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過之後,聰明的你應該很快就能明白什麼是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鬆毛蟲實驗。他把若幹鬆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
,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鬆葉,鬆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鬆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隻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鬆葉。
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
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
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隻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借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借助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隻有這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1如此跟風為哪般
歌德說過,你要點評四周的風景,首先要爬上你的屋頂。這說明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首先就要看清周圍的形勢,認清事物的真相,而不能像群羊一樣盲目跟風。
跟風建設是羊群效應中一個典型例子。例如在房地產領域,受市場和利潤的影響,一批接一批的歐式風格住宅充斥著房地產市場,開發者為了追求利潤,跟風建設,粗製濫造,形似神不似。而建築的設計者們都屈服於開發者的意願,違背自己的行業準則,拋棄自己的設計追求和理念,甘願承擔製造城市垃圾的責任。而更加遺憾的是開發者的背後留下了太多的遺憾,是城市的遺憾,是市民的遺憾,是曆史的遺憾,許多同質化的樓盤擠在一個市場空間,沒有持久的生命力和鮮明的個性,這與始作俑者有著直接的聯係,是開發者自身沒有對建築藝術的追求,沒有建設城市的責任感,沒有為別人創造生活的設想,沒有對夢想的追求,他們隻是追求利潤。但利潤隻屬於創造者,不會青睞於跟隨者,大量相似的樓盤聚集在一個區域,結
果就造成了樓盤過剩,用戶與投資方、社會“多虧”的局麵。
最近兩年來興起的“造MALL(大型購物中心)熱”,就是跟風建設的一個突出的例子。大型購物中心不僅對同一商圈內的中小商家具有相當強的殺傷力,同時其投資額大,建成後用途又不易調整,往往占用大量資金。更重要的是,它不單純是一個經營性的建築物,它還有一定的城市公共產品的性質,如大量占用寶貴的城市土地、全麵改變所在區域交通結構等,如果設置不當,將造成重複建設、浪費資源、無序競爭等後果,對整個城市的負麵影響非常大。如此大規模的建設,沒有土地和資金肯定不行,而且在國內目前階段,這些“MALL”往往都占據著城市的
黃金位置,因此涉及到一係列的占地拆遷、風險信貸、城市規劃、交通設計甚至人員安置等諸多問題。而在監管不嚴格、程序較混亂、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又極易與黑箱操作、違規貸款、腐敗等牽連在一起。
實際上,“造MALL熱”還隻是近幾年來出現的“跟風經濟”的一種。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市場的浮躁和市場主體(監管者、投資者、消費者)的不成熟,在市場逐利本能的驅使下,往往容易形成“紮堆”和“一哄而上”的現象。從原材料行業鋼鐵、水泥、電解鋁的瘋狂投資,到對房地產、汽車、手機等行業的趨之若鶩,甚至到日常生活娛樂消費品的短期時尚式消費屢見不鮮,無不閃現“跟風經濟”的影子。
但“跟風”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當年國際性的網絡泡沫至今也沒有擠幹淨,10年前的房地產泡沫讓日本經濟至今抬不起頭來,我國10年前的房地產熱至今還有爛尾樓,更不要說現在汽車開始出現大幅度地降價,甚至出現了29999元的“彩電價汽車”,而大量的庫存又將如何解決?
