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堅持主流思想,華遠走直線距離
第一章 堅持大方向,不管怎麼樣也得幹國企
如果我幹個體戶,會比他們富有得多。但我不會去幹……一心一意幹共產黨員的事。
這麼多年在國企工作,很大程度是因為父親的影響和要求。如果我在私營企業,會拿比現在高得多的工資。跟香港合資的時候,我的年薪可以拿到700萬、800萬,但現在國資委給我限定20萬。我父母要求我60歲以前,退休以前,為國有企業做貢獻。所以雖然我從事房地產的時間比馮侖早得多,比潘石屹早得多。他們可以說都是我的合作夥伴,或是我的學生,但他們都比我富有得多,就因為他們是個體戶。而從我的資本和經曆來說,如果我幹個體戶,會比他們富有得多。但我不會去幹,因為我的父母告訴我,一心一意幹共產黨員幹的事。
——摘自《任人評說任我行》
背景分析
不管怎麼樣也得幹國企,這種想法與任誌強的家庭出身和經曆有關。任誌強出身紅色高幹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共產黨的功臣,也在黨內擔任重要職務。他的父親認為幹個體戶不如幹國企光榮。不管工資高低,都得在國有企業工作,因為這樣是為革命做貢獻,這樣可以為窮人說話。而任誌強也把自己的早期經曆概括為“血色浪漫的一代”,插過隊,參過軍,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1984年,任誌強加入北京市華遠經濟建設開發總公司,並擔任建設部經理一職,這是一家國有企業。從此,任誌強就再也沒有與“華遠”這個國企品牌脫離過關係。
任誌強有敏銳的經濟頭腦,華遠很快就發展壯大,而他也升職為華遠公司的董事。1996年11月,華遠房地產在香港借殼上市,成為全國範圍內首家打入資本市場的地產企業。此後,華遠房地產在任誌強的操刀下,在幾年內連續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率。
2008年7月,華遠在“中國房地產品牌價值排行榜”榜上有名,排名北京房地產品牌價值10強,華遠和任誌強被這樣評價:“一個從不缺乏領袖與方向感的企業。長期以來,華遠地產在國企的基礎平台上做出了市場化的努力……充分見證了中國地產業市場化曆史的變遷。……作為公司的掌舵人,任誌強是這個行業的公共知識分子與代言者,也成為地產公共話題的製造者。雖然飽受爭議,但是他始終捍衛發言的權利與堅持自己的立場,更難得的是,他的公司始終保持著來自同行的尊重。”
私企其實比國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在第二次上市之後的華遠,任誌強賺得更多,他的年薪被公告為700多萬元。這個薪資是按照董事會與股東大會設立的薪資製度和條件核算的,這還是扣除股東激勵後剩餘的薪資。年薪700萬,無疑成為當時上市地產公司中工薪收入最高的,媒體也多次此事熱炒。
而實際上,任誌強按國資委的規定,實際領取的工資還不到公告薪資的10%。
但即使是這樣,任誌強仍然堅持大方向,堅持幹國企。
拓展透析
企業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係,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做企業的,不該依賴政府,但企業要重視政府的政策,並且還應懂得利用政府提供的有利條件,同時注意防止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與政府的關係都是企業要高度重視和運籌好的東西,這是無法回避的。
中國現在的市場經濟還不夠規範,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但就算是在那些實行徹底的市場經濟的國家,企業處理好與政府的關係也是一門必修課。在我國,有一個現象很普遍,就是有些企業掛了個紅帽子,但政府並沒有任何投資,企業也從來都是自己經營。不要小看這個紅帽子,就是因為掛著它,企業就能發展得更好。所以我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即使是政府沒投資,但政府也在其他方麵出了很多力,比如在信貸方麵做擔保等。不管是企業,還是企業家,還是個人,都要把握住、處理好與政府的關係。美的集團的董事長何享健就曾表示,要處理好各級關係、公共關係、行業關係等,要務實地做好企業。由此而來的地位和榮譽也是推動美的進一步發展的壓力和動力。
企業家是否應該談政治,這已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企業家並不能夠通過“獨善其身”來改變政治與企業之間的大環境。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政治方麵的高手,企業的成功與企業家的政治手腕是正相關的。
其實,不管搞政治還是做企業,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競賽,成功的道理是相通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有一個人心的問題。再延伸一下,那麼在現代社會,企業真正麵對是資源“多寡”的問題,包括資金、生產資料等,最重要的則是人力資源:對外是各方麵的人脈關係網絡,包括政府關係;對內則是人才的籠絡,後者也就是過去說的“人心”。想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企業家,一定要在企業內部和外部同時做好對“多寡”的控製。在企業內部,團結盡可能多的職員在企業周圍,使眾多人才為企業發展一起使勁,同時把反對的那股勢力打壓下去。在企業外部,盡量爭取最多的支持自己的合作夥伴和商業客戶,如果還有政府的支持,那麼在很多事情上會有更大的便利,企業的發展前景也更好;另一方麵則是強力打擊和減少爭對手更重要的是把競爭對手轉化成合作夥伴,這也是符合現今多贏思想的策略。成功的企業家從來不會在思想和原則上故意與政府唱反調。企業要想成功,不能脫離政治去談經濟,企業不能,也沒有那個能力和政府對著幹,千萬不要做不利於自身發展的事,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則一定要爭取。
