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活的第一要則:帶著目的去做事3
你的思想無法專注於
一個念頭的反麵,如果你企圖告訴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那麼你的意念反而會加強這個錯
誤。因此,你必須把你目前的主要思想集中於你渴望獲得的事物,而不是你不喜歡的。
效果欠佳:
“我可以把煙戒掉。”
“我將減輕20磅的體重。”
“我不會再遲到了。”
“我不對孩子們大吼大叫。”
“我在足球比賽時,不再漏球。”
效果良好:
“我現在已能控製一些不良習慣。”
“我目前體重125磅,身材修長、結實。”
“每次約會,我都提早到達。”
“我對待孩子充滿耐心與愛心。”
“我要好好打球及接球。”
5和自己競爭,不和他人比
效果欠佳:“在團體中,我的行動總要比其他人領先一步。”
效果良好:“我要領先整個團體,並把工作做好。”
6努力改善自己,不要好高騖遠
效果欠佳:“我是公司中最佳的銷售人員,賺錢最多。”
效果良好:“我今年要盡力做好,要比去年增加20%。”
當你清楚地把這些目標都寫在卡片上之後,養成習慣,每天把這些卡片帶在身上,不管到什麼地方去,都不要忘了帶這些卡片。每天早晨,在你展開一天的日常工作之前,先把它們念一遍。在白天時,抽空把它們看幾遍,晚上睡覺之前,再念一遍。想像你自己已經達成每一項目標。允許你自己去實際感覺你已有了優良表現的這份榮耀。如果可能的話,用自己的聲音把這些目標的聲明錄下來隨時隨地激勵自己。
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帶著目的做事是一個人達成個人目標的先決條件,然而現實中有很多的“事與願
違”,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現象,例如,賽場中有很多選手由於求勝心切,結果導致心態浮躁,功敗垂成的例子。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大學生剛踏出校門,沒有足夠的沉澱和經驗積累,羽翼未豐就想要事業有成,結果隻能是失望。社會上有很多跟風建設現象,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出於短期利益考慮,跟風建設大量同質化樓盤,結果導致滯銷,造成開發商、用戶、社會三方受害的局麵;很多人抱著美好的理想,要出國謀求美好前程,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的實際目的,也不調查國外的實際情況,然而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雞飛蛋打。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大明星,不顧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一味地送孩子進藝校,過於功利化的教育觀念讓孩子成為一個個現代“方仲永”,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危害……這些都是一些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例子。
如果我們冷靜地分析一下這些問題的背後,我們就會發現,導致這些生活與工作中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於速成心理、短視、從眾跟風等錯誤的心理和行為。
一、速成心理
速成心理是造成人們做事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一個重要原因。《論語?子路》裏有一句著名的成語:“事與願違。”意思是說一味主觀地求急圖快,違背了客觀規律,造成的後果隻能是欲速則不達。一個人隻有擺脫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積極努力,步步為營,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同樣,作為一個公司,要想在市場上有所作為,必定要先經過周密的準備布置,然後按照市場規律,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奮鬥,最終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績。
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那樣,急於求成是永遠不會獲得想要的效果的,隻有腳踏實地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有一個小朋友,他很喜歡研究生物學,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從蛹殼裏出來,變成蝴蝶便會飛。
有一次,他走過草地時看見一個蛹,便取了回家,然後看著,過了幾天以後,這個蛹出現了一條裂痕,裏麵的蝴蝶開始掙紮,想抓破蛹殼飛出來。這個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裏麵很辛苦地拚命掙紮,怎麼也沒法子走出來。這個小孩看著看著不忍心,就想不如讓我幫幫它吧,便隨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開,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來以後,因為翅膀不夠有力,變得很臃腫,飛不起來。
蝴蝶以後再也飛不起來,隻可以在地上爬,因為它還沒有經過自己奮鬥,將蛹打開然後飛出來這個過程。
從這個脫蛹而出的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那隻蝴蝶在蛹裏麵要破開蛹飛出來的時候,在最後的幾小時中,要很辛苦地掙紮,而掙紮過程實際上是鍛煉它那一對翅膀的過程,亦使它身體能夠縮小的過程。
如果通過它的努力,最後它將這個蛹打開裂口,飛出來的時候,它便可以一飛衝天。
但是這個小孩幫助它,用剪刀剪開蛹殼,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可是它的翅膀沒有經過在撕破蛹的過程中奮鬥,是沒有力的。所以這個小孩想幫蝴蝶的忙,結果反而害了蝴蝶,欲速則不達。由此不難看出,急於求成隻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所以我們不妨放遠眼光,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
