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智慧,不是能用數量來衡量的。即使在中國古代,一個秀才如果落難,實在走投無路了,讓他擔水種地打豬草,盡管腰酸背痛,還是能很快適應。但如果一個粗人突然得到提拔,讓他到翰林院舞文弄墨,可能一輩子都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人的智慧高於一切,勞心者的價值從來都是高於勞力者的價值的。
以前我們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是可以物化的有形財富,很多時候是可以標價出售的。一個思想可能催生出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因此,財富絕對是靠智慧的大腦得來的,那種傳統的依靠體力來勞作是不會得到大量財富的。即使是傳說中的那些大力士,在今天也頂多隻能維持自己的生計罷了。在今天越來越重視知識的年代,富有智慧的人們注定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
思維突破:解放你的勞動力
對於賺錢,富人自有主見。他們認為,賺錢有三種方式,一是靠身體,二是靠體力,三是靠腦袋。出賣自己是最可悲也是最下等的賺錢方式,而靠出賣自己的體力賺錢則是其次,最上層的賺錢方式就是靠腦袋。富人向來就是靠腦袋致富。世界上有很多富人都過得逍遙自在,他們在休閑中就能賺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窮人的致富之路必須從解放自己的勞動力開始。
10年前,一個24歲的青年巴魯克,以普普通通的出身,憑著自己準確的判斷和鍥而不舍的努力,用借來的5萬美元在10年間滾出了億元身價,鑄造了以色列第一財軟的宏偉事業。當時電腦行業正在時興,隨著大量國外品牌電腦的進入,國外大公司開發的各種軟件也開始長驅直入,計算機行業再次麵臨著機會的誘惑。不少人認為國外的計算機無論硬件還是軟件均遠遠超過本國,與其苦苦開發民族軟件,不如直接銷售推廣國外的硬件和軟件,這樣風險小,來錢快。
仍然潛心致力於民族財務軟件的開發、銷售的巴魯克似乎並不在乎國外同行的競爭,在他看來,軟件應用離不開技術和服務的本地化支持:國外許多公司可以將軟件加以調整推向市場,但其母版是國外的,不可能完全符合國家企業的要求。致力於民族軟件業的企業其優勢就在這裏,不僅完全做到了應用、服務的本地化支持網絡,而且在軟件設計上一開始就充分考慮到了以色列企業的現狀。
也正是憑借這一優勢,2000年,巴魯克擊敗國外著名公司,以不菲的價格拿下了僅軟件服務就達1000萬美元的大洋公司財務軟件合作項目,巴魯克的判斷力再一次得了高分。
正因為如此,猶太有句格言:“隻要能夠正確使用,你的頭腦就是你最有用的資產。”
億萬富翁亨利?福特說:“思考是世上最艱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從事它。”
被全世界富人視為致富導師的拿破侖?希爾在演講中曾經反複強調“思考致富”。為什麼是“思考”致富,而不是“努力工作”致富?最成功的人士強調,最努力工作的人最終絕不會富有。如果你想變富,你需要“思考”,需要把你的雙手從勞動力中釋放出來。
勤奮的人未必富有
適應人群: 勤奮但並不富有的窮人。
致富指數:★★★★★
窮人迷思: 從道理上講,農民是最偉大的,也是最勤奮的。然而,最勤奮的農民,恰恰是最窮的、最賤的,真正印證了那句話:勤奮的人未必富有。
世界上勤奮的人很多,而真正富有的人卻隻有那幾個,大多數勤奮的人並沒有通過勤奮地工作擺脫貧窮的命運,為什麼?
勤奮的人未必富有,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其一,窮人的工作太具體。
一提富人,必提比爾?蓋茨;一提比爾?蓋茨,就必提DOS操作係統,比爾?蓋茨正是靠了這座金礦,一直挖下去,最終坐上了全球財富榜的第一把交椅,直到今天。但DOS的發明者並不是他,真正的“DOS之父”很早就在一場酒吧鬥毆中喪命,享年隻有54歲。
可見,哪怕像比爾?蓋茨這種技術性人才,也不需要親自去搞發明,固然他也發明了一些,但那不是他致富的根本原因。
很多時候,富人並不需要做太具體的的事,做事越具體的人,掙錢越少。比如修鞋師傅,每一個破洞都是他親自操勞,哪怕他補得再好、要價再高,也不可能富到哪裏去。
富人的種類有很多,但大多數富人致富並不是靠做具體的事,而是靠經營,是靠別人的雙手致富。富人其實就是個高級廚師,把油鹽醬醋恰到好處地調配起來,一炒一烹,味道就出來了。
其二,窮人的努力可能隻是一個陷阱。
下麵這則故事,說明了許多經濟理論無法說明的道理。
一隻小小的蒼蠅,用盡短暫生命中的全部力量,渴望從玻璃窗飛出去。它拚命掙紮也無濟於事,努力沒有給它帶來逃生的希望,反而成了它的陷阱。
蒼蠅再努力也無法逃出困境,但就在房間的另一側,大門敞開著,它隻要花1/10的力氣,就可脫離這個自我設置的陷阱。
這就是說,付出的努力再多,不等於你能夠如願以償,有時候它反而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個故事的確發人深省,環顧四周,到處都是像可憐的小蒼蠅一樣的窮人,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沒有足夠的財務智慧去找到成功的方向。
許多窮人都很努力,但是他們沒有成功,沒有創造財富,這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不對頭。
一位名人說過,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什麼位置,而是你朝著什麼方向。許多窮人選擇了為金錢而工作這條路,於是他們為掙得更多的錢而拚命地工作。然而,不幸的是,他們掙得的錢越多,負債越多。為了還清債務,他們不得不更加努力工作。他們會在這樣的怪圈中循環:工作—掙錢—負債—工作。終其一生,他們都這樣地努力著、貧窮著,卻從沒想過改變方向——換一種掙錢方式。
窮人勞動不止,然而他們卻忘了一句至理名言:勤奮的人未必富有。
思維突破:把大腦作為勤奮的保障
丘吉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未來的帝國是頭腦的帝國。”1998年2月10日,即將就任韓國總統的金大中為《每日經濟》報創刊32周年的題詞是“頭腦強國”。4月21日他在出席新設計展覽會的開幕式時說:“21世紀是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的時代,隻有‘頭腦強國’才能支配世界……”
“財富來源於聰慧的大腦”,這一名言在知識經濟時代,愈來愈顯示出它的價值與意義,勤奮沒有錯,但它需要聰慧的大腦來保障。
