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追尋記憶的痕跡,探索記憶的奧秘
第一章追尋記憶的痕跡,探索記憶的奧秘
記憶是怎麼回事
人,如果沒有記憶,就無法發明創造和聯想。——法國作家伏爾泰
馬龍·白蘭度曾經在他的自傳中清晰地描述他的第一個記憶:“我睜開雙眼,借著曙光環顧四周,發現厄米還在睡覺,所以我盡自己所能穿好衣服,走下樓梯,每一步都是先邁左腳……”
你的記憶開始於多久以前?一個人能記住幾歲時的事情呢?也許在記憶中有幼兒時期的某些片段,而且也很清楚,但是你能像馬龍·白蘭度那樣清晰地描述它嗎?
記憶的關鍵在於能否再認、回憶和複做。
例如,解答一道選擇題,當看完題目之後,答案還沒有在頭腦中出現,但一看供選擇的答案,立刻認出其中有一個是該題的答案。這種感知過的事物出現在眼前時,能夠認識它們的現象就叫“再認”。至於經曆過的事物不在眼前,也無人提示,但能獨立地再現出這一事物的印象,這種現象叫“回憶”。這種情況在學習中比比皆是,如背誦課文,記單詞,寫化學方程式,使用公式解題,等等。學過的動作,在需要時能準確地重複做出來,叫做“複做”。
根據記憶持續時間的長短和工作方式,可以把記憶分為3種:
1感覺記憶
每一種感覺記憶都會將感覺刺激的物理表征保持幾秒鍾或更短的時間。就電影中的動作本來是間斷的,卻給人一種連續的感覺,這是由於感覺記憶的原因。前一個動作在我們頭腦中還沒有消失,後一個動作已經出現了,所以動作看上去是連續的。感覺記憶的內容,如果沒有加以注意很快就會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轉入短時記憶。
2短時記憶和工作記憶
青少年朋友們可能早已意識到某些記憶隻能保存很短的時間,叫短時記憶。例如,給同學打電話時從號碼簿上查到電話號碼,電話還沒接通,號碼已記不起來了。研究者把這種記憶類型稱為短時記憶。一般,短時記憶持續的時間不超過1分鍾。短時記憶所能記住的內容(或稱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這就是說,短時記憶的容量有時為5,最多不超過9,大都在7左右。這些數字不是簡單的數學數字,而是指信息“組塊”或單元。如906547682315這幾個數字,讀完後如果立即回憶,那必定難以進行,因為它超過了短時記憶的容量。但如果我們把它斷開來讀“9065—4768—2315”,回憶起來就比較容易,因為它包括了三個信息“組塊”。這對我們閱讀和學習英語聽力都很有啟示,在閱讀或聽外語時,如果能以語意群為信息單位,就可提高我們讀和聽的速度和記憶效果,便於對內容的理解。關於短時記憶,研究者們把它包含到“工作記憶”這個更寬泛的概念裏,當你的短時記憶過程把號碼保存在頭腦中時,你的工作記憶使你能夠執行一定的心理操作來完成有效地搜尋,即人找紙筆把號碼記錄下來的情形。短時記憶和工作記憶都是可以意識到的,當短時記憶的內容得到複述,就轉入長時記憶。
3長時記憶
這是個關於“記憶到底能持續多久”的問題,信息保持超過1分鍾,直至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記憶,就是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中的內容,我們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夠意識到的,隻有當這些內容從長時記憶轉變成短時記憶時,才能被意識到,或者說回憶起來。我們對過去事物的回憶,都是以短時記憶的形式出現的。長時記憶的容量,如果進行足夠的複習,從理論上講,是沒有界限的。另外,長時記憶的內容,有時可能受到幹擾,想不起來,但以後還能恢複。如我們一時想不起來過去曾見過的某個公式或單詞,過一段時間,又能想起來,而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一旦受到幹擾,也就消失了。
記憶學堂:
美國加州大學生物研究所帕福恩教授做過這樣一次實驗,他破壞了一隻鸚鵡有關記憶的腦神經部分,這隻鸚鵡的記憶立即消失,連平時那些朗朗上口的學舌用語都忘得一幹二淨。
艾濱浩斯告訴我們什麼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於記憶,記憶是整個心理生活的基本條件。
——俄國心理學家謝切諾夫
假如有人問你:“你記得回家的路線嗎?”也許你立馬就會反駁道:“一隻小狗都認得回家的路,難道我會不認得嗎?”倘若又有人問你:“你是不是所有曾經記住的東西都不會忘記呢?”你也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不行!”
這兩個問題正好驗證了我們早已經知道的事實:記憶與遺忘都是人類所不可或缺的,無論對的錯的,有用的還是沒用的,它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地被我們記憶著。如果一個東西多次出現在眼前,浮現在腦海,那麼我們對它的印象就深一些,反之就會自然遺忘。
記憶,是指經曆過的事物在腦中保持重現的心理過程。有沒有記住,主要看能不能再認,能不能回憶和能不能複做。
而對於識記過的事物,不能回憶,則稱為遺忘;其實遺忘就是指記憶元素之間的鏈接淡化甚至消失,導致你對某東西再也不能回憶起來。有些東西雖然不能回憶,但有時候還可能認知,這被稱為暫時遺忘,但如果既無法回憶又無法認知,則稱為完全遺忘。遺忘分為暫時遺忘與完全遺忘。
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此想要攻克遺忘就必須先熟知它的規律。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名叫艾濱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年),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後,記憶研究就成了心理學中被研究最多的領域之一,而艾濱浩斯正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
艾濱浩斯以自己作為測試對象,得出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拚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如下表。
然後,艾濱浩斯又根據這些點描繪出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濱浩斯遺忘曲線,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
這條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如不抓緊複習,在一天後就隻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予複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這正好證實艾濱浩斯揭示的遺忘規律。
艾濱浩斯還在關於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複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音節,需重複54次;而記憶6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隻需要重複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麵而牢固。一味地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比較容易記憶的是那些有意義的材料,而那些無意義的材料在記憶的時候比較費力氣,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也很不輕鬆。因此,艾濱浩斯遺忘曲線是關於遺忘的一種曲線,而且是對無意義的音節而言,對於與其他材料的對比,艾濱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質材料的不同遺忘曲線,不過它們大體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濱浩斯的實驗向我們充分證實了一個道理:學習要勤於複習,而且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得也越慢。
但是記憶規律可以具體到我們每個人,因為我們的生理特點、生活經曆不同,可能導致我們有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式、記憶特點。規律對於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為,隻能起一個催化的作用,如果與每個人的記憶特點相吻合,那麼就如順水揚帆,一日千裏;如果與個人記憶特點相悖,記憶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艾濱浩斯記憶曲線。
記憶學堂:
加拿大的潘費爾博士在為癲癇病患者實施開顱手術時(需切除一小部分腦子),第一次取下了部分腦殼骨。手術之前,潘費爾對打開的腦子進行了全麵的電刺激,意識清醒的病人則回答每次刺激後的感覺。潘費爾發現,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所得到的反應都很多,但隻有刺激顳葉部分才能產生清晰而集中的記憶感覺。這種通過電刺激所引發出來的記憶,在正常回想條件下卻想不起來。這說明,我們認為記憶“遺忘”了的東西可能已經永久性地記錄在了腦子裏。
增強記憶要學會忘記
記憶如錢包,拚命裝反而漏得不剩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