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無限未知的地球探秘(1)(1 / 3)

在英語中,地球為“earth”。當人們不知道地球是個行星時,“earth”這個詞隻是表示人們在它上麵行走的大地。後來這個詞不僅是表示我們腳下的大地,而且表示整個世界本身。

地球是人類目前所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無私地饋贈給人們它所擁有的一切資源;在宇宙中,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也是一個傳奇。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地理麵貌的成因又是什麼?地球的宿命究竟如何……盡管地球與人類朝夕相處,但是地球上未知的秘密仍然有待人們去探索。

地球形成的奧秘

作為太陽係中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個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是怎樣形成的呢?多少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上下求索,力圖圓滿地回答這個問題。關於地球的起源,目前有以下幾種學說:

彗星碰撞說

1749年,法國生物學家布封提出的“彗星碰撞說”,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他認為,一顆彗星與太陽相撞,從而產生了許多碎片,碎片冷卻以後形成了地球及其他幾個行星。即地球是由於彗星碰撞太陽而形成的,這一學說打破了神學的禁錮,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

微星學說

1900年,美國科學家托馬斯·卓烏德·章伯倫和弗瑞斯特·雷·摩爾頓在研究中重新拾起布封的理論。他們認為,在很久以前,當另一顆星體經過太陽附近時,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間各有一部分脫離了它們的母體而形成了新的個體,這些新個體在引力作用下急劇地旋轉,從而獲得大量的角動量。這些個體分離後漸漸冷卻下來,體積也隨之減小,成為固體或是微星,微星在進一步碰撞時形成行星。來自兩顆星體的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家族,這一假設稱為“微星學說”。

然而,1920年,英國的天文學家阿瑟·斯坦萊·愛丁頓卻指出,從太陽或其他恒星分離下來的物質都很熱,它們在擴散到宇宙空間前,還未來得及冷卻就會消散掉。即使在某種未知的過程下凝聚成了行星,運行的軌道也不會像現在太陽係中的軌道那樣有規律。所以“微星說”並不合理。

俘獲說

俘獲說認為太陽從恒星際空間俘獲物質,形成原始星雲,後來星雲凝聚成地球和其他行星。例如,1944年前蘇聯地球物理學家施米特提出:太陽俘獲的旋轉的氣體——塵埃中的固體粒子,最終凝聚形成地球和太陽。

氣體潮生說

這一學說由英國物理學家金斯在1930年提出。他認為,原始太陽是一個灼熱的球狀體,由非常稀薄的氣體物質組成。後來,一顆質量比它大得多的星體從距離它不遠的地方劃過,在這個星體的引力的作用下,原始太陽出現了凸出部分,並逐漸被拉成煙狀長條。這些從原始太陽中分離出來的長條狀稀薄氣流冷卻凝固後分成了許多部分,每一部分都聚集成了一個行星。氣流中間部分最寬,密度最大,於是形成了較大的木星和土星;氣流兩端稀薄些,於是形成了較小的行星,如地球、水星等。

各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缺乏確鑿的證據,所以直到今天,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仍是一個謎。

神秘現象關鍵詞:彗星碰撞說微星學說氣體潮生說

地球的年齡

今天的科學家通過對地球上岩層的性質和變化的研究,測算出地球的年齡已經有46億年了。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自古以來就十分關心地球的年齡問題,但是由於古代人們缺乏推算地球年齡的科學方法,地球的年齡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謎。

古代瑪雅人把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奉為“創世日”,認為地球是從那一刻誕生的;希臘的神學家把地球的生日提前到公元前5508年;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則根據《聖經》推算地球有6000多歲……

隨著科學的進步,計算地球年齡的方法也在不斷更新。

海鹽和沉積岩測算法

17世紀到18世紀期間,有科學家試圖通過研究海洋裏的鹽度來推算地球的年齡。他們假定海水最初是淡的,由於河水把鹽衝入海洋才使海水變鹹。知道了目前海水的含鹽量和全世界的河流每年能把多少鹽衝入海洋就可以算出海洋的年齡,並進一步推算出地球的年齡。但是,海水最初是不是淡的本身就是一個未解之謎,河流每年帶入海洋的鹽量也並不一樣,此外地球的形成比海洋的出現早多少年也不得而知。因此這種方法解決不了問題。

還有一些科學家考慮用海洋沉積物來測算地球的年齡。據估計,每經過3000~10000年,可以形成1米厚的沉積岩。地球上的沉積岩最厚處約為100千米,由此推算,地球的年齡大約在3~10億年之間。但這種方法也沒有考慮到在沉積作用發生以前地球就已經形成了,因此也是不準確的。

開爾芬的熱傳導計算

1862年,英國物理學家開爾芬第一次從物理學的角度探討了地球的年齡問題。他假定地球原是熾熱的液體,後來冷卻凝固下來,成為了現在的形態。開爾芬根據熱傳導計算,推導出地球的年齡約為2000~400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