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經典定律(1 / 3)

第12章 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經典定律

第1周心情的顏色決定世界的顏色

光環效應:我們心中都有一頂“光環”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它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帶麵、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

蘇聯學者博達列夫曾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課堂上,他向兩批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告訴第一批學生這是一名罪犯,因殺人而入獄;告知另一批學生這是一個物理學家,曾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然後,他要求學生根據其形象描述此人可能具有的性格。結果,第一批學生的評價都是貶義的,而第二批幾乎全是讚美的。

哈佛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無論在人際交往,還是認識事物時,人們經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係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少量的信息對別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麵的結論。它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在暈輪效應狀態下,一個人或事物的某個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環被擴大,其他缺點或優點也就隱退到光環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了。前麵我們提到的博達列夫實驗,證明了同樣的道理。

再有,情人在相戀的時候,總是忽略對方的缺點,認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雙方看來也是無所謂的。這也是暈輪效應的表現。哈佛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效應是由於知覺者的情感引起的對他人的一種主觀傾向。由於我們在知覺他人時有一種情感效應,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就容易出現偏差,這一偏差表現為當某人或某物被我們賦予了一個肯定的、令我們喜歡的特征之後,那麼這個人就可能被我們賦予許多其他的好的特征。

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麼,我們就會認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壞的。後者被稱為“壞光環效應”,也被形象地叫做“掃帚星效應”。正所謂“一好百好,一惡百惡”,在生活中,“暈輪效應”與“掃帚星效應”經常發生,這些都是人類一種奇妙的心理反應。

客觀地講,暈輪效應是一把雙刃劍,在實際應用中,我們要辯證地對待這頂“光環”。

既然我們知道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就要實事求是,考慮全麵。當別人稱讚你的時候,要保持頭腦冷靜,知道自己的還不足之處;當別人貶低你的時候,也不要自暴自棄,要知道自己還有可取之處,客觀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現以偏概全而導致的錯誤。

情緒定律:情緒影響一切

情緒定律,指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任何時候的決定都是情緒化的決定。哈佛專家指出,即使有人說某人很理性,其實當這個人很有“理性”地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受到他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種情緒狀態。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曆:興高采烈的時候,看什麼都順眼,做什麼都順手;情緒一落千丈的時候,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順心,什麼都做得不好。其實,這就是情緒的強大影響力。

德國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曾因自己的情緒變化,差點兒造成他人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有一天,奧斯特瓦爾德由於牙病,疼痛難忍,情緒很壞。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來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覺得滿紙都是奇談怪論,順手就把這篇論文丟進了紙簍。

幾天以後,他的牙痛好了,情緒也好多了,那篇論文中的一些觀點又在他的腦海中閃現。於是,他急忙從紙簍裏把它揀出來重讀一遍,結果發現這篇論文很有科學價值。他馬上給一份科學雜誌寫信,加以推薦。

後來,這篇論文發表了,轟動了學術界。該論文的作者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想想看,如果奧斯特瓦爾德的情緒沒有很快好轉,結果又會怎樣呢?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情緒的好與壞與我們的心態及想法密不可分。一件事在別人眼中看著是悲哀的,在你眼中也許就是快樂的,關鍵是自己怎麼想。世事變幻莫測,人的情緒也是多種多樣。但當我們了解情緒定律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學著理性地控製情緒。

漫漫人生路,要麼是我們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我們,而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的,就是我們的情緒。情緒就像一把雙刃劍,消極不良時會傷害我們,積極健康時會幫助我們。其實,如果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對一件事的看法,我們的情緒也會得到很大的影響和改善。

許多時候,我們對於同一現實或情境,從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如果從另一角度看問題,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要知道,快樂的鑰匙不是掌握在別人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鬱悶也好,快樂也好,其實都不是由外界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情緒造成的。所以,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而不能被情緒所左右。正如心理學家所證明的,人不僅僅是消極情緒的放大鏡,而且也是積極情緒的製造者,生氣鬱悶隻能是折磨自己。我們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經常保持積極情緒。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禁果”更有吸引力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叫做禁果效應,指越是禁止的東西或事情,人們越是好奇和關注,充滿窺探的欲望和嚐試的衝動,更加想得到或知道。這與人們情緒中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關。

在古希臘神話中,萬神之神宙斯有位侍女叫潘多拉。一次,宙斯派她去傳遞一個魔盒,告訴她千萬不能打開盒子。然而,正是宙斯的告誡,反倒激起她不可遏製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於是,她不顧一切地打開魔盒,結果,盒子裏裝的所有罪惡都跑到了人間。其實,正是宙斯的“禁止打開”促使潘多拉將盒子打開,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禁果效應”。

俄羅斯的有句著名的諺語——“禁果格外甜”。談到這個話題,我們就要先從禁果說起,它源自《聖經》,指伊甸園知善惡樹上結的果實。這個故事與亞當、夏娃有關,我們應該都很熟悉了。夏娃和亞當為什麼要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是因為他們饑餓,還是因為他們嘴饞?都不是。哈佛心理學家認為,這個關於人類遠祖的故事,暗示了人類的本性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禁果效應傾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被禁止的東西或事情,越會引來人們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使人們充滿窺探和嚐試的欲望,千方百計試圖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或嚐試它,即上麵所說的“禁果效應”。其實,這與東西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是因為“禁”字激起了人們情緒中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這種效應存在的心理學依據在於:無法知曉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我們常說的吊胃口、賣關子,就是因為人們對信息的完整傳達有著一種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在接受者心裏形成了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對被遮蔽的信息產生強烈的召喚。這種“期待—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基礎。所以,“禁果格外甜”,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心理表現。

