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才智或金錢財物充裕。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

蚳蛙是戰國時齊國的諫官。有一天,孟子見到了他,對他說:“你做了幾個月諫官,卻始終沒有提過建議,看來你不適合做這樣的官。”

蚳蛙知道齊王的脾氣很不好,怕說了也不起作用,就很少勸諫,現在經孟子這麼一說,才感到自己沒盡到職責。於是,他向齊王辭去了諫官。

這件事讓齊國人知道了,紛紛議論說:“孟子替蚳蛙考慮得不錯,但為什麼不替自己好好考慮一下呢?他屢次向齊王進言,齊王不用,他卻厚著臉皮不走,這難道不是嫉妒麼?”

有人把這些議論告訴了孟子,孟子滿不在乎地說:“我聽人說,一個有官職的人,如果沒盡到職責,就應該辭官;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進言未被采納,也應該離去。而我呢?既無官職,又無進言的責任,我的進退豈不是綽綽有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