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後裝燧發槍(下)(1 / 2)

火藥燃爆之後,槍機的作用發揮出來了,隻有一縷白煙從槍機右側後部溢出,看到這裏趙劍寒放心了,這麼一點泄漏的火藥氣體對射程影響不大,對射手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當然這隻是對習慣於右手的人,左撇子使用起來就比較麻煩了,這個問題在金屬彈殼和雷汞做出來之前是沒辦法解決的。

趙劍寒和眾人一起跑向岩石,尋找彈著點。改進後的箭形彈沒有讓大家失望,深深地沒入到岩石之中,以入射點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拳頭大的深坑。

新型燧發槍和箭形彈初獲成功,威力還不小,大夥兒爆發出一陣歡呼聲。趙劍寒也非常高興,試射的結果證明自己的設計是完全可行的,不過他知道現在離成功還差的遠呢,於是他馬上就平靜下來,開始詢問董雲山射擊時的感覺。

董雲山覺得抵肩射擊的方式比以前要舒服,後坐力並不大,更容易瞄準,另外,他覺得後裝槍填裝的速度比鳥銃起碼快了三倍,唯一的問題是實際的彈著點和他的瞄準點有偏差,需要進一步改進。

趙劍寒和秦向武、吳青山分析後,一致認為彈托和箭形彈的連接還是有些問題,導致彈托分離時影響了小鐵箭的飛行路線,於是他們又拿出了另一種箭形彈進行試射。

打了十幾發子彈之後,槍機忽然拉不動了。

“難道是卡殼了?”趙劍寒接過步槍,把它拆開一看,才發現槍機和彈膛的連接裝置受熱膨脹,導致卡殼。趙劍寒馬上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黃銅受熱膨脹比鋼鐵要大很多,這一點在以後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

隨著試驗的進行,一個個問題被找出來,大夥一起商量著尋求解決方案,當然,主要出主意的還是趙劍寒,每次都是他先提出一個辦法,工匠們商量製造的工藝,如果實在是實現不了,就要求趙劍寒提出新的方案。

就這樣,趙劍寒上午教孩子們讀書習武,下午一起到靶場進行試射並記錄實驗數據,晚上回來分析討論,一連過了十幾天,試射的彈藥達到了一千餘發,新的槍支和彈藥距離成熟也越來越近。

趙劍寒又為這種槍支設計了缺口瞄準具、V形表尺和拄形準星,表尺上數據也需要大量的試射來確定。本來他還想設計出覘孔瞄準具來提高射擊精度的,可是出於加工工藝和成本考慮,最後還是放棄了。

現在,在三十丈(將近一百米)距離上,百分之九十的彈著點散布在直徑三寸的範圍之內,六十丈的距離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彈著點散布在直徑一尺的範圍之內,箭形彈飛出六百米之後仍然具有較強的殺傷力,這些指標在這個時代是極其驚人的,作為試射員的董雲山和其他護衛看向小公子的眼神裏總是充滿了佩服、驚歎和不可思議。

經過不斷地改進和調整,後裝燧發槍和箭形彈終於定型了,槍支全長五尺,重量十八斤,有效射程達到了一百丈(三百多米),表尺以三十丈為一個基本單位,分為六格,其它各個零件和每次填裝的火藥都製定了嚴格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