“跟風經濟”常常是短期逐利的動因使然。如果是市場的個別現象或微觀層麵的表現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讓人擔憂的是,不少的“跟風”不僅僅是一般企業行為,還是國有資產代表者的行為,甚至直接或間接地與政府有關,更有甚者是過時政策或政策失誤造成的。這就難免會波及到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全局的健康發展。
一個優秀的企業是不會盲目跟風的,它會專注於自己的方向,朝著自身的目標發展。同樣,一個目的性強的人也不會盲目的“跟風”,他會堅持自己的目的,冷靜地看清未來的發展趨勢。
2職業發展,需對“羊群效應”說不
從眾心理不僅在經濟建設中有極大的危害,對於我們個人職業發展來講,也有很大的危害。職場中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許多人在選擇職業、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並不是完全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出發來進行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的,而是極易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朋友、家人的建議,市場上新出現的熱點,等等,這有點類似於“羊群效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是被“羊群效應”影響而自己覺察不到,所以常常是等誤了前程方後悔。
對
此,有關專家認為,要想取得良好的職業發展,就必須弄清楚自己職業發展的目的,對“羊群效應”說不。
小林一直是個沒有主見的人,連考初中高中都是父母幫助填的誌願。當年考大學的時候,社會上興起一股計算機熱潮,小林因此也進了一所著名大學的計算機係。雖然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感覺理性思維不是自己的特長,讀計算機似乎不太適合自己,但是他認為父母肯定是為了他好的,父母的生活閱曆比他多得多,聽他們的肯定不會錯,於是小林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終於還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
畢業後,又是通過父母的關係,小林進了一家IT公司工作,當時雖然報酬是很優厚的,但後來IT行業萎縮,薪水也開始下滑。小林看到報紙上說開某種網站很賺錢,於是他利用這幾年工作積累的一些錢也去做了一些投資,沒想到一夜之間,形形色色的網站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自己的網站也半死不活,反而讓他賠了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最近,他又想要轉行了,研究了很多報紙,發現有好多新興行業似乎都挺不錯的,可是,究竟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做好什麼?小林陷入了迷茫。
“從眾心理”是導致職業發展目的混亂的主要原因,然而,很多時候,環境是易變的,再熱門的行業都可能有變冷的時候,盲目趨熱或者人雲亦雲隻可能導致個人擇業目標的混亂,做出不適合自己的決策。所以,要做個目的性強的職場中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對“羊群效應”說不,為自己的前程好好地進行規劃。
著名的職業谘詢師張先生認為,一個職場人士要順利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需要從下麵幾點入手:
第一,自己認為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合適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很多人認為隻要找到現在熱門的工作,再加上必要的努力,工作就可以做好。可事實上,職業成功與許多因素有關,僅有努力是不夠的,還要看你的個性是否與某一職業的要求相契合,是否具備相關的能力等,需要綜合考慮。這其中,找到適合自己飛翔的職業天空至關重要。
正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一旦入錯了行,可能要浪費你很多的精力。我們要清楚的是,並不是熱門的職業就一定適合你。選擇職業時應該要想到自己是否感興趣,是否擅長,這個行業是否有發展前景。隻要有別具一格的眼光,不追隨熱門行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理性的規劃,就能夠找到自己真正的職業發展方向。
第二,了解潛在的風險。
任何行業裏都存在風險,陷阱。我們需要對行業裏的各種不利因素了如指掌。不管是身處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或是各個行業,都存在著風險。我們必須了解它們,才能做到防範它們。當然,絕不要因為這些風險的存在就感到害怕,重要的在於,我們要洞察自己所在行業潛藏的危機。
第三,目光放長遠一點。
無論多熱門的行業總有變冷的一天。可能我們現在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得很開心,但是當行業萎縮的那天來臨,我們該怎麼辦呢?一個做事有目的的人要懂得未雨綢繆的道理,在危機到來之前就應當想好正確的應對方法。例如你可以為自己製定一份詳盡的職業規劃,比如說製訂自己的職業生涯的備選方案,隻要你能夠提前做準備,當危機真的來臨的時候,你就不必恐慌了。
後來,在職業規劃師的幫助下,小林對自己進行了一番新的審視,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重新進行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認真做了一番詳盡的職業規劃,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一家大公司的電子商務專家了,職業發展得很好。
由此可見,把握主動,特別是擺脫外力的影響及控製,是實現個人職業發展目的的根本保障。而職場中的“羊群效應”是很容易對人產生影響的一個因素,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做好個人的職業規劃可盡可能地避免你的職業發展受外力的影響,從而做到職場發展中處處把握主動,取得職業生涯的快速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