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就不能不說是緣分和運氣了。沈弼十分讚賞李嘉誠的精明能幹、誠實從商的作風及其如日中天的業績,對李嘉誠情有獨鍾。

此外,沈弼慧眼識珠,認定李嘉誠可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黃。

因此,彙豐銀行於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將其手中持有的和黃普通股出售給長江實業。

當時,對彙豐的和黃股垂涎者甚眾,但沈弼及彙豐根本沒有考慮讓別人角逐和競爭。彙豐讓售李嘉誠的和黃普通股價格隻有市價的一半,並且同意李嘉誠暫付20%的現金,對李嘉誠真是優惠至極。

接下來,李嘉誠集中火力乘勝追擊,繼續在股市上大量吸納和黃股票。

經過一年的集中吸納,到1980年11月,李嘉誠成功地擁有396%的和記黃埔股權,控股權已十分牢固。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注:包玉剛入主的怡和係九龍倉不屬獨立洋行),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當時,長江實業實際資產是693億港元,而和記黃埔的市價總值是62億港元。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勝強,成功控製巨型集團和黃,難怪被稱為“蛇吞大象”。

匪夷所思、難以置信,然而這又是不爭的現實。因此,李嘉誠被冠以“超人”之譽。

李嘉誠勝,就勝在他的智商。

“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這些軍事諺語說明了隻有運用智商才能贏得戰爭的道理。商戰競爭,同樣是智謀先行。窮人要想在競爭中獲得最後的勝利與成功,關鍵就在於是否有因時製宜、因地製宜的商戰謀略。 

思維突破:把智商作為經商的底牌

智慧就是隱藏在大腦裏的利劍,關鍵時刻能發揮重要作用。將軍用它,能百戰百勝;政治家用它,能治亂世;窮人用它,則能由窮變富,由賤變貴。

雖然,古往今來那些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的智慧讓人津津樂道,但窮人千萬不要以為智慧是多麼的深不可測。其實,一個想法、一個點子、一個主意都可以稱之為“智慧謀略”。

下麵的故事是一個55歲的普通老人經營報亭的經典案例,他精明的經商手法毫不誇張地說,是教科書般的商業智慧。當然,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該老人名叫黃豐,幾年前,他下崗了。

生活的壓力迫使黃豐老人要找一份工作,雖然他歲數大、沒文化、沒技術、沒特長。但他腦子靈活,想來想去,決定賣報紙。

於是,他開始尋找合適的賣報地點。幾經挑選,發現城北客運中心人流量大,車次多,於是選定在城北客運中心賣報。

黃豐經過幾天的實地考察後發現,城北客運中心已經有了兩個人在賣報紙。兩個人當中,有一個已經賣了很長時間了,而另一個是車站一位駕駛員的親戚。黃豐知道,如果直接進車站內賣報,會被人家趕出來。

於是,黃豐決定以車站的管理人員作為突破口。最初,他每天給幾位管理人員每人送一份報紙,一來二去也就熟了。黃豐就經常在與他們的交往中介紹自己的情況:現在下崗了,在附近賣報,但銷量不好,女兒馬上高考了,但高昂的學費他實在是無力負擔,女兒很優秀,假如她不讀了,真的對不起她了……車站管理員聽了之後,很同情他,就主動提出:“那你就來我們車站賣報嘛,這邊生意很好的。”

如此一來,大功告成!這時候黃豐就光明正大地到城北客運中心賣報紙了。當然,他還是每天送管理員每人一份報紙。

一個車站之內,有三個賣報人,而且賣的報紙都差不多。那兩個賣報的各有一個小攤點,在車站的一左一右。黃豐決定自己不擺攤,帶報紙到等車的人群中和進車廂裏賣。

一段時間下來後,通過實踐,黃豐還總結了一些門道:等車的人中,一般中青年男士喜歡買報紙,車上有座位的人一般喜歡買報紙,而且邊看報邊吃早點,有重大新聞時報紙賣得特別快。

