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藥二廠的廠長馮根生有一次與中國的外交官一起接待一批從美國來訪的美聯社記者。這些記者都以能夠提出刁鑽的難以回答的問題而聞名。果然,在這次采訪中,有位記者問道:“你們的毛澤東主席活到83歲,是個長壽的主席。他經常在杭州,是否服用過貴廠的青春寶?”
這個問題相當棘手,陪同馮根生的一位外交官可以算是見過世麵的精明人,搜腸刮肚也找不出最妥貼的回答,他擔心馮根生“作臘”,不免有幾分緊張,便斜瞥馮根生一眼,哪料他神情自若,幾個習慣性的眨眼動作後便是妙不可言的回答。
其實馮根生也知道這是一個難題。說吃過,你得拿出證據,不然便有“欺世之罪”;說沒吃過,人家會想既然這藥這麼靈,怎麼你們的領袖人物不吃,肯定言過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言論規範”時期,他隻要來句通用的“無可奉告”便是了,可馮根生不。他從容地回答說:
“記者先生,作為一個基層廠長,我尚不可能知道國家領導人的用藥情況,這在我們國家是保密的。我想世界上大體也是這樣一個慣例。如同你,一個記者,也不可能知道裏根總統的健康檔案和用藥情況一樣,是嗎?”
在提問的鋒芒前緊張屏息的氣氛經馮根生一番巧答頃刻間恢複了輕鬆。記者聳肩大笑說:“馮先生,你有外交家的口才。”
就這樣,馮根生既沒有觸到記者設下的暗礁,又維護了企業產品的形象。
社交中的人應該明白,好的語言表達技巧首先可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願望與思想,可以在溝通交往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事情就會變得很糟糕。日常社交活動中常有這樣的事。
有個人做東請四位朋友到家中喝酒,乙、丙、丁三人早到了,甲卻沒來,主人隨口說道:“唉,該來的不來。”乙聽了這話心想:“該來的沒來,莫非我是不該來的嗎?”他拔腿走了。主人不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又說:“不該走的又走了。”丙聽了很不高興:“不該走的人走了,那就是說該走的人是我嘍。”他也一言不發、氣呼呼地走了。主人不明白怎麼回事,還挺委屈地對丁說:“我又不是在說他。”不料丁也受到了刺激:“莫非是在說我。”於是,勃然大怒,拂袖而去,獨留下主人空對一桌酒席發呆。
可以說,對於這個人而言,如果他表白意思時有點技巧,就不會讓大家不歡而散了。
人學會妙語與他人溝通的語言表達技巧,才能在社會社交中無往而不勝。語言表達技巧說白了就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該說時再說,不該說時不說;該怎樣說就怎樣說,不該怎樣說就不怎樣說。說話時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
7求同存異,避免衝突
在人們處世交往中以異見作為交談出發點,隻能使雙方的距離越拉越大;而以共同點作為出發點,則很容易出現圓滿的結局。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喜歡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似乎隻有這樣才能壓製住對方,使他們不能夠再有相異的見解。其實,這種觀點是極端錯誤的,因為,讓別人遵循你的原則往往是挑起衝突的導火索。如果你足夠聰明的話,就應該盡量避開雙方在同一事件中所持的相異觀點,利用雙方在這一事件中所持的相同觀點而讓對方不斷地回答“是”。隻有這樣,才能夠既達到自己的目的,又力爭得到求同存異、避免衝突的效果。
因此,跟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要以討論異見作為開始,要以強調而且不斷強調雙方所同意的事情作為開始。不斷強調你們都是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惟一的差異隻在於方法而非目的。
要盡可能使對方在開始的時候說“是的,是的”,盡可能不使他說“不”。
一般而言,“是”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礙,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的人格尊嚴,都要求他堅持到底。也許事後覺得自己的“不”說錯了;然而,他必須考慮到寶貴的自尊!既然說出了口,他就得堅持下去。因此一開始就使對方采取肯定的態度,是最最重要的。
懂得說話的人都能在一開始就得到一些“是的”反應,接著就把聽眾心理導入肯定方向。就好像打撞球的運動,從一個方向打擊,它就偏向一方;要使它能夠反彈回來的話,必須花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