舉一個一般的常識。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想上馬一個項目,那麼你必須經過這麼幾個階段:前期的市場調查,詳細考察當前的市場情況,掌握大量的一手資料,作為自己下一步開發項目的基礎;拿出完善的方案,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形成完善的方案;周密的準備工作,有了方案,就得按照方案,進行事前周密細致的準備工作,包括工具、材料、設備、人員等各方麵;最後才是認認真真地實施階段。
隻有每一步都做得充分到位,你所要上馬的項目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項目,才能創造效益。要是你有了一個想法,就馬上迫不及待地去進行,那麼,且不要說創造效益,你的本錢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問題。
蛹化蝶的例子,表麵上是一個自然界裏很小的現象,但是放大至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社會,我們今時今日所做的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的掙紮、奮鬥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將你鍛煉得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
對於“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人來說,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欲速則不達”。我們放眼看看這個社會,大多數人是知道這個道理,而最終大多數人是違背而行的。
造成這種速成心理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則人們過於追求眼前利益,二則享受生活變成了每個人追求的根本因素。
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急於求成的時候,總是以“欲速則不達”這句話來相告。但叫一個人去接受這句話的時
候,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隻把你所說的當作耳邊風,行事依然是我行我“速”,最後隻能是導致失敗。
事實上,很多曆史上的名人也用過求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之後,又轉向了下苦功。例如,宋朝的朱夫子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於是他堅信“欲速則不達”這句話,之後下苦功,方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真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為什麼當今的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呢?因為當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隨主流而不求本質。”在追求的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轉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正如一句話中所說的,瞬間的成就可以使人獲得短暫的名利,但如果談起永恒,無非隻是皮毛之舉。如果我們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擺脫速成心理的牽製,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1帶有速成心理的人的幾個特點
速成心理是我們實現目的的一大障礙。帶有速成心理的人往往會有下麵幾個特點:
(1)急於求成,恨不能一日千裏。速成心理自古有之。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齊景公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有一天齊景公正在
渤海之濱遊玩,突然有使者來報:“相國晏嬰病得很重,隨時有生命危險。”
景公一聽,馬上命令駕車技術十分高超的田騶、韓柩以最快的速度駕車往國都趕。可是,馬車才行了幾百步,景公就抱怨跑得太慢。他幹脆跳下車,用兩隻腳趕路,馬車隻好慢吞吞地跟隨在後麵走。齊景公原想早點趕到國都,反而更慢了。這個故事就叫做“欲速不達”。
急於求成的人往往性格急躁,做一件事情就恨不能馬上做好。無論在什麼地方,你時時可以聽見他們在口頭上喊:“效率!效率!”的確,在現代社會,效率至上,每一個人都應該追求效率,但是過分追求效率,就會喪失目的性,追求效率就成了冒進。
(2)做事缺乏周密的思考與規劃。
急於求成的人做事情最關心的就是一個“快”字,他們清楚地認識到當今市場競爭是多麼激烈,惟有以快才能取勝。他們幹起活來不分晝夜,他們做工作有絕對的熱情,他們要求手下也像他們一樣的熱情與拚命。可是他們卻忽視了一件事情,要想成功,僅有熱情與吃苦耐勞是不夠的,還需要縝密的思索,全麵地分析,製定切實可行的規劃,然後才能一步一步實施下去,最終順利達成目的。否則,隻能導致失敗。
(3)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
歐裏庇德斯在2 500年前曾說過“上帝要想毀你,首先就會衝昏你的頭腦。”一個急於求成
的
人容易被短暫的勝利衝昏頭腦,走向失敗的深淵。
世界戰爭史中有很多因驕傲輕敵導致失敗的例子。同樣,這種例子在如今的經濟社會中更是層出不窮。2001年的春天,思科公司突然遭受了驚人的重挫,說驚人,不僅僅是因為其速度之快、數字之大(它的股票一年之內跌了88%),還因為它不是一般的公司,它是一向被人們認為前途無量的思科。
不但如此,直到已經有跡象表明大事不好的時候,思科的管理者們還沉醉在這個玫瑰色的假想之中。公司的客戶開始倒閉,供應商們也在發出警告:需求可能會萎縮,競爭對手紛紛落馬,甚至連華爾街都在懷疑網絡設備市場是否已經急轉直下。而此時思科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