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並非運氣,而是你創造了機會
無論是好是壞,自我認識決定命運。
——著名心理學專家納撒尼爾·布蘭登
在一生之中,你的成就通常取決於你相信自己能做什麼。因為誰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信心。
然後,根據這一信心法則的限製,很多人被束縛在自己的財務困境之中。過不了多久,他們開始妒忌他人,人為地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並相信別人能做到自己絕對做不到。
但是,這一區分完全不可靠,輕易就能被粉碎,因為它隻存在於想象而非現實之中。
僅僅在自己的腦海中,人們也會出於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找理由解釋為什麼自己沒有成功。他們會說:“財富離我如此之遠!”或是:“開那樣的豪車我想都不敢想!”此外,他們還會不敢想象參加別人那種豪華旅行,或把自己的孩子送去頂級大學。“那太難以想象了,我才不會想這個,然後搞得自己失望呢。我根本想都不會想。”
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他們永遠也做不到。
史蒂夫說:“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有一段時間完全不相信自己能學會遊泳。所以我一直不會。盡管人們總是試圖說服我,隻要跳進水裏自然會浮上來。但我不相信,所以我一直都學不會遊泳。當我試圖嚐試時總覺得自己好像要沉下去,所以立刻就逃出了泳池。一直到我相信自己能遊泳後,我才真正學會了它。信心,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而人們卻從不認真審視它。
有些人把財富和成功當成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外部事件,都是運氣帶來的。
我們有個客戶,每次談到本月生意進展不錯時,都會說:“那個月上帝真賜福於我了。”
過了一段時間後,史蒂夫問他:“你知道嗎?你隻有提到錢時,你才會用‘賜福’一詞。你注意到了嗎?你不覺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種賜福嗎?你的家庭不是一種賜福嗎?你能呼吸、能思維不是一種賜福嗎?那麼你創造和獲得財富的能力呢?”
但他被禁錮在一種固定思維模式中,堅持認為獲得這些財富是一種恩賜,能令他對神更謙卑。
“我又得到了賜福!”他說。
史蒂夫問他:“這次你的賜福是指什麼?”
“我是說四月的好生意。我們那個月的收入比以往任何一個月都多,那個月上帝真賜福給我了!”
他就這樣,一直把錢財當作身外之物,好像隻有神的幹預才讓他賺到了錢。他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在財富創造中擁有一席之地。
這種把金錢拔高至另一個層次的做法其實是個悲劇。這些人把錢財的位置放得比自己的靈魂和信仰還高,總用恩賜來指代錢,也隻在涉及錢時,才表達出對生命的謙卑和敬畏之情。
為什麼不把錢財看得跟其他一切事物一樣,而不是賦予它宗教的色彩呢?如果你想吃蛋,你會自己煮蛋;如果你想要錢,為什麼不自己去賺錢?
你不必為錢財增加感到驚奇,當錢財流向你時,也不用立即感謝上天。你會為流水或者清風而感謝上天嗎?
我們這裏談的是有努力就會有收獲,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完全沒必要因此就滿懷謙卑又或是充滿愛意地感激神或上天。金錢跟你希望創造出的其他東西沒有任何區別。
你一出生就在蒙受上天恩賜。每天清早你睜開眼,這種恩賜就一直存在,每時每刻。所以“我還沒被賜福,我努力賣東西了,但我還沒被賜福”這種思路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