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世事練達,社交處世有學問(2)(2 / 3)

(1)真誠的讚美往往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說話時要注意真誠地讚美對方的優點、長處,使對方心情愉悅,拉近雙方的距離,消除隔閡。然後,再一步步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這樣,就會用話語巧妙地引領對方一層層地聽清你要說的話,而不至於沒聽幾句便火冒三丈,不歡而散。

(2)要適當地讚美別人的優點、長處

這種讚美必須是誠心的,而不是為了阿諛奉迎而故意誇大的虛假的讚美。社交時,一個人說話如果能很好地動用這一條,對於朋友間的和諧大有裨益。

《論語》上說:“人告之以過則喜。”實際上,這恐怕隻有子路與孔子等大聖人才有如此雅量,一般情況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大家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真正能聽得進逆耳忠言的人卻並不多。所以說話時應當靈活,不妨適當說些恭維話。

或許,大家都以為恭維人乃是小人所為,男子漢大丈夫光明磊落,行正身直。事實上,我們都應該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槍炮或毒藥可以殺死無辜的百姓,是因為它們被壞人利用了,而不是它們本身有什麼不好。正如鴉片會使人喪命,是因為販毒者利用了它,而在藥店裏,鴉片則又可成為很好的麻醉劑和鎮定劑,可以用它來解除病人的痛苦。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承認,恭維作為一種說話的方式,身為人的你也有權使用,而且如果你用得恰當,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恭維話要注意對象和內容

任何人都在心底有一種希望,年輕人的希望寄托在自身,老年人則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年輕人當然希望自己前途無量,宏圖大展,所以對其恭維時便須點出幾條,證明他是有潛力的。而老年人自知年老力衰,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他們隻希望後輩人能超過自己,創出更好的前程。所以,對老年人恭維時,不妨將著眼點放到他們的晚輩人身上,並將老年人與其晚輩比較,指出後輩的長處。這樣抑老揚少的做法,不但不會引起老人的反感,相反他會很高興。

(4)對於不同人的恭維應有所區別

對待商人,如果恭維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顯然不行;而對文化人說他如何財源廣進,財運亨通更是不妥;對於官吏,你若說他生財有道,他定以為你是罵他貪汙受賄,搜刮百姓。因此要注意區別,同時也還要注意掌握好恭維的分寸。

有一則古老的笑話:

有一個拍馬屁的專家,連陰間的閻羅王都知道了他的姓名,他死後來到森羅殿見閻王,閻王一見到他便拍案大喝:“好刁猾的東西,聽說你是拍馬屁專家,專好拍人馬屁。哼,我最恨像你這樣的!”

那拍馬屁專家趕緊跪地叩頭說:“冤枉啊,冤枉,閻王爺有所不知,那些世間之人都喜歡別人拍他馬屁,我不得不這樣。如果世上之人都能像大王您這樣明察秋毫,公正廉明,那我哪裏還敢有半句恭維?”

閻王聽了這話很高興,直說:“諒你也不敢拍我馬屁。”

閻王讓人拍了還自鳴得意。

這則笑話雖是說的拍馬術之精,但也說明了當一個人說恭維話時要學會掌握分寸,既不能恭維不足,更不要言過其實,流於諂媚。將恭維的分寸把握好,使對方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你的說法,而又不會因為你的恭維而別樣對待你。

當然,恭維要適時適度,不可濫用。否則會使你的朋友對你有別的看法。

《詩經》上說:“謙謙君子,賜我百朋。”還有一句俗話叫做:“拜一拜不見外,禮多人不怪。”我國是禮儀之邦,更為重視禮節。

我們這裏說的“禮”並不是要複辟封建傳統的諸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繁文縟節,而是指新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導下的禮貌。人與人交往,少不得要有些基本的禮貌,見麵問聲好,受幫道聲謝,看似瑣碎平常,但這些我們是尤應注意的。或許有人會說,朋友之間不必要那麼多禮節。這種念頭是有些偏失的,即使是再親密的朋友也應有禮節,這些看似繁瑣的禮數,實際上暗示著豐富的內容,它們代表著你對對方的尊重,代表著你對對方的努力的承認。

任何人付出了,總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而這些看似平常的“禮”正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人們常說:“瓜子不飽暖人心。”所以,一個人在社會社交中對待朋友禮貌多一點並不是壞事。當然,我們並不要虛禮,禮多不是濫施禮,這一點,還是要明確的。

6學會妙語與他人溝通

語言是溝通交往、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表達技巧對人取得社會社交的成功非常重要。古人形容語言表達的重要性時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一人之辯勝過百萬雄師”;英國人說:“天下隻有兩件東西最厲害,一是毛瑟槍,一是舌頭。”語言的威力與功效從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