於是,黃豐又有了新創意。最初他每天叫賣報紙時,是用這樣的方式:快報、晨報、晚報,3毛一份,5毛兩份。現在他這麼叫賣:伏明霞嫁給53歲的梁錦鬆啦、一個女檢察長的墮落啦、非典疫情新進展啦,等等。果然,這一招十分見效!原先許多不想買報的人都紛紛買報紙。這樣一來,每天賣的報紙居然比平時多了一半。

同時,黃豐還讓同樣下崗的老伴在車站擺了個小攤,專賣豆漿。他賣的豆漿是用封口機封裝的那種,拿在手上不會灑出來。雖然比人家多花了500元錢買封口機,但豆漿價格比別人貴1毛錢。因為坐車吃早點的人通常沒法拿散裝豆漿,因為怕灑。所以,他老伴的豆漿攤生意好得很。

半年之後,車站的一家報攤因為生意不太好就要轉手,於是黃豐就接下這個報攤。並進行了改造:買了政府統一製作的報亭,氣派又美觀。黃豐的經營品種也從單一的賣報紙發展到賣一些暢銷雜誌,銷量就更上一層樓了。

由於黃豐這個報亭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銷量帶來了旺盛的人氣,很快就被可口可樂公司發現了。他們安排業務人員上門,在黃豐的報亭裏張貼了可口可樂的宣傳畫,安放了小冰箱。於是,報亭不僅變得更漂亮、更醒目,還能收一些宣傳費,而且增加了賣飲料的收入。

兩年之間,黃豐的賣報生意從小到大,做得有聲有色。每月的收入都不低於4000元。有了經驗與資金的原始積累後,黃豐又有了新的目標,就是在附近的一個小區出口再開一家新的報亭。走上連鎖經營的道路。

一個沒有文化的普通老人,賣報居然能賣出這樣的經商智慧,在讓人拍案叫絕的同時,也應該給窮人以自信,隻要多動腦子,多想法子,把智商作為經商的底牌,就不愁找不到門路,就一定能迅速成功。

徽商:連橫合縱,讓天下勢力為己所用

適應人群: 不懂得借助他人勢力為己所用的窮人。

致富指數:★★★★

窮人迷思: 窮人要想致富,總得憑借一定的資源,人才便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窮人創富,要懂得連橫合縱,讓天下勢力為己所用。 

自古雲:無徽不成鎮,無徽不成商。徽商形成於明朝中葉,衰落於晚清,稱雄中國商界達數百年之久。徽商倡導了一種獨特的商業文化和一套完整的商務理念。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於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甚至在日本、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有其蹤影。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派所無法匹敵的。徽商為何能闖蕩全世界,賺盡天下人的金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懂得連橫合縱,讓天下勢力為其所用。

沒有勢,就沒有利;沒有利,就沒有勢。勢,就是力量,就是走向。積蓄起來的力量為勢,找到走向的道理也是勢。正如古人所說:“理有所至,勢所必然。”

紅頂商人胡雪岩作為徽商的代表,在其商業經營活動中,十分注重借勢經營。

其中很多是圍繞取勢、用勢而展開的,他也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取勢、用勢的機會,從而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地盤,擴張自己的勢力。

於是,胡雪岩擁有自己的一套商業理念,即“勢利,勢利,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所以現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勢”。

胡雪岩所取的“勢”主要有三個方麵,他說:“權場的勢力,江湖的勢力,我都要,這兩勢要到了,還不夠。還有洋場的勢力。”

綜合胡雪岩經商生涯來看,其突出特點就在於他的“借勢取勢”理論。官場勢力、洋人勢力和江湖勢力他都要,他知道勢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勢就有利,因為勢之所至,人們才馬首是瞻,這就沒有不獲利的道理。另一方麵,有勢才有利,社會上各種資源散溢著,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樣,假若不予蓄積,沒有成熟,就無法形成一種力量、一種走向。蓄勢的過程,就是積聚力量,形成規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過程。積聚力量和安排調度,正是一個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