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屈:屈服。撓:彎曲。意指在惡勢力或困難麵前不屈服,不低頭,十分頑強。古作“不橈不詘”。

【出處】漢·班固《漢書·敘傳下》。

西漢成帝時,京城長安謠言四起,紛紛傳說要發大水了,結果搞得人心不安,都爭先恐後地準備搬家。

在一片混亂中,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嚇得六神無主,他驚慌失措地來到成帝麵前勸其避水,“慢著!”丞相王商挺身而出。王商勸阻成帝說,事情的真實情況還沒有調查清楚,皇帝率先奔逃,肯定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應該對這件事展開調查,最後再下結論。成帝聽後依言展開了調查,發現洪水一事果然純屬謠傳。他因此對王商大加讚賞,並批評了王鳳。

此事過後,王鳳對王商便懷恨在心,總想伺機報複。他多次在成帝麵前誣陷王商,成帝禁不住花言巧語的勸誘,最終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後來,史學家班固評論王商是因為“不橈不詘”,堅持正義而丟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