不料,蘇格拉底又從桌子旁邊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裏。做完這些,他又問:“同學們,你們從我做的這個實驗得到了什麼啟示?”

話音剛落,一位向來以聰明著稱的學生搶答道:“我明白。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要逼一下的話,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蘇格拉底微微笑了笑,說:“你的答案也不錯,但我還要告訴你們另一個重要經驗,而且這個經驗比你說的可能還重要,它就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裏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再把它們放進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事先的規劃非常重要。在行動之前,一定要懂得思考,把問題和工作按照性質、情況等分成不同等級,然後合理安排完成和解決的順序,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哈佛心理學家分析認為,這就是艾森豪威爾法則的明智之處。

它告訴我們,做事前需要科學地安排,要事第一,然後依照輕重緩急逐步執行,一串串、一層層地把所有的事情排列起來,條理清晰,成效才會顯著。凡事都有本與末、輕與重的區別,千萬不能做本末倒置、輕重顛倒的事情。

手表定律:集中精力朝著目標前進

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時,把手表落在了樹下的岩石上,恰巧被一隻叫“猛可”的猴子拾到。因為擁有這塊手表,它成了森林猴群作息時間的規劃者,後來還當上了猴王。鑒於手表給自己帶來了好運,它便想拾到更多的表。後來,它拾到了更多的表,但由於每隻表指示的時間不同,它不知道該相信哪一隻,猴群的作息時間也因此變得混亂。不久,它被推下了猴王的寶座,所有手表都被新任猴王占有。但很快,新任猴王也麵臨同樣的困惑……

這就是心理上有名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指隻有一隻手表,可以確切地知道時間,擁有兩隻或兩隻以上的手表,反而無法確定時間。哈佛心理學家解釋說,對於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將使人無所適從。

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小村莊叫比塞爾。它在一塊1.5平方公裏的綠洲旁,從這兒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晝夜的時間。可是在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肯·萊文1926年發現它之前,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據說他們不是不願意離開這塊貧瘠的地方,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用手語同當地人交談,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要轉回到這個地方來。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偽,萊文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去呢?肯·萊文感到非常納悶,最後決定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準備了能用半個月的水,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設備,隻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塊綠洲出現在眼前,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極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就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若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個叫阿古特爾的青年。他告訴這個青年:“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

通過上麵的例子,我們應該明白,也許我們曾不滿於自己的平庸,也許我們曾抱怨過生活的無聊,然而,當我們能夠朝著最亮的星星一直前進時,我們的生活也就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手表定律還告訴我們:覺醒後,當你找到了那顆最亮的星星,就應該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朝著那個方向前進,不要因周圍環境或他人的影響而分神。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通常不太去留意促成事業獲得成功的因素,他們常常把做事情和幹事業看得過分簡單,不肯集中自己的全副心思去做。殊不知,我們在一項事業上的經驗好比是一個雪球,隨著人生軌跡的推移,這個雪球將越滾越大。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把全副精力集中在某一項事業上,隨著不斷的努力,獲得經驗也就越多,做起事來也就越順手、越容易。

歌德曾說過:“你最適合站在哪裏,你就應該站在哪裏。”這句話可以作為對那些三心二意者的最好忠告。

哈佛勸告學子,無論是誰,如果不趁年富力強的黃金時代去培養自己集中精力的習慣,那麼,他以後基本不會有什麼大成就。世界上最大的浪費,就是把一個人寶貴的精力無謂地分散到許多不同的事情上。一個人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資源有限,想要樣樣都精、門門都通,絕不可能辦到。

所以,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如果你想在某一個方麵做出什麼成就,就一定要牢記手表定律,專心一致,對自己的目標全力以赴。

第3周經營成功的定律

馬蠅效應:前進需要不斷地激勵

哈佛心理學家這樣解釋馬蠅效應:沒有馬蠅叮咬,馬慢慢騰騰,走走停停;有馬蠅叮咬,馬不敢怠慢,跑得飛快。對於一個人來說,隻有被叮著、咬著,才不敢鬆懈,才會努力拚搏,不斷進步。

1860年大選結束後幾個星期,有位叫做巴恩的大銀行家看見參議員薩蒙·蔡思從林肯的辦公室走出來,就對林肯說:“你不要將此人選入你的內閣。”林肯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巴恩答:“因為他認為他比你偉大得多。”“哦,”林肯說,“你還知道有誰認為自己比我要偉大的?”“不知道了。”巴恩說,“不過,你為什麼這樣問?”林肯回答:“因為我要把他們全都收入我的內閣。”林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就前麵講的林肯那件事,很多人都對林肯的決定感到困惑。如巴恩所說,蔡思確實狂態十足、極其自大、妒忌心很重,而且一直希望謀求總統職位。至於林肯為何仍舊重用蔡思,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現在正好有一隻名叫‘總統欲’的馬蠅叮著蔡思先生,那麼,隻要它能使蔡思那個部門不停地跑,我還不想打落它。”

