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間人”——迅速擴充人脈的秘密武器3
第三節利用人脈圈的馬太效應
遠離“舒適圈”,呼吸新鮮空氣
一個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結識新友,就會很快感到孤單。所以,人應當不斷地充實自己對別人的友誼。
——塞繆爾·約翰遜
別讓“舒適圈”圈住自己
“舒適圈”的意思是所有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裏,在圈內有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讓人感到輕鬆、自在。但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的時候,就馬上會麵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
有一位女孩叫阿蓮,讀高中一年級,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她慢慢地產生了擺脫父母的心理,開始有自己的書房和小書桌,每天偷偷地寫日記後,藏在抽屜中,不讓媽媽看。她希望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世界,可是麵對形形色色的現實世界、繁雜的人際關係以及沉重的學習壓力,阿蓮又感到一種內心的不安。於是,她開始變得孤僻,害怕與人交往,心中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封閉心理,有時一個人跑到小河邊望著靜靜的河水流淚,顧影自憐。她渴望與同學進行交往,羨慕其他同學快快樂樂、輕輕鬆鬆地參加集體活動,可她卻又害怕主動與別人交往,還抱怨別人對她不理解、不接納。
阿蓮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心理自我封閉。她幾乎與外界隔絕,生活在個人小圈子裏,難以與人交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一種疾病。
這是因為阿蓮給自己營造了自己的“舒適圈”!把自己鎖在了安逸的窩裏,把外界想像得過於深不可測。其實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嚐試從你的“舒適圈”走出去,呼吸一下外麵的新鮮空氣,說不定有意外的收獲。
在一個小村莊裏,由於過去曾發生過幾件不愉快的事,導致村民之間相處得很不融洽,家家戶戶自掃門前雪,別說互相幫助,見了麵也熟視無睹,而且還時不時為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鬧得整個村落雞犬不寧。
村長很想改善目前的窘境,不希望這股相敬如“冰”的風氣繼續蔓延下去,於是請來了一個外地人幫忙。
這個外地人自稱是技藝精湛的魔術師,並通告鄉裏說:“我有一顆神奇的魔法鏟,隻要用這個鏟炒出來的菜,就會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一道菜,口說無憑,我可以當場試驗給你們看!”
村裏的人聽說了這件神奇的事,開始議論紛紛,有人搬來了家裏的大鍋,有人搬來了家裏的大爐子,有人自願提供木材,也有人自發地生火,全村的人圍著村子中央的空地,靜心等待魔術師的精彩表演。
魔術師煞有介事地在鍋裏放了油,把青菜放入鍋中,用魔法鏟翻炒幾下,然後帶著遺憾的神情對大家說:“這麼一點點哪裏夠這麼多人吃?如果可以再多一點菜,那麼大家就都可以吃得到了。”
於是,有人飛快地從家裏拿了青菜出來。魔術師把青菜放入鍋中翻炒,試了一口,然後興奮地說:“真是太美味了!如果可以再加一點鹽,或是一點肉絲,那就更可口了。”
大夥兒聽了口水直流,鹽、肉和其他的調味料也很快地送到了魔術師的手上。
沒多久,魔術師的鍋裏已經裝滿了佳肴。
這盤菜剛端上桌,就已經被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吃得底朝天,村民們發現,這果真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一道菜!
故事雖小,但寓意深奧。各家自掃門前雪,各家吃各家的飯,天天都是一樣的菜,一樣的調料,當然吃不出新鮮來,但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那肯定有滋有味。
人際交往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整天蒙在自己狹小的圈子裏,就像井底之蛙,當然不知道井口之外的天是多麼的奇妙,但是和大家一起分享,把你知道的和他知道的彙合,那就不隻是井口大的天了。
走出“舒適圈”,不做井底之蛙
那麼,如何走出你的舒適圈呢?
