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爾芬的計算結果發表後,遭到了地質學家們的反對。因為地質研究表明,地殼運動並非一次,造山運動在地質史上甚至可能發生了15次以上。因此,用最後一次發生變化的岩石來測定整個地球的年齡是不正確的。
同位素地質測定法
20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地殼中普遍存在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它們的原子核中能自動放出某些粒子而變成其它元素,這種現象被稱做放射性衰變。在天然條件下,放射性元素衰變的速度不受外界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而始終保持穩定。
例如,1克鈾經過一年之後有1/74億克衰變為鉛和氦。在鈾的質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經過約45億年以後,大體就有1/2克衰變為鉛和氦。利用放射性元素的這一特性,我們選擇含鈾的岩石,測出其中鈾和鉛的含量,便可以比較準確地計算出岩石的年齡。用這種方法推算出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大約為38億年。當然這還不是地球的年齡,因為在地殼形成之前地球還經過一段表麵處於熔融狀態的時期,科學家們認為加上這段時期,地球的年齡應該是46億年。
神秘現象關鍵詞:海鹽和沉積岩地殼運動放射性元素
地球的未來命運
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地球的命運走向如何?地球上的生命最終會如何消亡?當然這還是個未知答案。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地理學家卡斯汀說,地球的未來取決於太陽,而太陽和其他星球一樣也不是永遠存在的。隨著壽命的增加,太陽會逐漸變成一顆紅巨星。太陽會變得更亮、更熱,從而影響地表溫度。當地球氣溫升高到華氏140度以上時,災難出現。這時地球開始脫水。地球的大氣層將含有10%~20%的水分,水蒸氣進入同溫層,在這裏直接分解成氧氣與氫氣。
氫氣脫逸到外層空間,地球的水分就這樣逐漸流失。
天文學家對地球的這一命運很清楚,隻是此前估計這一災難距離今天仍有50億年之遙,不過新的電腦技術使他們目前認識到地球大限到來的會比預想中早得多。以前人們最悲觀的估計是12億年,地球的海洋將會消失,地球也將變成一個巨大的無水的沙漠。
有的科學家指出,在每一個擁有水源的星球上存活的生命體,都會一遍又一遍地上演在水分完全消失後“滅絕”的曆史,無可避免。隨著地球上水量的不斷減少,這種情形意味著最終這個星球上的生物將會成為曆史。
不過,地球幹涸的命運不會引起人們的“世界末日”般的恐慌,畢竟,12億年對於人類來說實在太漫長了,漫長到令世人沒有辦法去想象。並且,以人類的智慧,在短短的數千年的時間就掌握了發達的科學技術。就算地球上不再適合人類居住,12億年的時間,人類也足以在宇宙中找到其他的定居點。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曾經有過一篇報道,專門探討地球的命運。以前的研究稱,大約在50億年裏,太陽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將地球烤焦。但兩項最新研究則聲稱,地球等不到被太陽烤焦的那一天,在被烤焦之前,地球會與水星或火星發生撞擊,地球上的生命將因此毀滅。
這些研究指出,至少在4000萬年內太陽係的行星將繼續圍繞太陽平穩運行。然而之後一切走向令人恐懼的混亂的可能性雖然非常小,但是不容忽視。盡管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太陽係似乎一直像時鍾一樣有規律地運行。但是3個世紀前牛頓意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星間的引力作用或許能將它們拽出正常軌道。然而,要預測將會發生什麼是個極大的挑戰,因為它涉及大量天體。
總之,地球的命運如何,要等待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
神秘現象關鍵詞:世界末日生命體
揭秘地球的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具有同心球層的分層結構,各層的物質組成和物理性質都有變化。地球內部是不能直接觀測的,所以有關地球內部的知識多是間接得來的。例如,根據天文學得知的地球質量和大地測量所得的地球形狀和大小,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克/立方厘米。但是,地表物質的密度小於2.7克/立方厘米;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要比5.5克/立方厘米大。根據隕石有石隕石和鐵隕石之分,又由於地球有明顯的內源磁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內部有一個鐵質的地核。主要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各種跡象,證明地球內部可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組成部分。
地殼
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大陸地殼的厚度一般為35~45千米,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70~80千米。1909年a.莫霍洛維奇根據近震地震波走時確認地殼下界麵的存在,在此界麵以下地震縱波的速度由平均5.6千米/秒突然增至7.8千米/秒。這個分界麵後人稱之為莫霍界麵。地殼主要由各種岩石組成,高低不平,平均深度為17千米,大陸部分比海洋部分厚,平均厚度為35千米,高山、高原地區甚至厚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平均厚度僅有6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