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力戒做事拖拉(1 / 2)

拖拉,是我們每個人的惰性使然,有惰性的人總有借口拖拉辦事,豈不知,拖拉是人生的大敵,拖拉辦事的人,最終必然一事無成。

如果你是個辦事拖拉的人,你大概在浪費大量的寶貴時間。這種人花許多時間思考要做的事,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找借口推遲行動,又為沒有完成任務而悔恨。在這段時間裏,其實他們本來能完成任務而且應轉入下一個工作了。

有幾個辦法可以有效對付拖拉的作風:一是確定一項任務是否非做不可。有時,我們感覺到一項任務不重要,於是做起來就拖拖拉拉。如果這項任務真的不重要,就把它取消好了,而不是拖延然後又後悔。有效分配時間的重要一環,是把可有可無的任務取消掉,應該從你的日程表中消除亂糟糟的東西。

二是把任務委托給其他人。有時候,任務是能完成的,但是你不喜歡做。你不願意或許與你的個性或專長有關。如果你把任務委托給一個更適合做、更樂意做的人,你和他就都成了贏家。

三是弄清楚有什麼好處,然後行動起來。我們往往因為看不到完成一項不愉快任務有什麼好處而拖拖拉拉。也就是說,我們做這項任務時付出的代價似乎高於做完之後得到的好處。應付這個問題的最佳辦法是從你的目標與理想的角度分析這個任務。如果你有個重大目標,那你就比較容易拿出幹勁去完成有助於你達到目標的任務。

四是養成好習慣。許多人的拖拉已經成了習慣。對於這些人,要完成一項任務的一切理由都不足以使他們放棄這個消極的工作模式。如果你有這個毛病,你就要重新訓練自己。用好習慣來取代拖遝的壞習慣。每當你發現自己又有拖遝的傾向時,靜下心來想一想,確定你的行動方向,然後再給自己提一個問題:“我最快能在什麼時候完成這個任務?”定出一個最後期限,然後努力遵守。漸漸地,你的工作模式就會發生變化。

“種下行動就會收獲習慣;種下習慣便會收獲性格;種下性格便會收獲命運”,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士這麼說。他的意思是——習慣造就一個人,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習慣,在使用座右銘時,你可以養成自己希望的任何習慣。

在說過“現在就去做”以後,隻要一息尚存,就必須身體力行。無論何時必須行動,“現在就去做”從你的潛意識問到意識裏時,你就要立刻行動。

請你養成習慣,先從小事上練習“現在就去做”,這樣你很快便會養成一種強而有力的習慣,在緊要關頭或有機會時便會“立刻掌握”。

行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使他由消極轉為積極,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頂的一天變成愉快的一天。

卓根·朱達是哥本哈根大學的學生,他就是這樣做的。有一年暑假他去當導遊。因為他總是高高興興地做了許多額外的服務,因此幾個芝加哥來的遊客就邀請他去美國觀光。旅行路線包括在前往芝加哥的途中,到華盛頓特區做一天的遊覽。

卓根抵達華盛頓以後就住進“威樂飯店”,他在那裏的賬單已經預付過了。他這時真是樂不可支,外套口袋裏放著飛往芝加哥的機票,褲袋裏則裝著護照和錢。後來這個青年突然遇到晴天霹靂。

當他準備就寢時,才發現皮夾不翼而飛。他立刻跑到櫃台那裏。

“我們會盡量想辦法。”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仍然找不到,卓根的零用錢連兩塊錢都不到。自己孤零零一個人呆在異國他鄉,應該怎麼辦呢?打電報給芝加哥的朋友向他們求援?還是到丹麥大使館去報告遺失護照?還是坐在警察局裏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