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寒的聲音不急不緩,似乎有著某種感染力,孩子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這個小先生講話,沒有一個敢調皮搗蛋。
然後趙劍寒就開始帶著他們讀“三字經”,盡管沒有課本,但是“三字經”本身比較簡單,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們學起來不太費勁,很快議事廳裏就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外麵孫村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讀熟了一段之後,趙劍寒逐字逐句地解釋了經文的含義,然後要求他們背誦,並宣布明天上午檢查,凡是合格的人他就會傳授他們厲害的武功。
傳統的私塾先生總是要求學生先把課文背下來,然後自行體會課文的含義,隻是對一些特別深奧的地方才加以講解,這樣一來聰明用心的學生領悟較快,還鍛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很快就會脫穎而出,但是大部分學生卻隻能學個囫圇吞棗,屬於精英型教育模式,而趙劍寒所用的方法可以讓大部分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的進度也會更快一些,屬於普及型教育模式,對於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趙劍寒認為自己的方法更加有效。
上午的課程結束後,離中午還有一段時間,趙劍寒來到王鐵匠的作坊裏,看看工匠們的進度。
趙劍寒為每一個部件都標注了尺寸,槍機和彈膛形狀複雜,體積相對較大,隻能用黃銅鑄造,擊錘體積較小,可以用鐵鑄造,機匣用薄鐵皮打造,其他的部件如槍托等基本上是用木頭做的,幾個鐵匠和木匠每人負責製作一樣,倒是有點生產流水線的雛形了。
以往工匠們都是獨立完成一項工作,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每一個細節由自己決定,隻要最後的成品合格就可以了,可是這一次,工件的每一處尺寸都規定的死死地,不容出現一絲一毫的誤差,這讓他們很不習慣。
工匠們心裏明白,這次的活計對他們的手藝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手了,誰也不願意自己的作品出問題,導致最後的成品不能組裝起來,那樣的話,自己這張老臉可就沒處擱了。
可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不是那麼好改的,他們每完成一個步驟都要用那種奇怪的尺子反複測量,超出了標準就要重新返工,老匠師們手忙腳亂,進度十分緩慢。
趙劍寒也不著急,這樣的分工合作方式對他們來說畢竟是第一次,隻要他們適應了,下一次製作速度就會快很多。
箭形彈倒是做出來了一些,秦向武和吳青山倆人先將木頭削成圓柱體,直徑比槍管的口徑稍微小一點,然後用雕刻刀切出三個凹槽,形成一個彈托,正好可以將小鐵箭的三根尾翼去,還要保證箭身不能有絲毫的傾斜,難度非常大,沒有多年練就的功底是做不到的。
做好了這些,再用石蠟封好,形成下半部是圓柱體,上半部是錐形的箭形彈。根據趙建寒的要求,每個彈托的厚薄都不一樣,它們的相關數據都要事先記錄下來,要通過試射來確定到底什麼尺寸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