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成功達成目的2(2 / 3)

三、全力以赴自己的夢

每一位目的性強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全力以赴,正是這種堅韌的精神促使了他們事業上的成功。耶魯大學的克拉克教授與奧托?洛伊博士(1936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

獎的獲得者)就是這樣兩個典型的例子。

耶魯大學的教授克拉克從小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自己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那樣能改變世界,服務於全人類。不過,要實現他的目標,他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知道隻有在美國才能接受他需要的教育。

無奈的是,他身無分文,沒辦法支付路費,而到美國足有10 000公裏的距離。而且,他根本不知要上什麼學校,也不知道會被什麼學校招收。

但克拉克還是出發了,他必須踏上征途。他徒步從他的家鄉尼亞薩蘭的村莊向北穿過東非荒原到達開羅,在那兒他可以乘船到美國,開始他的大學教育。他一心隻想著一定要踏上那片可以幫助他把握自己命運的土地,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度外。

在崎嶇的非洲大地上,艱難跋涉了整整五天以後,克拉克僅僅前進了40多公裏。食物吃光了,

水也快喝完了,而且他身無分文。要想繼續完成後麵的幾千公裏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克拉克清楚地知道回頭就是放棄,就是重新回到貧窮和無知。

他對自己發誓:不到美國誓不罷休,除非自己死了。他繼續前行。

有時他與陌生人同行,但更多的時候則是孤獨地步行。大多數夜晚都是過著大地為床,星空為被的生活,他依靠野果和其他可吃的植物維持生命。艱苦的旅途生活使他變得又瘦又弱。

由於疲憊不堪和心灰意懶,克拉克幾欲放棄。他曾想說:“回家也許會比繼續這似乎愚蠢的旅途和冒險更好一些。”

他並未回家,而是翻開了他的兩本書,讀著那熟悉的語句,他又恢複了對自己和目標的信心,繼續前行。

要到美國去,克拉克必須具有護照和簽證,但要得到護照他必須向美國政府提供確切的出生日期證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簽證,他還需要證明他擁有支付他往返美國的費用。

克拉克隻好再次拿起紙筆給他童年時起曾教過他的傳教士寫了封求助信。結果傳教士們通過政府渠道幫助他很快拿到了護照。然而,克拉克還是缺少領取簽證所必須擁有的航空費用。

克拉克並不灰心,而是繼續向開羅前進,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過某種途徑得到自己需要的這筆錢。

幾個月過去了,他勇敢的旅途事跡也漸漸地廣為人知。關於他的傳說已經在非洲大陸和華盛頓佛農山區廣為流傳。斯卡吉特峽穀學院的學生在當地市民的幫助下,寄給克拉克640美元,用以支付他來美國的費用。當克拉克得知這些人的慷慨幫助後,他疲憊地跪在地上,滿懷喜悅和感激。

1960年12月,經過兩年多的行程,克拉克終於來到了斯卡吉特峽穀學院。手持自己寶貴的兩

本書,他驕傲地跨進了學院高聳的大門。

克拉克憑著自己的專注,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與克拉克教授一樣,奧托?洛伊博士也是一個非常專注於目標的人。奧托?洛伊是美國著名的醫師及藥理學家,193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奧托?洛伊1873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喜歡藝術,繪畫和音樂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猶太人,對猶太人深受各種歧視和迫害心有餘悸,不斷敦促兒子不要學習和從事那些涉及意識形態的行業,要他專攻一門科學技術。他的父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父母的教育下,奧托?洛伊進入大學學習時,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愛好和專長,進入施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

奧托?洛伊是一位勤奮誌堅的學生,他不怕從頭學起,他相信專著於一項事業必定會成功。他帶著這一心態,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專心致力於醫學課程的學習。心態是行動的推進器,他在醫學院攻讀時,被導師的學識和專心鑽研精神所吸引。這位導師是淄寧教授,是著名的內科醫生。奧托?洛伊在這位教授的指導下,學業進步很快,並深深體會到醫學也大有施展才華的天地。

奧托?洛伊從醫學院畢業後,他先後在歐洲及美國一些大學從事醫學專業研究,在藥理學方麵取得較大進展。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於1921年聘請他為藥理教授,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在那裏他開始了神經學的研究,通過青蛙迷走神經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某些神經合成的化學物質可將刺激從一個神經細胞傳至另一個細胞,又可將刺激從神經元傳到應答器官,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乙醚膽堿。1929年他又從動物組織分離出該物質。奧托?洛伊對化學傳遞的研究成果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突破,對藥理及醫學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1936年他與戴爾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從克拉克教授和奧托?洛伊博士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時刻專注於自己的夢想。