1初步建立“圈子”
有米才成炊,“圈子”要靠自己一點點聚攏才能成型。號稱“台灣第一報人”的高信疆先生,在創辦《人間副刊》之際,沒人願意為其投稿,隻能自己“造米下鍋”。但他堅持不懈,每天都要寫20封信,不管認識不認識,不管能否接到回信。堅持的結果是,副刊一再擴版,成就了以副刊帶動整個報紙的輝煌,他自己的“圈子”也同時擴大了規模。你可以推而廣之——每天發20封電子郵件,不怕陌生、不怕不熟,聯係多了,他們順其自然就成了你“圈”中之人了。
成功建立關係網的關鍵是和適當的人建立穩固的關係。很好的人際關係能提高你生活的情趣,讓你了解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並提高交流的能力。
2擴大“圈子”
“圈子”不能一成不變,像蓋好的樓盤,要想著開發二期。在打造關係網的過程中,已經認識的人很重要。你目前的聯絡網是奠定你未來關係網的原料。他們都有自己的熟人,而他們所熟識的人又有自己的熟人。總是幾張熟得不能再熟的臉相對,哪還有新鮮?現在,高先生雖說已無暇每天寫20封信,但他依然約束自己每天至少給新朋老友打5個電話,所以他的“圈子”還在擴大。你的“圈中人”不可能隻認識你一個,不妨互相交換,帶好各自的朋友擴大聯盟。這樣交叉著,你的“圈子”很容易擴張,你就會永遠獲得新朋友。
3擁有不同的“圈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分”當然有其特定的標準和規則。但當這個標準或規則太具有功利性時,“圈子”有時就會從圈住共同的領域變成了阻礙人邁出腳步的套子。這時,“圈子”便不知不覺變成了圈套。防止中“圈套”的最好辦法,就是擁有幾個不同的“圈子”。涉獵廣泛一些,發揮自己不同的側麵,就很容易擁有不同的“圈子”。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擁有多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與恰當的人建立穩固關係至為關鍵。
不想做個平庸的人,那就走出來吧!
\[交友之道\]
離開舒適圈,習慣了不舒適,就會重新舒適,舒適圈也就能變得更大。
讓朋友的朋友成為你的朋友
各種聯係都將成為友誼的紗,卻等我們把它織成友誼的布,又光彩,又牢固的布。
——柯藍
通過舊朋友,結識新朋友
要想擴大人脈圈,就要善於發揮“中間人”的作用,通過他們來結識新朋友,在這個問題上,有兩位名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一位是“日本保險女王”柴田和子,她出生於日本東京,從“新宿高中”畢業後,進入“三洋商會株式會社”就職,後因結婚辭職回家,做了4年家庭主婦。
1970年,31歲的柴田和子進入日本著名保險公司——“第一生命株式會社”新宿分社,開始其充滿傳奇色彩的保險行銷生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保險行銷業績。
柴田和子雖然一說話便顯得神采飛揚,但她認為自己的身材比較肥胖,沒有明顯的魅力,在初次會麵時無法吸引對方的眼球,因此,她一般借著服裝給人清新而明朗的第一印象。
柴田和子高中一畢業就到“三洋商會”任職,直到結婚為止,其周邊人脈資源後來給了她極大的幫助。最初的人脈資源完全是以“三洋商會”為基礎,然後通過他們的介紹以及轉介而來。
另外一個穿針引線的則是她的母校——“新宿高中”。
“新宿高中”是一所著名的重點高中,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社會中堅,其畢業生都在社會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這些人也成為柴田和子極重要的人脈資源。
在柴田和子進入“百萬圓桌會議(簡稱MDRT)”之前,日本還沒有一個人達到入會要求。1978年,柴田和子首次登上“日本第一”的寶座,此後一直蟬聯了16年日本保險銷售冠軍,榮獲“日本保險女王”的稱號。
另一位是全球首富比爾·蓋茨。比爾·蓋茨因擁有輝煌的成就而讓後人驚羨不已,除了他的智慧、眼光、執著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他擁有相當豐富的人脈資源。而他拓展人脈時也借助了“中間人”的幫助。
比爾·蓋茨創立微軟公司的時候,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但是在他20歲的時候,簽到了一份大單。
假如把營銷比喻成釣魚的話,是釣大鯨魚,還是釣小魚比較好呢?回答肯定是大鯨魚。因為釣到一條大鯨魚可以吃一年,但釣小魚就得天天去釣。比爾·蓋茨在創業的時候就了解了這一點,他一開始就釣了一條大鯨魚。
他是如何釣大鯨魚的呢?