禁果效應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作用,又有消極的作用。

今天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蔬菜——土豆,在剛剛被發現時,就因為被當做禁果,才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土豆從美洲引進法國時,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認可。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蘋果”,醫生們認為它對健康有害,而農學家則告訴人們,土豆會使土壤變得貧瘠。這些“權威人士”的斷言,使土豆成了不受歡迎、稀奇古怪的東西。

法國農學家安端·帕爾曼切在德國當俘虜時,親自吃過土豆。他嚐到了土豆的“甜頭”,就想回到法國後,在自己的故鄉培植它。可是因為那些“權威人士”的斷言,誰也不敢種土豆。

後來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上開始栽培土豆。根據他的要求,要由一支身穿儀仗服裝、全副武裝的衛隊看守這塊土地,隻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衛隊就撤了。

這使人們非常好奇,是什麼好東西需要衛隊這樣煞有介事地看守?一定是好東西,才怕別人偷啊。人們這樣一想,就猜測土豆一定是非常美味或很有好處的食品,就禁不住想知道個究竟。於是,他們商量好,到晚上就到那塊土地上偷挖土豆,然後種到自己的菜園裏去。

結果,土豆得到了很好的推廣,人們發現這是一種風味獨特的食品,它沒有任何可怕的地方。

正是巧妙運用了禁果效應,激發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帕爾曼切推廣土豆的目的才得以實現。

除了像帕爾曼切那樣利用禁果效應得到積極效果外,生活中還有不少因禁果效應適得其反的例子。比如,曆代統治者經常把他們認為是“誨淫誨盜”的書列入“禁書”之列,如薩德、王爾德、勞倫斯等人的作品。但是,被禁不但沒有使這些書銷聲匿跡,反而使它們名聲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讀到它們,反而擴大了它們的影響。

哈佛心理學家建議,利用禁果效應時,一方麵,我們可以把某些人們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物人為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另一方麵,我們不要輕易把某些不喜歡或不讚成的事物當成禁果,以免人為增加其吸引力,適得其反。

第2周找到竅門,事半功倍

奧卡姆剃刀定律:化繁為簡,把握關鍵

奧卡姆剃刀定律,由英國奧卡姆的威廉提出,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哈佛專家解釋說,在人們做過的事情中,可能大部分都是無意義的,而隱藏在繁雜事物中的一小部分才是有意義的。所以,複雜的事情往往可通過最簡單的途徑來解決,做事要找到關鍵。

有人曾經請教馬克·吐溫:“演說詞是長篇大論好,還是短小精悍好?”馬克·吐溫沒有正麵回答,隻講了一件親身感受的事:“有個禮拜天,我到教堂去,適逢一位傳教士在那裏用令人動容的語言講述非洲傳教士的苦難生活。當他講了5分鍾後,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捐助50元;他接著講了10分鍾,此時我決定將捐款減到25元;最後,當他講了一個小時,向聽眾請求捐款時,我已經厭煩之極,一分錢也沒有捐。”

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係列追求簡化的觀念在整個社會不斷深入和普及。根據奧卡姆剃刀定律,這正是一種大智慧的體現。如今,科技日新月異,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管理組織越來越完善化、體係化和製度化,隨之而來的,還有不容忽視的機械化和官僚化。於是,多餘的機構和繁文縟節便不斷滋生。可是,各種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快與慢已經能決定其生死。如同在競技場上賽跑,穿著水泥做的靴子卻想跑贏比賽,必定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別無選擇,隻有脫掉水泥靴子,比別人更快、更有效率,領先一步,才能生存。換而言之,就是凡事要簡化。

很多人會問:“簡單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呢?”看了下麵的例子,我們自然就會明白。

博恩·崔西是美國著名的激勵和營銷大師,他曾與一家大型公司合作過。該公司設定了一個目標:在推出新產品的第一年裏實現100萬件的銷售量。該公司最優秀的營銷精英們開了8個小時的群策會後,得出了幾十種實現100萬件銷售量的不同方案,每一種方案的複雜程度都不同。這時,博恩·崔西建議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應用奧卡姆剃刀原理。

他說:“為什麼你們隻想著通過這麼多不同的渠道,向這麼多不同的客戶銷售數目不等的新產品,卻不選擇通過一次交易向一家大公司或買主銷售100萬件新產品呢?”

當時整個房間內鴉雀無聲,有些人看博恩·崔西的表情就像在看一個瘋子。然後有一名管理人員開口說話了:“我知道一家公司,這種產品可以成為他們送給客戶的非常好的禮物或獎勵,而他們有幾百萬客戶。”最後,根據這一想法,他們得到了一筆100萬件產品的訂單。他們的目標實現了。

哈佛心理學家建議,不論你正麵臨什麼問題或困難,都應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解決這個問題或實現這個目標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你可能會發現一個簡便的方法,為你實現目標節約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記住蘇格拉底的話:“任何問題最可能的解決辦法是步驟最少的辦法。”正如奧卡姆剃刀定律所闡釋的,我們不需要人為地把事情複雜化,要保持事情的簡單性,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將事情處理好。

艾森豪威爾法則:做事要分輕重緩急

艾森豪威爾法則,又稱四象限法則,指處理事情應分主次,確定優先的標準是緊急性和重要性,據此可以將事情劃分為必須做的、應該做的、量力而為的、可以委托別人去做的和應該刪除的五個類別。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忙得團團轉,可是當你問他忙些什麼時,他卻說不出來,隻說自己忙死了。這樣的人就是做事沒有條理,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結果沒一件事情能做好,不僅浪費時間與精力,還不見成效。哈佛專家指出,無論在哪個行業、做哪些事情,要見成效,做事過程的安排與進行次序都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