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管理管理者,用“三家”來爭鳴(1 / 3)

第十卷 管理管理者,用“三家”來爭鳴

第一章 高層管理者:道家,“無為而治”

對高層的管理用道家的“無為而治”。

最核心層約占5%的高級管理人員,則要在責任心、上進心之外加上事業心。這個事業心一定是以企業為家、企業利益至上的事業心,管理企業已不僅僅是被委托的簡單管理與維持,而是共同的價值觀讓他們把個人得失置於企業利益之後,為建百年老店而投入全身心的精力。他們希望能管理、控製更多的社會資源,希望有更大的舞台,希望創造企業的是價值而不僅僅是利潤,個人與企業的聲譽遠遠超過了個人經濟利益上的刺激,個人的價值已與企業的命運緊緊相關了。於是他們就從經理人的角度變成了企業主人的角色,此時德比才更重要,能吃虧和能忍耐的品德則成為承擔風險的基礎,否則一心為公就成了一句空話,更不可能挑得起要承擔一切責任的重擔。對於這樣一群充滿事業心的精英而言,當然“無為而治”則最能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天才了。

——任誌強在2010年博客《聽老柳侃管理》中如是說

背景分析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最早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一再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要靠萬民的自為實現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實現無治無不治。

“無為而治”的思想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就是要求企業管理者從瑣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於具體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員工和下屬來做。

任誌強在談企業管理的時候,認為對企業高層的管理應該用道家的“無為而治”。任誌強認為,企業高層管理者是企業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希望可以掌控更多的社會資源,擁有更大的展現自己的舞台。麵對這些精英,企業管理者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而激發他們工作積極性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幹,不要對他們進行幹涉。任誌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剛開始時他凡事力求親力親為,不但要管企業發展戰略,還要管企業製度、規範的製定,甚至工資表的製定都會一一過問。這樣一來,公司的高層領導成了擺設,而企業管理者事無巨細,精力過於分散,企業發展出現了問題。之後,任誌強開始大膽放權,他不再幹涉企業高層對公司的管理,而是僅僅在重大戰略上做決策,公司向著良性方向發展前進。

所以,對於企業領導者來說,要努力提高企業高層工作者的積極性,要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任由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要用道家的“無為而治”來管理。

拓展透析

老子把統治者劃分為4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太上”, 也就是老百姓不知道有這個統治者。這是領導藝術的最高境界,值得企業家借鑒。一位懂得“無為而治”的企業領導者,不僅僅要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還要讓所有員工都發自真心地感到快樂,讓他們自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於現今的企業來說,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來源於企業的員工,而高層管理者是人才中的人才,精英中的精英。作為領導者,隻有為高層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平台,他們才會願意為企業奉獻更多的力量。但是,很多企業領導者看不到這一點。不少企業領導者總是抱怨自己的高層素質太低,或者抱怨他們缺乏職業精神,對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實際上,他們最需要反省的是,作為領導,他們為這些高層付出了多少?他們為高層服務了多少?正是因為他們對高層利益的漠視,才使很多高層人員感覺到企業不能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於是不得不跳槽離開。

作為企業領導者,要時刻把高層人員當成公司的合夥人,而不是公司的螺絲釘,領導者要和高層結成像盟友一樣的合作夥伴關係。同時,領導者要相信自己的高層管理人員,相信他們可以帶領企業一路向前。在信任的基礎上,要給予他們最大的管理權限,同時在他們管理企業的時候不要去橫加幹涉,讓他們自由發揮主觀能動性。如此,高層管理者就會感覺到被尊重,他們的工作激情會被點燃,由於有了較多的管理權限,他們在管理企業的時候就可以放開手腳,把所有的本領都拿出來,發光發熱。

從企業管理層麵上來說,最好的管理就是“無為”管理,特別是對企業高層的管理。然而,企業領導者要想做好對高層的“無為而治”,需要以下三個前提:

1.建立係統化、製度化、規範化、科學實用的運作體係。科學的運作體係是企業高效運行的基礎,用科學有效的製度來規範高層的行為,約束和激勵員工對企業管理非常重要。

2.領導力強的領導者組成的一個高績效團隊。高績效的領導者要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要會激勵高層,輔導高層,又能做到有效地授權。他既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能為企業製定中長短期戰略目標,又要有強大的執行力團隊,能把組織製定的目標落實到位。

3.建構好的企業文化,用好的文化理念來統領高層的行為。企業既是軍隊、學校,又是家庭,在強調紀律、製度的同時需要一種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使員工在這個集體中能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企業更應有凝聚力、團隊精神,能留住高層的心,使企業與高層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基業常青。

第二章 中層管理者:儒家,“人之初性本善”

管理中層管理者要用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

一個企業中隻有約15%的中層管理人員,對他們來說除了要有責任心之外,還有上進心。這種上進心表現在力求提高效率、創造價值和塑造企業形象上,至少他們希望自己所管理的部分能成為企業中最優秀的部門、能為這個企業爭先、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展現部門的成績和創造良好的業績。他們已不再是以個體為單位獲取激勵與榮譽了,也不僅僅是以個人的所得為唯一目標了,他們雖不一定以企業為家,但至少在建設自己的家。於是以善為出發點的儒家管理才能給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並發揮他們特有的積極性與創造性。