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活的第一要則:帶著目的去做事3(2 / 3)

“對於整個行業以及思科的未來,我從來沒有什麼時候比現在更加樂觀。”這是2000年12月

約翰?錢伯斯的原話,當時他還在預測第二年公司業績又會有50%的增長。

錢伯斯為什麼對自己的計劃如此樂觀?按照人文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人們是不會輕易讓自己的思維模式投降服輸的,“就算他們覺察到有一些不對勁的跡象,他們也常常會把它置之

腦後。直到他們最終碰上了一樁強烈到無法忽略,清晰到無可辯駁,痛苦到無可置疑的事實,而且這一事實殘酷地驗證了先前的那些征兆時,才會迫使他們打破自己長年累月、小心翼翼建立起來的心目中的世界。”

對於豪情萬丈的錢伯斯來說,不到2001年4月份,鐵一般的事實就來了:一落千丈的銷售業績迫使公司吞下250億美元的閑置庫存,並且裁員8 500人。

由此可見,不論是普通人,還是那些擁有成功經曆的企業家,都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其結果就是在速成心理的促使下步入失敗的歧途。

2淺嚐輒止,百事無成

在速成心態的驅使下,往往會使人們淺嚐輒止,這也不利於我們自己目的的達成。關於淺嚐輒止有這麼一個小故事。

古時候有兄弟二人,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賣錢為母親治病。神仙為了幫助他們,便教他們二人,可用四月的小麥、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十月的豆、臘月的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內密封四十九天,待雞叫三遍後取出,汁水可賣錢。兄弟二人各按神仙教的辦法做了一缸。

待到四十九天雞叫二遍時,老大耐不住性子打開缸,一看裏麵是又臭又黑的水,便生氣地灑在地上。老二堅持到雞叫三遍後才揭開缸蓋,裏邊是又香又醇的酒。所以“酒”與“灑”字差了一小橫。當然,酒字的來曆未必是這樣。但這個故事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功與失敗,平凡與偉大,往往沒有多大的距離,就在一步之間,咬緊牙關向前邁一步就成功了;停住了,泄氣了,隻能是前功盡棄。這一步就是韌勁的較量,是意誌力的較量。

有誰能想到顯微鏡的發明者竟是荷蘭西部一個小鎮上的門衛,他叫萬?列文霍克。為了讓時光不會在門衛這個無所事事的崗位上浪費掉,他選擇了學習用水晶石磨放大鏡片,磨一副鏡片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為了不斷提高鏡片的放大度數,他一麵總結經驗,一麵不間斷地磨著。盡管人們不願幹這種單調重複的勞動,但他並不厭倦,幾十年如一日。直到第六十年時,他終於磨出了能放大三百倍的顯微鏡片,使人類第一次發現了細菌。於是他成了舉世聞名的發明家,受到了英國皇家的獎勵。難以想像,六十年的歲月,一種單調的重複勞動,這需要多麼大的韌性!

古人雲:“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重要秘訣就在於,他們將全部的精力、心力放在同一目標上。許多人雖然很聰明,但心存浮躁,做事不專一,缺乏意誌和恒心,到頭來一事無成。

二、短視心理

目光短淺的人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對未來沒有信心把握,甚至根本就沒想到把握未來的事情。因此,他們容易被眼前的一些蠅頭小利所誘惑,往往因小失大。

春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荊國,但大臣們不同意,吳王就說道:“誰敢提意見就殺死誰。”大臣們嚇得不敢說話了。宮裏有個少年,想給吳王提意見又怕被殺,就接連三個早晨帶著彈弓,假裝去後花園玩。終於被吳王看見了,吳王對他說:“你過來,你怎麼把衣服弄得這麼濕?”少年說:“花園的樹上有隻蟬在叫,並吮吸著露水,可是它不知道螳螂正在後麵要吃它;螳螂隻想抓蟬,卻沒有想到後麵有隻黃雀想要吃它;黃雀隻想抓住螳螂,卻不知道我在準備用彈弓打它。這三個都是隻考慮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注意到隱藏的危險啊!”吳王被少年意味深長的話提醒,決定不攻打荊國了。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的來曆,也是目光短淺者最好的寫照了。

除了速成心理之外,目光短淺也是我們順利達成自己目的的一大障礙。對未來缺乏長期規劃的人通常會有下麵幾個特點:

1對事情的發展沒有全麵長期的考慮

一個人要達成自己的目的,需要兼顧多方麵的因素。天時、地利、人和,哪一個方麵都要考慮到,這個道理就像下棋一樣,你能看到的棋步越遠,你的水平也就越高,也就更得心應手;如果你隻能看到眼前這一步,總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左右為難,那麼這一盤棋遲早會輸。

