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成功達成目的3
拒絕拖延
猶豫和拖延的習慣最能損害和減弱人們做事的能力,是一個人實現自己目的的最大阻礙。因此你應該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堅決不讓今天的事情“過夜”,否則你可能永遠無法達成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要提高做事的目的性,要抱著“必須把握今天去做完它,一點也不可懶惰”的想法去努力才行。
歌德曾經說過:“把握住現在的瞬間,把你想要完成的事情或理想,從現在開始做起,隻有那些懷有明確目標的人身上才會賦有天才、能力和魅力。因此,隻要做下去就好,在做的曆程當中,你的心態就會越來越成熟。能夠有開始的話,那麼,不久之後你的工作就可以順利完成了。”
社會學家庫爾特?盧因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力量分析”。在這裏麵,他描述了一個人達到目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兩種力量:阻力和動力。他說,有些人一生都踩著刹車前進,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極的想法捆住手腳;有的人則是一路踩著油門呼嘯前進,比如始終保持積極、合理和自信的心態。這一分析同樣適用於工作。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做事有目的的高效能人士,就必須廢除拖延的習慣,把腳從刹車踏板——拖延上挪開。
一、速度就是效率1983年,時任中國光大實業公司董事長的王光英看到了一份工作人員為他準備的報告。他
從
報告中得知,智利一家倒閉的銅礦由於急於還債,需要處理一批二手礦車。這批礦車都是倒閉前不久礦主為加快工程進度采購的,幾乎沒怎麼用過。礦車均為名牌車,總數有1 500輛。
王光英一拍大腿,認為機會來了。他火速派人與礦山老板取得了聯係,表示了願意買車的意願。與此同時,一個負責購車的專家與工作人員派遣組火速成立了。臨行前,王光英告訴他們,要有勇氣,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不要事事請示,隻要你們認為車好價格好,就果敢拍板成交。
這位礦主雖說已破產,可他對即將出手的1 500輛車保護得令人感動。這些卡車載重7噸到30
噸不等,礦主包租了一個體育場,將這些車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這裏,而且他讓工人將所有的車都細心地塗抹了防鏽油。專家組人員看到這些車時,不禁齊聲讚歎。他們一絲不苟地驗車,各項指標確實令人滿意。派遣組人員絲毫不耽擱,馬上開始了與礦主的討價還價。礦主由於還債心切,最後雙方很快以原價八折的價格成交了。協議剛達成,一位美國商人就來到了銅礦。
王光英的這次果敢決策,為國家淨賺了2 500萬美元。試想,要是他麵對信息猶豫不決,瞻前顧後,那批車肯定就被那位美國商人捷足先登了,2 500萬美元也會進了別人腰包。
可見,速度就是效率,拖延隻能導致失敗!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快速傳遞縮短了空間距離,把世界各地的市場信息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了。信息就是機會,就是財富。但是,信息所提供的機會稍縱即逝,誰能快速拿捏,誰就能把握市場供需,誰就能獲得財富,也就能成為時代的佼佼者。美籍華裔企業家王安博士提出了一個有名的“王安論斷”,他認為要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大潮
中力爭上遊,就要在速度上下工夫,惟有速度提高了,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二、拖延妨礙了工作,也損害了自己
阿爾伯特?哈伯德先生認為,如果你希望通過拖延來瞞過公司,那你就犯了一個大錯誤。工作時虛度光陰會傷害你的雇主,但受傷害更深的則是你自己。一些人花費很多精力來拖延工作,卻不肯花相同的精力去努力完成工作。他們以為自己騙得過上司,其實,他們愚弄的竟是自己。上司或許並不了解每個員工的表現或熟知每一份工作的細節,但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很清楚,拖延最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升遷和獎勵是不會落在慣於拖延工作的人身上的。
更嚴重的是,拖延會侵蝕人的意誌和心靈,消耗人的能量,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揮。處於拖延狀態的人,常常陷於一種惡性循環之中,這種惡性循環就是:拖延——低效能+情緒困擾——拖延。為此,他們常常苦惱、自責、悔恨,但又無力自拔,結果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目的性,最終一事無成。
喜歡拖延的人往往意誌薄弱,他們或者不敢麵對現實,習慣於逃避困難,懼怕艱苦,缺乏約束自我的毅力;或者目標和想法太多,導致無從下手,缺乏應有的計劃性和條理性;或者沒有目標,甚至不知道應該確定什麼樣的目標。另外,認為條件不成熟,無法開始行動也是導致拖延的原因之一。
對每一個渴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拖延是最具破壞性的,它是一種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迷失自己的目的。一旦開始遇事推脫,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為自己的成功創造不可逾越的鴻溝。