他們從自己的興趣、特長起步,果斷進行自己的戰略決策,明確自己的主攻目標,再“縮小包圍圈”,向此目標步步逼近,最後終於一舉成功。

把小事做到位

俗話說“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一個人隻有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才能實現自己精彩的目的。巴菲特認為,沒有哪一件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每個過程成就了另外一些過程,這樣的環環相扣成就了整體的和諧與美好,也成就了員工本身。

一位年輕的修女進入修道院以後一直從事織掛毯的工作,做了幾個星期之後她再也不願意幹這種無聊的工作了。

她感歎道:“給我的指示簡直不知所雲,我一直在用鮮黃色的絲線編織,卻突然又要我打結、把線剪斷,這種事完全沒有意義,真是在浪費生命。”

身邊正在織毯的老修女說:“孩子,你的工作並沒有浪費,其實你織出的很小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老修女帶著她走到工作室裏攤開的掛毯麵前,年輕的修女呆住了。

原來,她編織的是一幅美麗的《三王來朝》圖,黃線織出的那一部分是聖嬰頭上的光環。她沒想到,在她看來沒有意義的工作竟是這麼偉大。

一個目的性強的人是不會輕視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事實上,工作之中無小事,你可能永遠都無法看到整體工作的美,但是缺少了你那部分,整體工作就不完整了,什麼都不是了。

社會是由許多大人物和小人物組成的,小人物的重要性有時顯得更加重要,大機器也需要小齒輪的配合。所以你知道,沒有小事情,沒有小人物,他們是平等的,因為他們同等重要。

工作無小事,認真對待每一件事都算是做大事,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崗位,就是做出了最好的貢獻。

沒有哪一件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每一個過程都成就了另一個過程,隻有環環相扣,整體才會和諧美好。每個人各就各位,努力盡責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才可以順利地完成一份共同的責任。完整的工作才有意義,就像一部零件齊全的車才能在路上奔馳。我們不能想像一輛隻有三個車輪的汽車可以在公路上飛速行駛。

一、注重工作中的小事

工作之中無小事。那些正是在事業中卓有成效的人,無一例外都有一種“把小事做到位”的精神,從希爾頓、阿爾伯特、辛齊格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一點。

希爾頓飯店的創始人、世界旅館業之王希爾頓就是一個注重“小事”的人。康?尼?希爾頓要求他的員工:“大家記住,萬萬不可把我們心裏的愁雲擺在臉上!無論飯店本身遭到何等的困難,希爾頓服務員臉上的微笑永遠是顧客的陽光。”正是這小小的永遠的微笑,讓希爾頓飯店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其實,每個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構成的,在現代社會中更是如此。飯店的服務員每天的工作就是對顧客微笑、回答顧客的提問、打掃房間、整理床單等小事;公司職員每天所做的可能就是接聽電話、整理報表、繪製圖紙之類的小事。

你是否對此感到厭倦、毫無意義而提不起精神?你是否因此而敷衍應付,心裏有了懈怠?請記住:這就是你的工作,而工作中無小事,不能對工作中的小事敷衍應付或輕視懈怠。所有的成功者,他們與我們都做著同樣簡單的小事,惟一的區別就是,他們從不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是簡單的事,他們看中小事並努力把他們做好。這也昭示我們,不要輕視任何一件小事,它們是大事的一部分。

戰場無小事,說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毫不起眼的變化,卻能改變一場戰爭的勝負。這就要求每一位軍官和士兵始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責任心,對戰場上的每一個變化和小事都能做出迅速準確的反應。事實上,這對於處於激烈競爭中的企業也同樣適用,職場上的每

一個人在工作中也沒有小事。

任何工作中平凡的小事都值得我們去做,我們沒有理由去忽視每一件小事。“沒有卑微的工作,隻有卑微的工作態度。”此話說得非常有道理。隻有認真對待工作中的小事,你才能成就大事。

比利時有一部著名的基督受難舞台劇,演員辛齊格幾年如一日在劇中扮演受難的耶穌,他高超的演技與忘我的境界常常讓觀眾不覺得是在看演出,而似乎真的看到了台上再生的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