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逛中,趙劍寒忽然發現一處擺著泥人和木雕製品的攤點,有兩名工匠在現場製作,吸引了許多人圍觀。趙劍寒從人群的縫隙中看到擺放的這些手工作品製作精良,不管塑造的是人還是動物,都十分逼真,讓人覺得惟妙惟肖。
發揮自己人小個矮的優勢,趙劍寒想辦法鑽進人群,來到攤位麵前,隻見兩名工匠都是三十多歲,一個在捏泥人,一個用一把雕刀在一塊方木上雕刻一隻下山的猛虎。這裏兩人的技藝十分熟練,一會兒工夫大概的輪廓就出來了,人群中傳來“嘖嘖”的讚歎聲。
很快,泥人捏好了,是一個正在遊戲的孩童,臉上帶著頑皮的笑容,十分可愛。另一人神情專注,手裏的雕刻刀不停地飛舞著,木屑簌簌而下,一個威風的虎頭逐漸露出端倪。
趙劍寒目光敏銳,發現此人出刀十分堅決果斷,大部分地方隻用一、二刀就刻好了,進刀的力度、深淺掌握得非常到位,沒有出現反複修改的情況,顯示出非凡的技藝和深厚的功底。
這樣的人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這個時代機械加工能力十分匱乏,鐵匠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用鐵錘鍛造,機床之類的機加工設備即便在西方也沒有誕生,趙劍寒有一大堆先進的知識,也沒辦法變出機床來。
因此在他的計劃中,鋼鐵的鑄造和鍛造就顯得尤為重要,大部分金屬零件都需要用這種方法製造,而精密鑄造和鍛造需要模具。根據現有的條件,模具隻能用木材、細沙或者石膏來製造,高精度的模具可以大幅度減少零件的後續加工的工作量,即使在工業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模具製造師也是難得的人才。
這兩人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除了心靈手巧之外,必然經過了一番勤學苦練,如果讓他們來幫忙自己製造模具,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問題是如何說服他們為自己服務呢?
趙劍寒退出人群,讓李叔打聽這倆人的住處和來曆,準備合適的時候上門交流一番。
這倆人在肅州一帶小有名氣,李叔很快就打聽到了他們的來曆,他們倆一個姓秦,一個姓吳,住在離城十二裏的鄭家村,都是一個名叫鄭宏的大匠師的徒弟。鄭宏是一個老木匠,今年五十多歲了,手藝精湛,遠近聞名,許多大戶人家的豪宅裏都有鄭大師的作品。
另外,鄭宏還有一個弟弟叫鄭偉,在肅州附近也非常有名,是一個鐵匠。兄弟倆人從小就跟隨名師學習,經過幾十年的刻苦鑽研,技藝終於大成,雙雙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匠師,成為一段佳話。
聽到李叔的介紹,趙劍寒心裏一動,決定上門請他們製作一樣東西,以此來決定自己製造火槍的技術路線。
製造火槍最難的是槍管,前世,所有國家軍用製式步槍槍管都是有膛線的,使得子彈出膛之後旋轉前進,保證了彈道的穩定。可是槍管膛線的加工需要專用的機床,現在沒有電動機、內燃機或者蒸汽機作動力,趙劍寒根本就沒辦法製造這種機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