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資源到底有多匱乏?(2)(1 / 1)

娛樂觀察

最早,IP一詞更多地用於熱門小說,多被改編成電視劇、遊戲等作品。如今,IP熱已經滲透進電影行業,熱門網絡小說的版權價格因此變得水漲船高。現在一部熱門網絡小說的版權在200-500萬元不等,一些點擊率極高的網絡小說甚至能賣到上千萬元。較之前翻了好幾倍,甚至數十倍。有公開數據稱,盛大文學的IP價格比去年漲了將近10倍。

IP的火爆直接導致了電影界對相關IP授權的追逐,電影人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遭遇坐地起價、高價囤積的現象屢見不鮮。

在北影節特別活動之“原創還是IP”的產業論壇中,編劇、監製張家魯(《狄仁傑》、《尋龍訣》)就曾表示,電影圈現在很浮躁,不好好拍片隻想囤積IP賺快錢。

“以前我們在咖啡館喝咖啡,坐下來之後,這一桌在談劇本,那桌在談項目的合作,但是現在你坐在咖啡館裏,你聽到的是說這家公司要收購,那家公司要上市。有時候也感慨,整個圈子大家都會覺得有點浮躁。”

這樣的亂象還體現在,花數十萬購買的一個IP有可能隻是一個創意,一個名字,甚至一首歌的版權。比如去年獲得超過5億票房好成績的《同桌的你》就是由一首歌開發出的IP。編劇束煥(《泰囧》)在該論壇上開玩笑稱:“按照這個情況,可能《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都得啟動了。要我說,撈金的題材都可以叫《海底撈》。”

在市場的狂熱之下,大量的盲目購買、IP囤積現象出現。有業內人士提出警示,高價值的IP數量十分有限,大部分小說未必有版權方聲稱的那麼好,許多數據是造假或虛高。可一些投資方沒有去證實就盲目購買,以至於上當受騙。

此外,一部熱門小說並不等同於一部成功的影視劇作品,在一個缺乏判斷依據的環境中,IP,尤其是熱門IP則至少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理由。不過,對於很多投資人而言,尤其是對影視行業的判斷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水準的非圈內投資參與者,麵前始終有一個最大的考驗,就是如何去判斷一個原創故事的市場價值。

改編、製作掉鏈子

如今,似乎一首經典老歌、一首流傳很久的詩歌,甚至是一個網絡上的熱帖都可能被視為IP,被投資人相中改編成一部電影。但是,一部有了粉絲經濟所強調的群眾基礎,以及廣泛的群眾認知度的電影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嗎?這明顯是個偽命題。

擔任《何以笙簫默》導演的黃斌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中國現有能稱得上超級IP的項目超不過十個,《尋龍訣》和《何以笙簫默》這類作品的沉澱時間均長達十年之久。另外,即便超級IP也不一定能撐起票房。

IP交易之風盛行,問題和風險也隨之而來。在現在工業化流水線製作過程中,影視產品想從穩紮穩打的文學作品中得到養分。但大多數決策者根本就沒看過獲得改編權的小說,對內容並未做深入研究,開發時也不曾用心打磨,這就導致改編和製作環節的質量得不到保障。

胡亂改編的結果不僅不能有效地挖掘原有IP的群眾基礎的價值,但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資人的操控下,很容易造成粗製濫造現象,對文學創作作品和電影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都會造成傷害。

對於影視項目IP的投資人來說,前期的購買投入本就不低,再加上開發過程中一係列不可控因素,其投資風險隻會有增無減。編劇束煥(《人再囧途之泰囧》、《港囧》)也曾表示IP是機會也是陷阱,有些像《少年派》這樣的小說本身對人物的刻畫就很深入,但也有一些小說雖然很熱,但隻是具備話題效應,而不適合改編電影,“如果太執著於創意點的營銷,可能就會是個坑,不會成為好電影。”編劇張家魯也有同樣看法,他坦言,IP是個機會,同時也是個陷阱。

比起傳統的電影人,互聯網電影人似乎在IP開發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風險的把控。他們善於以更係統的生態思維來檢測一個IP是否值得投資,以及投資多少更趨於合理。

在IP運營上,合一影業的做法是,如果拿到的時一個漫畫IP,首先想到的不是拍電影,而是先把它做成動漫放到網上播,根據網友的反饋再來決定下一步的投資計劃。

作為新晉互聯網電影人,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希望將一個IP的文學、動漫、遊戲的體驗結合在一起的,電影和電影之間,穿插有電視劇、漫畫、遊戲、文學等多種不同的形式。

在中國,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程武認為或許還能帶來一些不同於好萊塢的新玩法。“就像微信一樣,美國雖然也有即時通訊,但微信裏麵這麼豐富的生態,能理財、能打車、能購物,這在美國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