拖延不僅會妨礙我們的工作,也會損害我們的心靈。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沒有在關鍵時刻及時做出決定或行動,而讓事情拖延下去,這會給自身帶來嚴重的傷害。那些經常說“唉,這件事情很煩人,還有其他的事等著做,先做其他的事情吧”的人,總是奢望隨著時間的流逝,難題會自動消失或有另外的人解決它,須知這不過是自欺欺人。不論他們用多少方法來逃避責任,該做的事,還是得做。而拖延則是一種相當累人的折磨,隨著完成期限的迫近,工作的壓力反而與日俱增,這會讓人覺得更加疲憊不堪。
另外,拖延並不能使問題消失,也不能使解決問題變得容易起來,而隻會使問題深化,給工作造成嚴重的危害。
三、果斷行事,拒絕拖延
遇事不果斷,猶豫不決,是慣於拖延的人最大的弱點。事實上,猶豫不決的最大原因就是做事缺乏目的性。事實上,這是人性最大的弱點。猶豫不決不等同於沉穩,也不是老練,而是瞻前顧後,優柔寡斷。
優柔寡斷的壞處,不隻是在你反複考慮之間喪失了成功的機會,它給人最大的負擔是精神上的壓力。在慎重行事的同時,少一分猶豫,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有一位推銷員前去拜訪一位房地產經紀人,想把《推銷與商業管理》課程介紹給這位房地產商人。
這位推銷員到達房地產經紀人的辦公室時,發現他正在一架破舊的打字機上打著一封信。這位推銷員自我介紹一番,然後介紹推銷的這門課程。
那位房地產商人顯然聽得津津有味。
然而,聽完之後,卻遲遲不表示意見。
這位推銷員隻好單刀直入了:“你是否想參加這個課程?”這位房地產商人無精打采地回答說:“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想參加。”
他說的是實話,因為像他這樣難以迅速做出決定的優柔寡斷者有許多。
這位對人性有透徹認識的推銷員,立即站起身來,準備離開,但接著他采用了一種多少有點刺激的談話技術。他的話讓房地產商大吃一驚。
“我決定向你說一些你不喜歡聽的話,但這些話可能對你很有幫助。先看看你工作的辦公室,地板髒得怕人,牆壁上全是灰塵。你的衣服又髒又破,你臉上的胡子也未刮幹淨,你的眼光告訴我你已經被打敗了。”
“現在,我告訴你你為何失敗。那是因為優柔寡斷的你沒有做出一項決定的能力。在你的一生中,你一直養成一種習慣:逃避責任,無法做出決定。錯過了今天,即使你想什麼,也無法辦得到了。”
這位房地產經紀人雙眼充滿驚訝,呆坐在椅子上,忘記了爭辯。這位推銷員道聲再見,走了出去,隨後把房門關上。但他再度把門打開,走了回來,帶著微笑在那位吃驚的房地產經紀人麵前坐下來,又說:“我的批評也許傷害了你,但我倒是希望能夠觸怒你。現在讓我以男人對男人的態度告訴你,我認為你很有智慧,而且我確信你有能力。你不幸養成了一種令你失敗的習慣,但你可以再度站起來。我可以扶你一把,隻要你願意原諒我剛才所說過的那些話。你並不屬於這個小鎮,這個地方不適合從事房地產生意。趕快替自己找套新衣服,即使向人借錢也要去買來。我將介紹一個房地產商人和你認識,他可以給你一些賺大錢的機會,同時還可以教你有關這一行業的注意事項,你以後投資時可以運用得到。你願意跟我來嗎?
”
聽完這些話,那位房地產商人竟然抱頭哭泣起來。最後,他努力地站起來,和這位推銷員握握手,感謝他的好意,並說他願意接受他的勸告,但要以自己的方式去進行。他要了一張空白報名表,答應報名參加《推銷與商業管理》課程,並且先交了頭一期的學費。
兩年以後,這位去掉了優柔寡斷弱點的房地產經紀人開了一家業績驕人、運營良好的大公司,成為最成功的房地產商人之一。
由此可見,猶豫不決是一個人成功路上最大的敵人。卡耐基認為,一個人對付優柔寡斷最好的辦法是要果斷、勇敢、自信,隨時提醒自己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要猶豫不決。
我們要想從根本上克服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弊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在行動之前,要反複冷靜地思考,給自己充分思考主題和問題的時間。
2一旦做好心理準備,就立即行動,遲疑是最大的禁忌。
3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論心情好壞,每天都要有規律地持續工作。
4不要浪費時間,把握住現在。今天應該幹的絕不拖到明天。商海如戰場,時機很關鍵。
隻要你看好了、看準了,你就該下決心:快,快動手吧!還猶豫什麼?
5要有遠見、有計劃的工作,搜集對將來有用的情報,一點一滴地積累。
如果你想廢除拖延的習慣,實現自己的目的,就一定要養成遇事果斷的作風。隻有這樣,你才能抓住工作中的每一個機會,為自己縱橫職場贏得成功的砝碼。
四、不做借口的“專家”
那些做事沒目的的人常常會一個是製造借口與托辭的專家。他們經常為沒做某些事而製造借口,或想出各式各樣的理由為事情未能按計劃實施而辯解。“這項工作的難度太大了。”“那個客戶還沒給我回信。”“我的事情太多了,忘了還有這樣一件事。”“老板規定的完成期限太緊。”“我們的工作條件太差了。”聽上去好像是上司可以信任的員工,在社會上也不會被大家信賴和尊重。無數人就是因為養成了輕視工作、馬虎拖延、慣於找借口的習慣,終致一生處於社會或公司的底層,不能出人頭地。
找借口是對惰性的一種縱容。每當要付出勞動時,或要做出抉擇時,總要找出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總想讓自己輕鬆些、舒服些。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曆,清晨鬧鍾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該起床上班了,同時卻感受著被窩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於是又躺了5分鍾,甚至10分鍾……
對付惰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讓惰性出現,惰性一旦浮現,即使是擺出與惰性開仗的架勢也於事無補。往往在事情的開端,總是積極的想法在先,然後當頭腦中冒出“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的問題時,惰性就出現了,“戰爭”也就開始了。一旦開仗,結果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