目光短淺的人缺乏戰略的眼光,他們對未來的發展缺乏一個全麵長期的考慮,這樣行事注定是要失敗的。

另外,目光短淺的人容易因小失大,他們常常會因為一些眼前短暫的利益而丟棄了自己長遠的利

益。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十枚銅板”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很吝嗇。有一天,他撿到了十枚銅板,晚上回家時不慎掉了一枚。吝嗇鬼十分懊惱,又舍不得放棄那一枚銅板。於是,他就花掉了手中另外的九枚銅板去買蠟燭,點著蠟燭在回家的路上反複的找尋。結果——不言而喻——這是一個因小失大的故事。

同樣,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在2004年地震中所承受的巨大損失也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在2004年因為未對其下屬的半導體工廠投保地震險,結果一場地震導致該半導體工廠受到了強烈的影響,無法進行生產,形成近十億美元的巨額損失。這一損失是造成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2004年度虧損十七億美元的罪魁禍首,而且導致日本三洋電機的董事會高層出現大換血,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

為什麼日本三洋不投保地震險?雖然詳細的原因我們無法盡知,但是在企業經營比較困難的局麵下,通過削減保險等經營費用,以便降低運營成本,保證營業利潤,顯然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這看似降低成本的正確舉措,卻帶來了巨額虧損的災難性後果,這和初衷是背道而馳的。相信在確定不投保地震險之時,總會有人提出萬一發生地震怎麼辦?但是,決策層為了確保眼前“一萬”的短期利益,而心存僥幸去搏“萬一”,結果因小失大,追悔莫及。

2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是目光短淺者易犯的第二個錯誤,這種行為直接造成執行者偏離預期目的。例如,為了加大對外開放程度和招商引資力度,很多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宣傳攻勢”,借著各種機會吸引外界的“眼球”。

在這裏,地方政府急切地想被外界特別是外來投資者了解的苦心可以理解,但是其效果如何值得懷疑。投資是逐利行為,隻要有獲利空間,資本自然會找上門來。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政府提供服務的態度和能力,才是最終決定資本流向的關鍵因素。從這個角度講,服務質量才是決定地方政府形象最關鍵的一張牌。

進一步說,真正的政府形象,不是少數上級領導的印象,也不僅是開發商、投資商或者是某些嘉賓、貴客心目中的形象,而是廣大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地方政府形象的真正樹立,靠的是正確的執政思維和高超的執政能力。大而言之,是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讓老百姓少跑幾個部門、少蓋幾個公章、少等幾天時間。從小處說,如群眾衣食住行、扶貧濟困,甚至細微到一個指路標識、一座公共廁所,都能折射出執政者的服務理念,都可以樹立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去做這些實事,而去片麵地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轟動效應”,這些純粹是舍本逐末之舉。

3功利性

功利性心理過強也是我們實現個人目的過程中的一道重要障礙。功利性過強往往使我們忘記了自己最根本的目的。例如望子成龍是很多家長的目的,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用之材是很多家長們的心聲。然而,在功利心態的驅使下,很多家長懷有正確的目的卻往往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例如,很多家長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未來的大明星,無論是電視熒屏,電影銀幕,還是歌壇或者廣告圈內,都開始流行低齡化:13歲出來唱歌,8歲開始拍戲,6歲出演廣告……這些現象早已見怪不怪。

這其實也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不教會孩子根本的目的觀和做人做事的道理,相反隻教會孩子一些技巧,忽略了孩子心智的培養,以至於童星剛出來時往往紅極一時,惹人喜愛。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被人們淡忘,這些褪去光環的童星命運如何呢?繼續讀書?幾年的學業豈是一朝一夕能夠補回來的?於是,他們最終既沒有當成大明星,也失去了自己最美好的學習機會。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宋朝的方仲永,他5歲的時候就能夠指物吟詩,於是他的父親就帶著他走街串巷,靠做詩賺錢。但是到了十二三歲,他已經和常人無異了,幾年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了。這難道不讓人痛心嗎?

4容易安於現狀

目光短淺的人容易安於現狀。因為安於現狀,他們就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自然就不會去對全局進行長遠的規劃,沒有目標時刻激勵自己,最終隻能導致一事無成。

一個人無論做什麼,如果沒有長遠的眼光,就無法麵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事業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就不知道自己是追求什麼,自己該往什麼方向努力。喪失了目的性,就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

三、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也是造成我們做事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有則幽默講: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裏就隻剩下那位後來者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