但是企業也不能幻想長期靠政府發財。成功的企業從來沒有與政府為敵的,但也沒有一直依附於政府而獲得巨額財富的。長期靠政府支撐的企業,逐漸喪失自主麵對市場競爭的能力,企業離市場越來越遠,就會變得越來越“傻”,最後失去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的能力。
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最懂得活用政治,從政策中發現壯大自己的機會“借”政府的力為自己所用,團結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包括政府資源。
第二章 國企的頭腦,市場的肢體
感覺國企本身基因就是好的,我們要繼續做大做強,這是我們的一種幻覺。
我們的國有資本是沒有給全民創造利益和分錢的,有人說它穩定了,社會貢獻或者是國家安全了,那你不要叫企業,企業最基本條件就是市場競爭,你可以把它變成事業單位,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現在我們對有一些企業,比如說石油等,還是實行倒過來補貼的,你補貼它,國有資本支出,沒有利潤,沒有資本,就以保證國家安全為主就可以了。
改革之前的30年已經證明,凡是國有企業就一定是失敗的,這個好像不需要再討論了。改革之後的30年,為什麼出現了一些國有企業情況不錯呢?是因為另外一部分市場化的部分承接或對比之下顯出了它擁有和壟斷資源的優勢。所以,他們活得比較好。
——2013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三屆年會任誌強發言
背景分析
任誌強是一個體製內比較市場化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任誌強具有雙重身份。他是華遠集團的總裁,直接受國家的領導;同時他又是集團上市公司的董事,掌握上市集團的自主權。
華遠是“國企的頭腦,市場的肢體”,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華遠的腦袋部分聽命於政府,政府的決策決定一切,而頭腦以下的部分就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任誌強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同時擔任總裁和董事兩個職位,一個是麵向政府,一個是麵向市場;既要管下邊,又要管上邊。作為國企集團的總裁,做任何決策都要聽國家的,集團的總裁是集團的頭腦,所以頭腦是國企。國家讓國企花錢建設地鐵,國企就不能不為地鐵投資,想要逃避責任也是不行的,國家可以從經營和運營上入手進行監督檢查,一查就能查出來。所以華遠公司的監事由國家來承擔,而華遠公司的董事則是由任誌強承擔的,他的責任就是掏錢,監事的責任是監督董事的錢是否到位。因此,任誌強形象地稱自己是國企的“丫鬟”。
但是,華遠集團個人股權這部分的利潤就是另一回事了。任誌強並沒有把它放在集團公司,而是擱在上市公司裏頭,華遠集團的各種項目和利潤,100%都是在幫政府做,即使政府把利潤全部征收,任誌強也會給。從這個角度來說,任誌強是雙重身份,頭腦這部分歸政府管,肢體這部分他要求有自主權,要走市場路線。也就是說,同一個公司,但是會有兩套不同的政策,我們不能把任誌強單獨地理解成隻是國企總裁,或者是集團董事。很多人誤解任誌強,就是因為搞不懂這其中的分別,搞不懂的身份變換。
任誌強憑借其靈活的頭腦,在政府許可的法律和體製範圍內,給華遠成功地創造了一條獲取財富的道路。
靈活變通,長袖善舞,是任誌強的一貫作風,也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法寶。
拓展透析
企業若要使自己卓然於眾商家,就要懂得從更多角度思考問題,懂得從看似普通的事物中看出不尋常,懂得想前人所不敢想,一句話:懂得變通。懂得變通往往能抓住問題的關鍵,以敏銳的觸覺抓住市場的需求,抓住機遇,尋求最好的方法創造業績。
西爾斯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私人零售企業,有“百華王”之興譽。它擁有30多萬名職工,僅僅印刷在商品目錄上的連鎖商店就有1 600多家,另外還有800多家供應商,其子公司遍布歐美各大城市。
西爾斯公司由理查德?西爾斯於1886年創建,如今已有100年曆史。它經曆了美國社會生活的幾次大變革,跟上了潮流,在穩定中增長和發展,成為美國經營最成功和最賺錢的企業之一。西爾斯公司雖然在采用尖端技術領域並無令人矚目的貢獻,但它對美國消費者的購物及生活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西方商業界享有“零售業科學院”之譽。
“百貨王”曆經百年不衰,其主要成功經驗是:決不墨守成規,而是隨著形勢變化而變化,采用“繼續變革思維”的方式不斷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