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向全球頂級商幫學思考2

粵商:以獨特的創意填補空缺

適應人群: 不善於從小事中激發創意的窮人。

致富指數:★★★★★

窮人迷思: 同樣的生意,不同的做法,自然會帶來不同的收益。這不僅僅是金錢的差距,更是智慧的差異。富人懂得在生意中用獨特的創意去填補空缺。 

有人說:粵商大膽、機敏、圓滑、理智而又聰明。大膽體現在他們敢爆冷門,人棄我取;機敏體現在對市場風向的敏銳預感上,能跟風挺進,領導潮流;圓滑體現在他們的經營手法上,善於因勢利導,借船出海;理智則體現在他們經營的穩健上,不盲目求大造勢;聰明則體現在他們能夠求新、求變,善於以獨特的創意填補空缺。

這是粵商通行天下的五大利器,尤其是最後一種更為突出。

香港酒店業巨子楊誌雲便是現代粵商中以創意取勝的代表。

楊誌雲,1916年生於廣東中山。1945年,楊誌雲攜帶妻子到香港謀生,供職於“大有金號”。這個金號由於生意一般,曾幾度易手。楊誌雲的老板得到金號後,念念不忘讓金號起死回生,卻一直苦無良策,最後轉讓給楊誌雲去經營,金號被易名為“景福金號”。

接手金號後,楊誌雲便開始琢磨起死回生的手法。由於財力所限,楊誌雲隻能就其所能在創意上做文章,以變出花樣來招徠顧客。

當時,在香港經營的金號多如牛毛,而在競爭中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景福金號”明顯處於劣勢。經過一番處心積慮,楊誌雲發現了一個宣傳上的突破口:當時幾乎所有的金號在黃金成色上都做不出什麼好文章,成色十足者更是少之又少。平時對成色不足的問題,顧客們也不是沒有意見,但全香港的金鋪行業都是這樣的風氣,他們也沒有什麼辦法。

楊誌雲敏銳地意識到,此時在成色上做文章,必然可以激起顧客求全、求好的心理,從而改變經營的現狀。於是他打起招牌,以“十足成色”作為招牌。這樣,“景福金號”的信譽慢慢建立起來了,聲望日隆,隻要一提“景福”,炒金客們莫不交口稱道。

利用“景福”這一聲譽,楊誌雲再次大做文章,把“景福”出產的金條印上“景福”標誌,這樣做使握有“景福”金條的顧客在黃金交易中因那道“十足成色”的招牌而大占便宜,等於是在金條上貼了張“信譽可靠”的商標。由此人們對“景福金號”的好感更是大增,“景福”開始成為金鋪名牌。

楊誌雲除了做黃金生意以外,還涉足酒店、房產等領域。在各個領域無一例外都取得巨大的成功。楊誌雲早年的經營運勢迅猛,“運氣”來時,擋都擋不住,事業一沾手就變大,鈔票一見風就漲。事實上,除了運氣不錯,裏麵最主要的促成因素就在於:對於每一個新視野,楊誌雲總是以非凡的創意開端,而且填補了市場的空缺。由此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經營由此一順俱順。由此可以說,非凡的創意是楊誌雲事業成功的起因。

粵商都明白這樣的道理:要想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取勝,必須要用“奇”,以獨特的創意來獲取財富。

一堆木料,將它用來做燃料,幾乎分文不值;如果將它賣掉,價值幾十元;如果將它製作成家具再賣掉,那就值幾百元;如果請高級木匠將它製作成高檔的屏風賣掉,那就價值幾千元了!

這其中的差距,不僅僅是金錢的差距,更是創意的差距,是智慧的差距。不同的創意催生不同的財富。

“金利來”的創始人曾憲梓曾經說過一句話:“做生意要靠人的創意而不是靠本錢!”確實,賺錢與否,不在於項目的大小,不在於資金的多少,而在於有沒有獨特的創意。 

思維突破:開發你的創意潛能

創意對於創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對於窮人來說,隻有永葆創意的活力,才能立足於商海。一旦停止了思考,停止了進取,哪怕你隻是在原地踏步,其實也是在後退,因為其他的創富者仍然在前進、在創新、在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斷產生一種對自己來說是新穎的、前所未有的認識和體驗,它使我們某種工作進展順利而迅速。這說明其實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創造潛力。如何將這種潛力發揮出來,來幫助我們尋找生活中好的創意,是一門不可不知的學問。

創意思考家的利器就是借鑒及采納其他人的點子,擴大自己的視野。所以,尋找創意的第一步就是記下生活中碰到的好點子,將各種可應用於自己事業的好點子收為己用。

其次,要采取不同的觀點。創意意味著以新觀點來看待習以為常的事物,天才就是擁有與眾不同的觀察力的人。

最後,為自己開一家點子銀行。“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句話說得對,不過,不新鮮的事可用無窮的方式加以重新組合,這也是創意的本質所在。

點子多了,你需要時就從銀行取出來,重新整理、組合,就會發現自己想要的。

同時應該學會弄清自己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誌和人格的特點,隻要講究方法,合理地發揮所長,發揮潛伏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爭取從優發展,就可以在生活的細節中激發創意,開創自己的世界。

許多創意並非憑空而來,如果平時對生活和社會多加留意,必然會獲得許多新的認識和感悟。畢竟創意源於思考,源於生活。

港商:智商是經商的底牌

適應人群: 在經營中隻靠蠻力不用智力的窮人。

致富指數:★★★★★

窮人迷思: 在《孫子兵法》中講究以智謀事。同樣,商人最可貴的不是手中的錢,而是智商——智商可以把辦不成的事辦成,把掙不到的錢掙到。換句話說,智商是經商的成功底牌,沒有智商,或智商不足,一定難以始終堅守自己的經商底牌。 

經商不是靠蠻力,而是靠智力。香港商人一貫以智取天下,所以在紛紜複雜的商海大戰中能夠獨占鼇頭,而立於不敗之地。

李嘉誠是港商中當之無愧的代表,而李嘉誠是靠智來奪取天下的。他像軍事家一樣思考自己的每一步戰略,對每一個行動都進行周全的部署,這一點在他收購和黃集團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製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黃埔船塢的曆史則可追溯到1843年。100多年的發展壯大,和記、黃埔變成了資產龐大的商業巨人。

但是,和記、黃埔在1973年受到股市大災、世界性石油危機以及香港地產大滑坡的嚴重影響後,加上和黃主人祈德尊家族經營不善,陷進了財政危機,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虧損金額高達2億港元。

因此,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

彙豐於是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和記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團公司。

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

當時,彙豐表示,在和黃經濟好轉後,會選擇適當機會,出讓其大部分股份。其實,李嘉誠在覬覦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著和記黃埔。他放棄九龍倉,必然要全力吞並和黃。

李嘉誠一直密切關注著和黃的發展。與九龍倉一樣,他通過充分的研究,認定這是一家極具發展潛力隻是目前經營不善的集團公司。

另外,李嘉誠洞悉到彙豐不會長期持有和黃股,因為彙豐銀行身為香港金融至尊,不會長期背上“銀行操縱企業”的黑鍋。也就是說,彙豐出售和黃股權勢在必行。

於是,在1978年的九龍倉大戰中,當彙豐大班沈弼出麵規勸李嘉誠時,李嘉誠果斷地放棄爭奪九龍倉的控製權,借以與彙豐增進友誼,為下一步收購和黃埋下伏筆。

之後,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二人交情日深。李嘉誠又進一步了解彙豐急需擴大實力,增強儲備資金。也就是說,彙豐有可能急於拋出和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