現實生活中,不僅是蔡思先生,我們任何一個人,若找隻馬蠅給自己施加點壓力,都會向目標的方向前進得更快。

勒斯裏去異國旅行,為了領略山間的野趣,他一個人來到一片陌生的山林,誰想左轉右轉迷失了方向。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迎麵走來了一個挑貨物的美麗少女。

少女嫣然一笑,問道:“先生是從景點那邊迷路的吧?請跟我來吧,我帶你抄小路往山下趕,那裏有旅遊公司的汽車等著你。”

勒斯裏跟著少女穿越叢林,正當他陶醉於美妙的景致時,少女說:“先生,往前一點就是我們這兒的鬼穀,是這片山林中最危險的路段,一不小心就會摔進萬丈深淵。我們這兒的規矩是路過此地,一定要背點或者扛點什麼東西。”

勒斯裏驚問:“這麼危險的地方,再負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險嗎?”

少女笑了,解釋道:“你隻有意識到危險了,才會更加集中精力,那樣反而更安全。這兒發生過好幾起墜穀事件,都是迷路的遊客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一不小心摔下去的。我們每天都背東西來來去去,卻從來沒人出事。”

勒斯裏不禁冒出一身冷汗。沒有辦法,他隻好扛著兩根沉沉的木條,小心翼翼地走過這段“鬼穀”路。

兩根沉木條,在危險麵前竟成了人們的“護身符”。其實,許多時候,在肩上壓兩根“沉木條”,給自己一些壓力,確實會讓我們走得更好。下麵,看看這個非常貼近我們自己的例子:

巴德是學管理的,因為愛好設計,進了某公司的企劃部。剛工作不久,他就接手了一個公司的聖誕節網站廣告設計項目,期限是四天。

由於這次廣告需要設計一個非常有創意的網頁,而巴德和其他同事都不懂網頁設計軟件,主管便在出差前給他推薦了一位網頁做得不錯的外援。誰料,巴德拿著主管給的手機號碼聯係對方,人家卻已經出國度假了。

當時,巴德麵前隻有兩條路:一是放棄,直接告訴主管做不了;二是迎難而上,完成項目。選擇前者,會失去很好的表現機會,晉升的夢想也可能泡湯;選擇後者,自己需要再想別的辦法做出一個有創意的網頁,既要符合活動廣告的要求,又要體現公司的內涵和優勢,如果成功了,會大大提升自己在主管心中的地位。一直希望能做出成績的巴德,最終選擇了後者。

決定後,他想:如果再找別人,要讓對方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優勢及活動意義等,至少也要一天左右,而整個項目隻有四天,還不如自己上,畢竟自己對公司和這次活動主旨都比較了解,何況大學期間也學過FOXPRO、VB等計算機課程。

於是,他買了兩本網頁製作的書,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連續三天廢寢忘食地學習。第四天,主管出差回來,巴德交上了一個自己精心設計的網頁。當主管問他是不是那個外援的傑作,他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主管,主管立刻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還誇他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年輕人。

我們不應總是懼怕壓力,適當的壓力反而會促使我們更好地發揮潛力。如果每天都給自己一點壓力,你就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發揮出更多的潛能。

墨菲定律:成功要會與錯誤共生

墨菲定律,指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它告訴我們,錯誤雖是世界的一部分,但人類不得不接受與錯誤共生的命運。

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國上尉認為他的一位同事是個倒黴蛋,不經意間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後來,由這句話延伸出現一些其他表達形式,如“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等。既然這些錯誤注定不可避免,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眾所周知,人類即使再聰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正如所有的程序員都不敢保證自己在寫程序時不會出現錯誤一樣,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這也是墨菲定律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哈佛心理學家告誡人們,想取得成功,不能存有僥幸心理,想方設法回避錯誤,而是要正視錯誤,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讓錯誤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一次,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但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一味地悲傷歎惋,而是俯身細心地收集起了滿地的碎片。

他把這些碎片按大小分類稱出重量,結果發現:10至100克的最少,1至10克的稍多,0.1克及以下的最多;同時,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表現為統一的倍數關係,即較大塊的重量是次大塊重量的16倍,次大塊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小塊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於是,他開始利用這個“碎花瓶理論”來恢複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對考古學和天體研究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事實上,我們主要是從嚐試和失敗中學習,而不是從正確中學習。例如,超級油輪卡迪茲號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沿岸爆炸後,成千上萬噸的油汙染了整個海麵及沿岸,於是石油公司才對石油運輸的許多安全設施重新考慮。還有,在三裏島核反應堆發生意外後,許多核反應過程和安全設施都改變了。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錯誤具有衝擊性,可以引導人考慮更多細節上的事情,隻有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人們才會不斷進步。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極高,你犯的錯誤就可能很少,而如果你從未做過某事,或正在做新的嚐試,那麼發生錯誤在所難免。發明家不僅不會被成千的錯誤所擊倒,反而會從中得到新創意。在創意萌芽階段,錯誤是創造性思考必要的副產品。正如著名壘手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