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的悄然進發
智慧政府
作者:邢帆
近日,有消息傳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最高綱領性文件,將在國務院審批後對外發布,時間估計會在兩會前。據內部人士透露,《規劃》最終修改的方向仍是城市群和人口城鎮化問題。然而,不同地區圍繞城市群而展開的布局戰卻早已在悄然間進發。
成渝的思考
從此前披露的消息來看,在未來的城市群發展中,我國將注重培育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山東半島、成渝城市群等地區的發展,並在東北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城市群。對此,將培育並引導城市群發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結構,強化綜合運輸交通網絡的支撐,優化城市群內部的城市分工協作。
這裏提到的幾大城市群,距離東海岸線最遠的城市群,就是成渝城市群。與已經獲得批複的“成渝經濟區”不同,按照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慶育的解釋,重慶成都城市群是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也是成渝經濟區開發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但是,從範圍、概念、提出的目的上,二者都不相同。與成渝經濟區相比,重慶成都城市群僅指城市而言,範圍上包括重慶全域和成都周邊。成渝經濟區的提出,是著眼於重慶、成都雙城帶動下,在西部地區打造一個經濟增長極;而重慶成都城市群的主要功能則是推動重慶、四川兩省市的城鎮化。
這次提出的“成渝城市群”將重慶全域8萬多公裏、38個區縣都包括在內。過去幾年成都、重慶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各方麵的體製機製上做了有效的探索,有助於成渝城市群抓住發展的曆史機遇。
著眼於城鎮化布局的成渝城市群,也將著眼於城鎮化建設的幾大核心,立足自身優勢的同時全力規劃雙城及周邊城市。以重慶的數字來看,有人做了比較:2011年重慶常住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55%、38%,兩者相差17個百分點;按照重慶的城鎮化規劃,2020年兩者分別達65%、50%,兩者之差略微縮小至15個百分點。如果製度在短時間內沒有不同於以往的變化,那麼單就重慶來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仍將遠遠高於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而要實現戶籍人口的轉化,就不得不替城市群的規劃者們發問:率先實現戶籍突破打破城鄉固有的壁壘是不是切實可行?體製變革是否就是推進城市建設,靠攏城鎮化的必然途徑?以及,在變革中將遇到多少問題?如何將變革持續有效地推進等。
先行,有可能提供經驗,也不免會有失敗,成為試點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要有較為完備的基礎。
對於成渝來說,與其他城市變革遇到了同樣的新問題,但也具有極為有利的優勢條件。例如,“成渝城市群”的交通網絡已經基本完善,鐵路網北通歐亞大陸橋、東接長江大動脈、南連黔桂可達出海口,高速和高等級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擁有長江黃金水道、兩大區域性樞紐機場和11個支線機場,有利於兩地經濟、人員相互來往。“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密度最高的城鎮密集區和全國少有的“雙核”城市群,是西南地區的人口和經濟集聚地,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重點,國家曾明確要求將兩地建成具有全國影響的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