第一,利用自己親人作中間人。
比爾·蓋茨20歲時簽到了跟IBM的第一份合約,當時,他還是在位在大學讀書的學生,沒有太多的人脈資源,他怎能釣到這麼大的“鯨魚”?很多人都想知道。原來,比爾·蓋茨之所以能簽到這份合約,中間有一個中介人——他的母親。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MB的董事會董事,媽媽介紹兒子認識董事長,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嗎?假如當初比爾·蓋茨沒有簽到IBM這個單,我想他今天的成功可能就要劃上一個問號了。
其次,利用合作夥伴做中間人。
比爾·蓋茨重要的合夥人——保羅·艾倫及史蒂夫·鮑默爾,不僅為微軟貢獻他們的聰明才智,也貢獻他們的人脈資源。1973年,蓋茨考進哈佛大學,與現在微軟的CEO史蒂夫·鮑默爾結為好朋友,並與艾倫合作為第一台微型計算機開發了BASIC編程語言的第一個版本。大三時,蓋茨離開哈佛,加入到和孩提時的好友保羅·艾倫創建的微軟,開發個人計算機軟件。合作夥伴的人脈資源使微軟能夠找到更多的技術精英和大客戶。1998年7月,史蒂夫·鮑默爾出任微軟總裁,隨即親往美國矽穀約見自己熟知的10個公司的CEO,勸說他們與微軟成為盟友。這一行動為微軟擴大市場掃除了許多障礙。
比爾·蓋茨的成功,沒有人不羨慕,都想成為他那樣的人。既然有著這樣的想法,就要向他學習,其中學習他拓展人脈的方法也是一個重要方麵。
通過“熟人”擴大關係網
要懂得利用你的熟人,讓熟人幫你“牽線”去結識陌生人。
沒有特殊關係,一般人不會主動將自己的朋友介紹
給別人,尤其是在大家非常忙的時候。所以,想認識誰
就要主動找熟人,請他給予介紹。比如,當朋友與別人
交談時,你可以主動走上前去同朋友打聲招呼,說幾句
客套話。在一般情況下,他會主動將他說話的人介紹給
你。如果他不介紹,你可隨便問一句:“這位是……”
他告訴你後,你乘機與對方說點什麼,但不要聊太長時
間,這樣做不但會耽誤朋友的事情,對方也會認為你是
個不禮貌的人。簡單地說兩句之後,你應主動告辭,或
者再加上一句: “回頭我們再聊,你倆先聊著吧。”
或者當朋友與別人聊完後,你再找到他問一問:
“剛才和你談話的那位朋友在哪兒上班,
是做什麼工作的?”如果覺得有必要認識,還可以請朋友
為你介紹一下:“我想認識那位朋友,你幫我介紹一下
好嗎?”一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幫人介紹,因為這樣顯
得自己很有本事,交際麵廣、朋友多。
如果你去的場合是某單位或某人舉辦的活動,你可
以主動請東道主給你介紹幾位朋友。如果人不太多,你
甚至可以讓東道主把你介紹給大家,然後你就可以與任
何一位新朋友談話了。其他人以為你與東道主關係親密,
也會很高興認識你。如果你與東道主關係一般,而他隻
要把你請來了,也就會對你的要求予以滿足。但你必須
主動提出來。
不要忘記你的“中間人”
人與人之間可以借由熟識者介紹認識他人的方式,不斷地獲得擴展。但是請注意你開口請人介紹認識他人之後,你必須對“中間人”表示謝意。
最令人感到落寞的情形是,盡管有人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中,將重要的人物介紹給別人,對方在事後卻沒有向你提起下文。如果是連同自己在內三人一起碰麵則另當別論,但是如果有人將聯絡方式告訴對方,並且親自打電話告知另一方,倘若對方不來告知雙方會談結果,你甚至不知道雙方是否順利會過麵。對於居中的介紹人而言,這是十分難堪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