愛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時受雇於一家超級市場,開始時大家都一樣,從最底層幹起。可不久愛若受到總經理青睞,一再被提升,從領班直到部門經理。布若卻像被人遺忘了一般,還在最低層原地踏步。終於有一天,布若忍無可忍,向總經理提出辭呈,並痛斥總經理用人無方,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拔那些溜須拍馬之人。
總經理耐心地聽著,他了解這個小夥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點什麼。但具體缺什麼,總經理一時也說不清楚,想了一會兒他忽然有了主意。
“布若先生,”總經理說,“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賣的。”
布若很快從集市上回來說,剛才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車土豆在賣。
“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總經理問。
布若又跑去,回來後說有40袋。
“價格是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總經理望著跑得氣喘籲籲的他說:“請先休息一會兒,看看愛若是怎麼做的。”說完叫來愛若對他說:“愛若先生,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賣的。”
愛若很快從集市上回來了,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4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總經理看。這個農民過一會兒還將弄幾箱西紅柿上市,據他看價格還算公道,可以進一些貨。想到這種價格的西紅柿總經理大約會要,所以他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作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
總經理看一眼紅了臉的布若,說:“請他進來。”
很多窮人就如同可憐的布若一樣,他們很勤奮,但他們的勤奮沒有聰慧的大腦去牽引,因此,這樣的勤奮隻能算是一個無奈的錯誤。窮人要想用勤奮換來財富,就必須把大腦作為勤奮的保障。
窮人不僅缺錢,更缺為其賺錢的頭腦
適應人群: 沒有一個富腦袋的窮人。
致富指數:★★★★
窮人迷思: 窮人缺錢,毋庸置疑。然而窮人更缺的是為其賺錢的頭腦,窮人和富人,首先是腦袋的距離,然後才是口袋的距離。
兩個窮人,沒有半分錢,政府給他們每個人發放了100元的生活補貼。第一個人用領取來的錢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然後留下50元作為生活費,其他的又拿去投資,最終錢生錢,逐步擺脫了貧窮的命運。而另一個窮人把這100元全部拿來買大米和油鹽,結果不到一個月,這些油鹽吃完了,窮人依然是窮人,依然麵臨著饑餓的威脅。
窮人缺錢,無可否認,但窮人更缺的,是為其賺錢的頭腦。很多窮人即使你給他錢,他也不會按你給他安排的致富道路前進。你給他100元,他會去買米;給他200元,他會去買酒買肉;給他500元,他會去買套體麵的衣服,最後剩下10元也要買幾注彩票。窮人窮慣了,有了錢就隻想改善生活,哪怕你給他100萬,他也隻會立刻把錢變成房子、車子,好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經不是窮人了!但這些東西是不能增值的,隻會消耗錢財。有了車,就有了汽油費、養路費、修理費、保險費,即使你停著不動,那一筆停車費也不是一筆小數目。擁有再多錢,如果隻出不進,要不了多久也會耗光。
窮人和富人,不僅是口袋的距離,更是腦袋的距離。
思維突破:要富口袋,先富腦袋
富人,永遠是窮人的榜樣,富人的口袋裏裝著窮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但是,窮人隻能看到富人口袋裏的東西,卻看不到富人腦袋裏的東西。其實,什麼樣的腦袋決定自己有什麼樣的口袋,要富口袋,必須先富腦袋。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即使把我的衣服脫光,再放到沒有人煙的沙漠中,隻要有一個商隊經過,我又會成為百萬富翁。”
這就是富人和窮人的差別。窮人隻能擁有裝錢的口袋,富人卻擁有賺錢的辦法和頭腦。
這個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人,開始時不僅有一個窮腦袋,更有一個窮口袋,可以說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窮人。但是,他從9歲的時候就往自己的腦袋裏裝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後來他也把這些有用的東西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書寫了一個從窮人到富人的神話。後來他口袋裏的財富堆起來恐怕比日本最高的山峰還要高。
這個人,就是被世界商界譽為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
鬆下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在車行裏工作,冬天五點半,夏天五點,不管刮風下雨,必須起床將店內外打掃一遍,然後一整天就全部做修理、銷售之類的活,一直到晚上七點鍾才能休息。然而,麵對這繁重的工作,再苦再累,鬆下從來沒有抱怨過,他把這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極其嚴格的磨煉。
後來,車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興旺,逐漸地擴大了規模,增加了自行車零部件的批發與零售。鬆下幸之助的工作量增加了,除了每天白天做修理之類的工作以外,晚上還要在店裏看守那些零部件。
但他並沒有把這段看店的時間浪費掉,而是讀一些小說來充實自己。他自己這樣說:“德川時代武士的修養,商人的氣質,百姓應有的態度,都生動地出現在小說裏。固然經過潤飾,但大致上還能忠實傳達。比方說地方上出現了豪傑做了什麼事,出現了偉大的英雄做了什麼事,那個英雄是如何用人,又如何論功行賞,這些事情都寫在小說裏,隻要照著去做,大致就不會錯了,這樣可以學到不少為人處世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