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察
一般而言,當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小說是已經成形的作品。據悉,騰訊正在嚐試一邊進行小說創作,一邊進行影視劇的拍攝,甚至小說的作者還會根據騰訊平台上用戶的反饋,改變下一個章節的故事情節,甚至把讀者寫進去故事裏去。
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合並成立了的全新公司“閱文集團”,騰訊想借此壟斷網絡文學市場的IP資源。緊接著,阿裏巴巴移動事業群將發布網絡文學新業務“阿裏文學”,以切入IP爭奪戰,阿裏文學主要負責的業務將以內容生產、合作引入以及版權產業鏈的雙向衍生為主。盡管兩者間競爭激烈,但BAT各家的布局打法均成係統,更具生態性,這些都是傳統電影人不具備的優勢。
合理品牌化可降低風險
所謂超級IP,指的是一個項目至少有長達十年左右的市場沉澱和粉絲積澱。按照這個標準,基本能符合影視作品改編的超級IP究竟有多少個?如果逐個拿來做影視大電影項目開發,也總有IP庫供不應求、優質IP枯竭的時候。按照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每年遞增的市場容量來看,等不到下一個十年資曆的IP誕生,經典IP庫恐怕早已亮起了紅燈警示,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顯然不具備長遠的可持續意義。
市場被IP搶占是原創作品稀缺的重要原因嗎?導演郭帆(《同桌的你》)表示,原創和IP本身沒有太大衝突,隻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IP都是原創來的,但有品牌的IP需要時間打磨。他以《三體》為例,小說到去年才真正在公眾範圍和電影界火起來,成為品牌IP。
《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曾提到一個觀點,真正的超級IP的發展有兩個層次:一是重產業鏈,一是輕產業鏈。
好萊塢屬於重產業鏈模式,比如“超級英雄”係列IP的產生是源自全產業鏈的配合,每一次的IP套現和延伸都是一次完整的開發和培育過程。但這種模式成本高、風險大,因而在目前國內影視市場大環境下,風險較大,不易受到資方青睞。
國內相對比較適合輕產業鏈,即花錢購買一部熱門小說IP來作改編,在改編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其逐漸按照品牌化打造,挖掘該IP的長尾價值。
IP的係列品牌開發模式才是目前中國影視公司需要深度挖掘和學習的。美國著名編劇威廉-拉賓給中國電影人提了個醒,他說購買IP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這隻是IP塑造的第一步。
《玩具總動員3》係列電影為迪士尼在全球收進了11億美元的票房,但是遊戲、圖書、DVD、版權和授權等全線開發為迪士尼帶來了87億美元的收入,其品牌係列開發帶來的長尾價值遠超票房收益。
基美影業製作部高級副總裁桂侑銘給中國電影人做IP挖掘提出了另外一個建議:“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對IP的操作大部分還隻是簡單的投資行為,這和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度有關。超級IP不僅僅需要尋找,更是一個深度開發和長期培育的過程,目前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是培育類型片市場。”
也許,IP就像比特幣,大家都沒見過卻覺得能賺錢,但如何讓它長久地源源不斷地產出價值,也許是每一個IP產業鏈上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們都不希望它不斷炒高,哪一天卻突然崩盤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