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規劃(1)(1 / 2)

“倒了,倒了!”隨著眾人的歡呼聲,又一顆參天大樹“呼啦啦”地倒了下來,幾個年輕人上前將幾根繩子綁在大樹上,然後一群人將砍倒的大樹拖往山下,勞動的號子在山林裏不停地回響著。

這裏是臥虎山莊背後的那座大山,許多人正在砍伐樹木,開辟一條上山的道路。

餘德水帶領大批人馬到達之後,臥虎山莊掀起了一輪新的建設高潮,大部分配送隊的隊員和木匠來到大山裏修建臥虎山莊到樺樹溝的道路,留下來的這些人和其他工匠一起開發山莊背後的這座大山。

從樺樹溝回來之後,趙劍寒一直在做近一段時間的發展規劃,總體的規劃已經完成了,現在他正在做一些具體的設計圖紙。

首先是鋼鐵工業的發展規劃。

中國使用鐵器的曆史有近兩千年,煉鐵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木炭和鐵礦石混合起來在高爐裏的高溫下進行還原反應,由於爐溫的限製不能將鐵完全融化,所以出產的鐵是固態的,質地疏鬆,含雜質較多,需要鐵匠們進行反複鍛打才能使用,“百煉成鋼”就是對這種生產工藝最好的詮釋。

這種工藝生產效率很低,曆史上各個王朝和諸侯可以動員全國或者整個地區的力量,集中幾百甚至成千上萬名鐵匠來進行鋼鐵生產,這是趙劍寒不能接受的。

其實趙劍寒以前設計的加熱爐也可以用來煉鋼,這種方法屬於坩堝煉鋼法,但是這種方法每次加熱的時間很長,受製於坩堝的尺寸,生產量很小,效率太低了,也不適合用於大規模生產,在規劃中,趙劍寒將鋼鐵生產分為原料製備、煉鐵、煉鋼、鋼材加工幾個主要部分,由於前世主持設計建造了一個小型鋼鐵廠,趙劍寒采用的工藝流程完全是參照二十世紀前期的標準,技術水平超越這個時代幾百年。

首先是鐵礦石的處理,鏡鐵山的鐵礦石是鏡鐵礦、褐鐵礦和菱鐵礦的混合礦,品位不到百分之四十,趙劍寒準備用選礦工藝,為此他專門設計了鐵礦石焙燒爐,希望通過焙燒之後礦石的品位能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成為鐵精礦,從而滿足高爐煉鐵的需要。

焙燒爐采用無煙煤為燃料,包括爐體、耐熱爐襯、爐膛、給料裝置、抽風排煙的煙囪等主要部分。因為前世參觀過酒泉鋼鐵公司的選礦廠,趙劍寒憑著印象,加上一些自己的推測設計出了這種結構,至於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隻能通過實踐來檢驗了。

焙燒爐出產的礦石經過粉碎、磨細、磁選、燒結等步驟,就可以得到高爐煉鐵的主要原料了,由於條件的限製,這些工序都要通過人工來完成,產量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很高的,不過目前這套工藝還處於實驗室階段,等以後生產出合格的鋼鐵,機械加工工藝達到一定的水平後,就可以製造粉碎機等機械設備,實現大規模生產。

鐵精礦準備好了之後就可以進入高爐煉鐵了。趙劍寒有高爐設計的經驗,直接采用拿來主義,將前世設計的高爐尺寸縮小幾倍,畫成了施工圖紙。由於是實驗產品,高爐底部的爐缸容積隻有半個立方左右,也就是說一次冶煉出鐵量不會超過四噸,這點產量在二十一世紀是不可想象的,可是在這個年代,它可以稱得上世界上最先進、產量最高的高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