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想使自己的微笑確實成為交友的工具,必須讓微笑發自內心深處。高明的心理學教師,在教授“微笑語態”這項內容時,總是告訴他的學生,在微笑之前,先做一次深呼吸,使微笑發自內心深處。在這種情況下,微笑發自心底,而不是僅憑嘴唇和麵部肌肉的牽動。當然,這裏說的仍是技巧問題,而善良、真誠的微笑,僅靠技巧是發不出來的。記住,影響他人的不是技巧,而是你對他人的真情實感。
然而,許多大學生卻不善於微笑,他們的惟一理由是:向他人顯示自己的真實情感,決非良策,一定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固然,這同人們多少年來所受的傳統教育有關。其實,這正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具有完美微笑的天賦。問題的關鍵在於:敢不敢讓它極其自然地流露出來,那便看你是否能讓你那緊崩著的神經鬆弛下來,克服那種時時刻刻都在防範他人的恐懼感;輕鬆些,坦誠些,微笑便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你的臉上。
事實上,自從原始人類的第一次微笑一出現,周圍便產生了很明顯的愉快效果。從此笑就開始在人類社會中具有內在的價值。具有用微笑來傳達愉快的能力的人,開始在社交方麵比他較為嚴肅的夥伴占有優勢;他成了一個“善社交的人”,在社交方麵往往被社會所選中和喜愛。公關小姐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更會微笑,假如她失去了那份惹人喜歡的微笑,說不定她還在廚房後麵洗碗哩!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過程所產生的作用,就往往有利於那些能用微笑來表達愉快興奮狀態的人。在人類進化的全過程中,微笑已在整個人類中牢固生根。假如你留心第24屆奧運會的入場式,你就會發現,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不同的膚色和臉孔,不同的服裝,不同的文化傳統,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大家的臉上都掛著微笑。
在社會生活中,微笑已成為人們富有人性的特征。它有助於克服羞怯的情緒和困窘的感情,並有助於人們之間的交往和友誼。有的心理學家甚至認為“會不會微笑是衡量一個人對周圍環境適應的尺度”。這種說法雖然不免有點誇張,但微笑確實能抒發健康的情緒,減輕生活的緊張感與環境的束縛感,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微笑不僅是心理健康愉快的表現,還是一種很重要的生理功能。眾所周知,笑起到增強身心的作用,它使身體充滿一種為其他活動很少能提供的舒適感;它能振奮精神,活躍身心,使全身產生“快樂的震動”:軀體和橫膈膜的活動加快肺部的吸氣和呼氣,血液獲得更多的氧,血液循環變得效率更高,於是就產生了振奮精神的效果。
科學家們把微笑的這些效果稱為“心理生理上的”效果,因此它們似乎是大自然用來賜給那些會笑的人以“生存福利”的方法。這種方法大概把絕大部分的人包括在內了;假如有些人確實不苟言笑,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大自然施舍給這些人的“生存福利”是比較少的。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福利”,從現在開始你應學會微笑。比如在四下無人的時候,你可以強迫自己高興起來,吹吹口哨哼哼歌,相信你真的會快樂起來。請聽已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斯的意見,“情感似乎指引著行動,但事實上,行動與情感是可以互相指引、同時並作的。因此,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你可以挺起胸膛,強迫自己快樂起來。快樂並非來自外力,而是來自內心的情境。”
快樂與否並不在乎你擁有什麼,你是誰,你處於何種地位,或你在做些什麼事情。隻要你想快樂,你就能快樂。做同樣的事,賺同樣多的錢的人,其中一個人可以笑口常開,另外一個或許多整天愁眉苦臉。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答案是:他們的心理狀態不一樣。好萊塢月收入10萬美元的名伶不見得比泥水匠更快樂。
微笑永遠是受歡迎的,它來自快樂,也可以創造快樂。假如你的心中經常保持著愉快的心理狀態,你就能驅散你的一切煩惱、不快和疲勞。青年朋友們,把心擺到快樂的那邊去,你總會有收獲;把頭抬起,揚起你深鎖的愁眉,你就是明日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